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秋天的黄石,天蓝、地绿、水清清,一幅幅色彩斑斓、悠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画卷正徐徐铺展。
8月17日,全国网媒总编辑调研行嘉宾走进黄石,探寻“点石成金”密码与“两山”转化实践;8月22日,黄石第四届广场啤酒消费季拉开帷幕;启源未来(广州)细胞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科技企业入驻黄石未来科技城。
为给蓝天“减负”、替碧水“疗伤”、让净土“焕新”,黄石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这座城市交出的答卷,不仅清晰印在葱郁青山与澄澈绿水间,更深深烙在每一位市民的心头。
“绿水青山”背后的价值取向
生态环境,重在保护先行。进入新时代,黄石始终锚定“改善环境质量”这一核心目标,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将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实现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
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要素。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不仅是关乎民生福祉的攻坚行动,更是激活城市绿色动能的生动实践。
黄石,长江大保护湖北段最后的“守关者”,有11个国(省)控考核断面。“守护一江清水,共筑生态长城”,黄石积极投身治水、护水、兴水的征程。
浑水加“净化剂”会怎么样?要么粘住、要么凝块、要么分解脏东西,让“垃圾”沉底或被滤走,水就清了。
专业人士形象比喻:黄石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就像流域水环境的“净化剂”,能推动上下游协同治污护水,精准破解生态难题,助力江河碧水常清。
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负责人丁捷风解读:年生态补偿金不低于2700万元,设置了24个水质监测考核断面,对大冶湖流域水环境质量、森林生态和用水总量控制进行评估、核算、论证,进行奖补兑现。
让青山有“价”、绿水含“金”,黄石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犹如“净化剂”产生的化学反应,倒逼企业环保担责,又激发各地流域治理,让水生态在良性循环中持续向好。
围绕长江、大冶高桥河、阳新富水3个跨市断面,黄石与鄂州、咸宁签订跨市断面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建立跨界流域协调监管和治理机制,协同推进水质攻坚提升、环境执法监管、预警和应急演练等;与湖北黄冈、江西九江、安徽安庆、安徽池州建立长江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跨县域方面,黄石在长江黄石段入江支流及跨界处建设水质监测站12个,大冶湖流域水质监测站7个,实现分段监测、快速溯源、精准处置。
黄石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十四五”以来,全市504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3个县级以上和15个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5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11个省控以上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90.9%,提前达到“十四五”省定考核目标。
网湖“护水、治水、兴水”的故事尤其值得一提。南湖—下司湖和菱角塘是网湖的入水口,近年来,黄石从水岸修复到生态治湖,从涵养水源到净化水体,从改善水质到污染拦截,“加”“减”并施,网湖实现了“人水两相安”。
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保护科科长周骏说,南湖、下司湖总磷量大幅下降,菱角塘也由劣Ⅴ类水提升至Ⅳ类,基质池出水达到湖泊Ⅱ类标准。湖区水鸟种群数量明显增加,高峰期南湖、菱角塘可达30多种、上万只。
靠水吃水的老传统,如今换了新“吃法”。在网湖,生态鳙鱼顺着产业链“游”进盒马鲜生的供应链,端上更多消费者的餐桌;曾经“洗脚上岸”的渔民,也有了多元新出路。“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滋润了!”网湖村党支部书记刘元胜笑着说。
“蓝天白云”背后的坚定付出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十多年前,大冶城西3公里处的金湖生态园,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废渣遍地。
“最高峰时,这里有2座矿山、8家冶炼厂、20余家选矿厂、10余座尾矿库。”金湖生态园管委会负责人骆久玉回忆。
转机始于2014年。黄石政企携手,通过劲牌有限公司捐赠,加上中央专项资金,全面启动了大冶金湖生态园生态修复治理项目。
历时十余年,整理土地9.77公顷、处置废水4.7万立方米,种下10万株乔木、9万平方米的草坪,建起18处亭台驿站,还有专业运动场、儿童游乐园、消防科普馆……数字背后是坚定的付出和民生情怀。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从“生态痛点”到“治理样板”,黄石以创新实践交出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的高分答卷。
从金湖生态园迁出的居民又回来了!与公园毗邻而居的金湖街道八角垴村村民程正华说,26年前因为“住不得”举家搬迁;8年前因为“好环境”,他又和50余户村民一样,选择回乡居住和创业。
一座公园如同一扇窗棂,映射出黄石生态治理一以贯之的行动。为了让这方“生我养我”的土地宜居宜业、宜学宜游,近年来,黄石投入“真金白银”,开展环境攻坚提升行动,持续治气、治水、治土、治废、治噪等。
