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晴空万里,浠水县团陂镇方伯祠村沐浴在秋日金色的阳光里。
阳光下,庄严肃穆的十三庙烈士纪念碑静静地耸立着,碑旁的大理石镌刻着被国民党集中杀害的12位烈士的事迹,无声地向前来瞻仰的人们讲述这片红色土地血染的历史。
阳光下,纪念碑旁的十三庙小学的学生们正在认真地学习;十三庙幼儿园的孩子们,则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开心地做游戏,一幅幸福生活的画卷。
方伯祠村这片红色的土地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精准扶贫硕果累累,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群众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红色精神代代传
“十三庙烈士纪念碑也叫十二个半烈士纪念碑,因为方桂容烈士牺牲时怀有身孕。”讲起这段红色历史,63岁的史志文老人神情凝重。
史志文的祖父史耀华是老红军,是团陂镇最早开展革命活动的人之一。他是1927年召开的浠水县第一次党代会的代表,1932年召开的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党代会代表。12位烈士有许多都是经过他发展入党的。
史志文老人说,小时候,祖父经常给他讲革命烈士的事迹,这些烈士的故事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如今,他也经常给人讲述这些革命烈士的故事。
镇委书记万学锋介绍,1943年5月,国民党鄂东行署在罗田三里畈一次杀害“蕲黄罗”中共党组织负责人12人,为纪念这些烈士,解放后修建了十三庙烈士纪念碑。这次集中杀害的12位烈士只是团陂镇众多烈士的一个缩影,团陂镇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烈士远远不止这些。
如今,十三庙烈士纪念碑已成为团陂镇重要的传统教育基地,镇里新党员宣誓都会在纪念碑前举行,镇里许多重大活动都在这里开展。各单位和学校每年都会到这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把红色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万学锋说。
产业铺开脱贫路
清澈的巴水河从方伯祠村旁蜿蜒而过。回乡能人王小平创办的稻虾种养基地就在河边。正是金秋收获时节,田间的水稻已开始泛黄,等待着收割。
2018年,王小平从杭州返乡,流转田地100亩,开展稻虾生态种养殖,带动5户贫困户增收。
贫困户王与村与王小平签订了10年田地流转合同,现在每年每亩能得到150元的流转费。同时,王小平经常请他到基地务工,每天发100元的劳务费,今年已给他发了4000多元的劳务费。
“产业扶贫是我们村的主要脱贫路径。”村党支部书记尹习兵说。
方伯祠村是革命老区、偏远山区,被确定为浠水县重点贫困村,全村共有贫困户105户、319人。近几年来,村里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目前,村里已建起中药材基地40亩,瓜蒌基地40亩,板栗基地400余亩,稻虾种养基地100余亩。同时,通过政策扶持,村里还发展光伏发电产业。通过产业带动,2018年,全村已有62户、242人脱贫。
“今年是我们村脱贫攻坚的决胜年,我们有信心完成村出列、户脱贫目标任务。”尹习兵信心十足地说。
洁美乡村入画来
金秋时节,站在方伯祠村新建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楼上远望,一栋栋漂亮的小楼房点缀在青山绿树中,如同一幅精美的风景画。楼旁边的群众大舞台宽敞干净。
“白天大家都在忙,这里没人来。到了傍晚,许多人在这里跳广场舞,可热闹了。”尹习兵介绍说。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近几年来,方伯祠村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整治村庄环境,全村面貌一新。
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全村13个村民小组全部修通了通组公路,让这个偏远的山村彻底告别了行路难。
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全村共有旱改水厕所87个,建起公厕5座。
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全村共发放垃圾桶530个,做到每户一个,并宣传发动群众自觉养成不乱扔垃圾、定点投放垃圾的好习惯。全村共配备保洁员19人,其中大的组2人,小的组1人,每周固定时间清洁组里的卫生。同时,村里每周请人对全村垃圾进行集中转运处理。
经过近两年来的持续推进,方伯祠村变干净了、变美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红色土地续传奇,老区发展谱新篇。方伯祠村正传承着红色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铿锵前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