资料图: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参加会议。中新社发 杨华峰 摄
中新社长治5月7日电 题:(新中国70年)人物志: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见证人”申纪兰和西沟村的变迁
作者 范丽芳
“哪个山上都有我的脚印,哪个山上都有我们的汗水。”初夏,地处太行干石山区的西沟村已被绿树覆盖,耄耋之年的申纪兰依旧身体硬朗,时常去山里转一转,看看她和乡亲们一起栽下的树;一起修好的路;一起创办的企业。
一头短发、一双布鞋、蓝色西装、青色裤子,申纪兰4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样的装扮。她被誉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人”“活化石”。上世纪50年代,她因带领农村妇女劳动并提出“男女同工同酬”而名扬海内外。多年来,申纪兰不断探索山区发展道路,带领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村人治山治沟、兴企办厂,逐浪市场经济大潮,“纪兰精神”成为中国农村艰苦奋斗和与时俱进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关键的是思想越来越开放。”申纪兰说。
上世纪50年代,西沟村还是一个山连山、沟套沟的贫困小山村。1947年,申纪兰嫁到西沟村,婚后第六天便开始下地劳作。
“那个时候,我们妇女和男人一起参加劳动,但是男人劳动一天记十工分,妇女只记五工分,还记到丈夫名下,导致妇女们参加劳动不积极。”申纪兰认为,男女应该挣一样的工分。为此,她组织村里开展男女劳动竞赛,并最终争得男女同工同酬的待遇。
这个在申纪兰看来“很平常”的举动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全国关注,许多人来西沟村参观学习。1954年,25岁的申纪兰作为劳模代表,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男女同工同酬也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说话,人民代表就要给人民办事”。此后,根据“山上松柏核桃沟,河沟两岸种杨柳,梯田发展苹果树,西沟发展农林牧”的规划,申纪兰带领西沟村民在石头山上植树造林,打坝造地。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西沟村也面临改变。“当时农村还在发展农林牧,谈不上工业问题,我的思想还不够解放。”申纪兰回忆,直到从南方考察归来,创办了铁合金厂,“没想到西沟村也能流出铁水,垒猪圈的石头也能变成宝贝,捏惯锄把子的手也能办成工厂,一下子就解决了两百个劳动力就业,第二年就给西沟带来了几十万元(人民币)的利润”。
近年,西沟村在关停污染企业的同时,还建起了香菇大棚,引进了山西太子龙服饰有限公司,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让村民钱包鼓起来,更重要的是农民的观念有了大改变,“乡下人开始走出大山,带着农家人的粗茶淡饭,让城里人尝个新鲜”。
申纪兰的一生从不曾离开劳动,如今虽年过九旬,依然坚持抄写新闻、下地干活。连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关注的问题始终与农民相关,如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解决农村干旱地区饮水困难、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山区公路交通建设、发展农村教育等。
“我宣过誓要跟西沟人一起建设好西沟,让农民的思想更开放,生活更美好,这是我应该做的”,申纪兰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