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黄冈新闻

黄冈冲刺千亿大健康产业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5日14:37 来源: 湖北日报

11月8日,黄冈市举办2019李时珍中医药发展大会暨黄冈大健康产业招商推介会,首次秀出李时珍中医药健康谷的模样,并系统整理、规划127个产业项目集中向外推介。当天成功签约项目14个,总投资170.38亿元。

大会认为,“大健康是一种健康理念,也是一个产业概念,中医药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灵魂。”这意味着黄冈继农产品加工业和建筑业之后,冲刺第三个千亿产业的路径更加明晰。

破与立,产业布局全区域

地处北纬30度的黄冈,去年喊出“大健康产业,我们不搞发展谁发展”的口号,底气何来?

盘点“家底”,两点优势最为突出:其一资源禀赋得天独厚,被誉为“大别山药用植物资源宝库”,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药材,见诸黄冈境内的达1000余种,其中道地药材近300种,蕲春蕲艾、罗田茯苓、麻城菊花等享有盛誉;其二,中医药文化积淀深厚,这里诞生了一代医圣李时珍、“中华养生第一人”万密斋、“北宋医王”庞安时、“戒毒神医”杨际泰、脉学鼻祖王叔和等200余位名医,《本草纲目》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9月,全球使用天然药物的人数约为40亿,天然药物销售额约占全球医药销售总额的30%。纵观国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国务院印发文件为中医药发展“把脉”“开方”,要求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湖北省“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秦尊文认为,大健康横跨三次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是一个绿色产业、蓝海市场,黄冈发力正当其时。

“靠几家企业单打独斗,或一两个爆款产品,大健康产业难以做大,需要规划引领、政策引导、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积极培育。”今年8月,黄冈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把大健康产业作为五大重点产业之一,以中医药为主导,聚焦和放大李时珍品牌,全域建设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集聚区、中华医养文化展示传承区、“中医药走向世界”示范区。

在黄州城区主办的2019李时珍中医药发展大会上,黄冈首次提出建设“李时珍中医药健康谷”,以往冠名“李时珍”的相关节会多在蕲春县举行。“打破地域界限,全域共建共享李时珍品牌,是极其智慧的战略选择。”武汉大学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桂胜认为。

李时珍中医药健康谷是全域产业概念,“两大核心”为黄冈市区高端健康医疗服务和蕲春中医药健康养生,“三大区域”即黄团浠健康产业区、大别山健康产业区、禅修健康产业区,“4+3”产业体系为现代中医药与绿色健康食品、健康养生旅游、医疗卫生与养老、运动健康及商贸流通、信息技术、中医药人才培训服务等产业。

黄冈白潭湖片区正在打造高端健康医疗服务核心区,此次推出李时珍中医药产业园、大健康国际护理学院、国际体检中心、康复疗养中心、高端养老地产、大医慢病研究院等项目。“多个项目受到青睐,企业已开始对接,未来可期。”白潭湖片区筹委会副主任宛林斌说。

嘉宾参观2019李时珍中医药发展大会展馆。(黄冈市委宣传部供图)

进和退,产业焕发新生机

罗田九资河镇,被誉为“天麻第一镇”,丰产年份占全国产量的1/3。“虽然品质好产量大,但我们没有价格话语权。”当地天麻种植大户罗金星说,常温下新鲜天麻只能存放10余天,长期保存需要冷藏、烘干,但全镇加工企业屈指可数,只能任由外地药贩“宰割”,最终九资河天麻贴上外省标签上市。

九资河天麻的遭遇不是个案。黄冈是茯苓主产区,但多数被相邻省份的药贩收购加工,充当该省茯苓销售。在九州天润中药研究院院长吴卫刚看来,黄冈是中药种植大市,但产区没有加工习惯,优势药材外流严重,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产业优势。数据显示,黄冈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药材种植专业户1.38万户,中药材加工企业45家。

这次产业招商推介会,黄冈端出的三分之一项目涉及到中药材加工。该市出台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23条政策”,其中对购置中药材种植、采收、烘制等专业机械设备的,单台设备高于40万元以上的,按10%给予一次性补贴;对中药材企业和市场主体新建烤房、低温冻库、通风库,按吨位给予以奖代补。

“加工进一步,种植退一步。”吴卫刚说,新版药典要求对植物类药材进行33项农残的检测、5项重金属的检测,饮片和中成药生产企业的采购,未来会偏向道地产地或主产地,这对黄冈来讲是个机遇,但不能为了扩大种植面积,道地产区盲目向非道地产区引种,更不能为提高产量,滥用化肥、农药,这些都是阻碍中药质量提升的拦路虎。

黄冈道地药材品种近300种,蕲艾、福菊、茯苓等16种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位居全省前列。看中这个优势,去年起,天津红日药业牵手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英山县政府,共建“大别山茯苓产业园”,从菌种、代料栽培、规范种植、粗加工及深加工全产业链进行研发优化。

“茯苓是黄冈最有影响力的道地药材之一,配方用量排在甘草之后位居第二,我们提前布局在英山建立4个种植基地,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规范化生产,不求产量但求质量。”红日药业副总裁龙焕明说,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保障药材质量的稳定。红日药业旗下位于英山的湖北辰美中药有限公司,年产中药配方颗粒500吨、中药饮片3000吨,每年在黄冈收购茯苓、白前、虎杖、玄参、野菊花、天麻、葛根等14个大宗品种中药材约2000吨。

小到大,守正创新质量高

艾灸、艾贴、艾枕头、艾皂、艾精油……一片小小的艾叶,承载着蕲春打造“中国艾都”的梦想。蕲春副县长李国忠介绍,短短几年,全县种植蕲艾18万亩,种植企业538家,百亩以上连片基地246个,涉艾企业1580家,开发20个系列800多个蕲艾产品,“蕲春艾灸疗法”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全国各地发展艾灸养生馆4000多家,综合产值100亿元。

这得益蕲春的顶层设计:成立蕲艾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和蕲艾产业协会,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种植户给予补贴;将蕲艾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联合科研院所建立“道地药材生产和质量管理规范体系”;品牌塑造上,推广“蕲艾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使稀缺资源成为永久的价值品牌……初步形成从种植到加工、从品牌到营销、从企业到集群的全产业链条。

光环背后,蕲艾产业也有隐忧。“周边省份也在发力艾产业,将形成强力竞争态势。”《中国药物经济学》杂志社社长罗景虹认为,蕲艾标准制定迫在眉睫。10月26日,全国保健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全国艾灸保健服务标准试点县”授予蕲春,标准试点将助力蕲春成为艾草产业标准制定者。“艾灸保健是蕲艾产业链重要一环,能从服务端倒逼产品端形成标准。”蕲艾产业协会会长田群说。

“中医药既是产业,更是文化。”田群说,国内还没有利用现代化技术物化、活化中医药文化的主题场馆,蕲春准备填补这一空白,重点推介了总投资过100亿元的《本草纲目》世界记忆公园项目,受到参会企业的青睐。按规划,项目建设“七馆一港一论坛一小镇”,“七馆”即植物馆、动物馆、矿物馆、化学馆、医疗馆、养生馆、体验馆;“一港”,即中医药健康产业信息物流港;“一论坛”即“一带一路”中医药健康文化论坛;“一小镇”,即中医药健康小镇,打造集文化旅游、教育科研、养生医疗、信息物流等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文化小镇。

从田间到车间,从工厂到市场,从产业到文化,从大别山走向“一带一路”……蕲春围绕蕲艾这棵小草不断集成创新,越做越大,越做越精彩。

外国友人体验艾灸。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鸿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责任编辑:阮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