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5月10日电 题:西藏蔡村七年“变形记”
新华社记者周锦帅、王沁鸥
“乡长,咱们新的砂石厂啥时候开工啊?我们车队可都等着呢!”5月8日,42岁的索朗旦增坐在乡长办公室的沙发上笑着问道。索朗旦增是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蔡村二组村民,去年被推选为村里运输车队负责人之一。
“7月就动工。”乡长张永海给了他明确答复。
这个有663户的村庄是当地乡政府所在地,离拉萨市区不过几公里,也是沿318国道进入拉萨市区的第一站。
七年前,蔡村还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大部分村民依附在土地上,青稞、小麦、牛羊几乎是全部家当。
记者在蔡村走访看到,如今的蔡村街道整洁、车流如织、商铺林立,学校、医院、福利院近在咫尺,马路两边是现代居民小区;步入老村庄保留区,一排排外观统一的两层小楼分列两侧,路侧停靠的私家车使本来宽宽的巷子显得有些拥挤。
这里,已无农村的感觉。
2011年,根据拉萨市城市规划,蔡村3900亩土地被征用建设拉萨市教育城一期。2012年,当期征地工作全部完成。那一年,这个以务农为主的传统村庄迎来命运巨变。
蔡村全村2209人中有168名党员。51岁的蔡村党委书记边巴次仁曾当兵5年,言谈举止透着军人的干练。在他看来,蔡村这七年来的大发展得益于难得的机遇。
当时得知村里被征用的土地将用于建设教育城,边巴次仁敏锐地嗅到了商机:附近大规模基建会带来大量建筑原料需求,村里就近建厂一方面能降低建设方施工成本和周期,也一定会给村里带来利润;配套建材运输等产业将大大解决村民失地后的就业问题。在他的建议下,村委会提出从政府征地补偿款中拿出10%作为集体发展资金,同时鼓励村民集资参与建设砂石厂、商砼站。
2013年,蔡村集体企业砂石厂、商砼站建成投产。合计4500万元左右的总投资,主要来自蔡村集体发展资金和部分村民入股。每年村民按人头进行利润分红,拥有原始股份的村民还会有额外股东分红。
“去年分红差不多每人1.1万元左右,家里4口人,总共拿到四五万吧。”索朗旦增说,“再加上我在车队里的一辆自卸货车,在商砼站附近跑运输还有每年10多万收入,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
边巴次仁介绍,现在有不少村民看到入股能挣钱,还没什么大的风险,主动提出要再入股。“老百姓经历这些事,对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有了认识,脑子更灵光了。”
“城镇化让大家住上了更好的房子,有更高更稳定的收入,老人看病、孩子上学都更方便了。村里市政管网工程也将在7月全部完工。”边巴次仁越谈越兴奋,“我们和城里人有啥区别?”
而乡长张永海在琢磨另一件事。蔡村青壮劳力围着运输业转,就业结构太单一,长远考虑仍存风险。“乡里商议着要利用征地时预留的就业用地建汽修厂、加油站、配套市场、体育公园等。”张永海说,“在第三产业发力,就业结构多样化,美好的生活一定能稳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