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黄冈新闻

浠水方伯祠村:红色土地续传奇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0日08:22 来源: 黄冈新闻网

9月25日,晴空万里,浠水县团陂镇方伯祠村沐浴在秋日金色的阳光里。

阳光下,庄严肃穆的十三庙烈士纪念碑静静地耸立着,碑旁的大理石镌刻着被国民党集中杀害的12位烈士的事迹,无声地向前来瞻仰的人们讲述这片红色土地血染的历史。

阳光下,纪念碑旁的十三庙小学的学生们正在认真地学习;十三庙幼儿园的孩子们,则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开心地做游戏,一幅幸福生活的画卷。

方伯祠村这片红色的土地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精准扶贫硕果累累,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群众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红色精神代代传

“十三庙烈士纪念碑也叫十二个半烈士纪念碑,因为方桂容烈士牺牲时怀有身孕。”讲起这段红色历史,63岁的史志文老人神情凝重。

史志文的祖父史耀华是老红军,是团陂镇最早开展革命活动的人之一。他是1927年召开的浠水县第一次党代会的代表,1932年召开的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党代会代表。12位烈士有许多都是经过他发展入党的。

史志文老人说,小时候,祖父经常给他讲革命烈士的事迹,这些烈士的故事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如今,他也经常给人讲述这些革命烈士的故事。

镇委书记万学锋介绍,1943年5月,国民党鄂东行署在罗田三里畈一次杀害“蕲黄罗”中共党组织负责人12人,为纪念这些烈士,解放后修建了十三庙烈士纪念碑。这次集中杀害的12位烈士只是团陂镇众多烈士的一个缩影,团陂镇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烈士远远不止这些。

如今,十三庙烈士纪念碑已成为团陂镇重要的传统教育基地,镇里新党员宣誓都会在纪念碑前举行,镇里许多重大活动都在这里开展。各单位和学校每年都会到这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把红色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万学锋说。   

产业铺开脱贫路

清澈的巴水河从方伯祠村旁蜿蜒而过。回乡能人王小平创办的稻虾种养基地就在河边。正是金秋收获时节,田间的水稻已开始泛黄,等待着收割。

2018年,王小平从杭州返乡,流转田地100亩,开展稻虾生态种养殖,带动5户贫困户增收。

贫困户王与村与王小平签订了10年田地流转合同,现在每年每亩能得到150元的流转费。同时,王小平经常请他到基地务工,每天发100元的劳务费,今年已给他发了4000多元的劳务费。

“产业扶贫是我们村的主要脱贫路径。”村党支部书记尹习兵说。

方伯祠村是革命老区、偏远山区,被确定为浠水县重点贫困村,全村共有贫困户105户、319人。近几年来,村里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目前,村里已建起中药材基地40亩,瓜蒌基地40亩,板栗基地400余亩,稻虾种养基地100余亩。同时,通过政策扶持,村里还发展光伏发电产业。通过产业带动,2018年,全村已有62户、242人脱贫。

“今年是我们村脱贫攻坚的决胜年,我们有信心完成村出列、户脱贫目标任务。”尹习兵信心十足地说。

洁美乡村入画来

金秋时节,站在方伯祠村新建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楼上远望,一栋栋漂亮的小楼房点缀在青山绿树中,如同一幅精美的风景画。楼旁边的群众大舞台宽敞干净。

“白天大家都在忙,这里没人来。到了傍晚,许多人在这里跳广场舞,可热闹了。”尹习兵介绍说。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近几年来,方伯祠村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整治村庄环境,全村面貌一新。

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全村13个村民小组全部修通了通组公路,让这个偏远的山村彻底告别了行路难。

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全村共有旱改水厕所87个,建起公厕5座。

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全村共发放垃圾桶530个,做到每户一个,并宣传发动群众自觉养成不乱扔垃圾、定点投放垃圾的好习惯。全村共配备保洁员19人,其中大的组2人,小的组1人,每周固定时间清洁组里的卫生。同时,村里每周请人对全村垃圾进行集中转运处理。

经过近两年来的持续推进,方伯祠村变干净了、变美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红色土地续传奇,老区发展谱新篇。方伯祠村正传承着红色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铿锵前行。

【责任编辑:吕鉴蕾】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