推动渣土车错峰出行或绕行,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实施宁静小区项目,加大生活噪声源头防控和社会共治力度……
炮声隆隆、烟尘滚滚、污水横流,这是西塞山区石磊山采石场开山塘口昔日的写照。矿山关停后,高陡的采石边坡上活石、松石林立,存在安全隐患。
通过4年来的持续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如今山坡已重披绿装。62岁的石磊山村黄家湾居民张秋姑说:“治理工程完成了,青山绿水又回来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今年以来,我市谋划大气治理项目400个,帮扶203家企业实施大气末端治理;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首批60个空气微站全部安装完成上线。截至目前,全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1%,PM2.5浓度为31.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
“宁”弃纷扰,“静”享生活。临近傍晚,漫步黄石港区花湖街道天方社区人事局小区,下班回家的人脚步轻缓,下楼倒垃圾的人慎倒轻放,孩童在小区内小声嬉戏……
从敲定“宁静公约”定规矩,到加装降噪设施筑“隔音屏障”,再到升级垃圾清运流程减干扰、规范广场舞活动守时段……
今年4月,黄石12个小区同步开启“宁静小区”建设,一系列“静音组合拳”落地见效。随之而来的变化清晰可见:12345热线关于噪声的投诉量较去年同期减少了百余件,“耳根清净”正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日常。
“变废为宝”背后的绿色担当
位于保安镇的大冶尖峰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尖峰水泥”)旋窑飞转,热浪扑面。中央控制室内,大屏幕上跳动的实时监控数据犹如一个个跳跃的绿动音符,正串联起“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节律。
氮氧化物50毫克/立方米、颗粒物10毫克/立方米……“我们的排放值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该公司环安部部长吴新琼介绍,今年公司又投入1966万元建设SCR脱硝系统,项目完工后,将把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压减至50毫克/立方米以下,达到超低排放标准。
尖峰水泥绿色转型早有布局且加速推进:2012年建成“湖北第一脱”窑尾烟气SNCR脱硝系统,2018年再开湖北水泥行业先河,建成石灰石—湿法脱硫系统。该公司近3年减排成效明显,氮氧化物、颗粒物、二氧化硫分别减排70%、60%、70%。
绿色转型步履不停、劲头更足。今年6月竣工的4.95峰值兆瓦光伏项目并网发电,8400块光伏板年可减少燃煤发电带来的间接碳排放4000余吨。目前,该公司在筹备厂内充电站、推动车辆“油改电”,以实现降碳与节省成本双赢。
蓝天、碧水、净土,节能、减排、降碳。在破解“工业城市”与“生态保护”协同难题的实践中,尖峰水泥的故事,成为黄石企业(产业)绿色转型的缩影。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近年来,黄石坚定不移推进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在绿色转型上提质增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从“要我治污”到“我要减排”,黄石聚焦控源减排核心目标,依托中央专项资金的精准投入,持续推动钢铁、水泥、化工行业超低排放。凭借前瞻性探索,黄石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实施地方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标准,为区域重点行业生态治理树立标杆。
建设“无废城市”,创新无处不在。地处西塞山区工业园的湖北振华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化学”)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内铬盐行业的龙头企业,振华化学面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铬渣所带来的填埋处置难题,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成功创建了“铬盐+钢铁”跨行业耦合联动模式。
该公司环保部部长陈小红解读,该模式通过将铬渣解毒改性后,作为钢铁冶炼的烧结矿添加剂,成功打通铬渣大规模、高值化资源利用路径,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协同推进,为破解铬盐行业固废治理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方案。
“无废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名片。建设“无废城市”,见证一座城市对生态的守护与对未来的担当。经过3年建设,黄石在固体废物治理领域成效明显。工业端,大江环科构建“厂内+厂外”双循环体系,年资源化利用产值超5亿元;农业端,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 95.06%、90%以上;危废端,制定出全省首个市(州)级地方标准《铜冶炼白烟尘综合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年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98.9万吨,医疗废物处置能力达到100%。
发展的“含绿量”彰显增长的“含金量”。上半年黄石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6.7%,氢能产业入选省级培育名单;新增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总量23家),新能源发电量增长46%。(易木生 廖巍巍 潘静茹 梁坚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