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黄冈新闻

我市3年精准灭荒完成造林36.43万亩,超计划近六成 啃下“硬骨头” 绿了荒山头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3日09:50 来源: 黄冈日报

图为浠水县巴河镇朝阳村朝阳枣岭精准灭荒千亩油茶示范基地。(记者 周伟 摄)

本报记者 熊庆萍 通讯员 侯昱 张刚

阅读提要

容易造林的地方基本上已经造了,剩下都是一些地理位置偏远、立地条件差的荒山,堪称难啃的硬骨头。

以人民为中心,再硬的骨头也要啃!迎难而上,撸起袖子加油干,誓将荒山变林海。

政府、部门、各造林主体一齐发力,以决战决胜的姿态推进灭荒攻坚战,攻下一座又一座山头。

山,连绵起伏,绿意盎然。

蕲春县张塝镇三面尖大山上,黄黄绿绿的茶苗在梯田里迎风起舞,将大山的希望舞在春风里。

3年前,这里还是荒芜了近10年的连片芭茅山,如今,荒山披上绿装,成为老百姓的“绿色银行”。

啃下“硬骨头”,绿了荒山头。2018年至2020年,我市精准灭荒3年完成造林36.43万亩,省级计划任务完成率达159%。在2020年省级核查中,我市造林合格面积位居全省市州首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3.03%。

绿色期盼 “不能山荒着人穷着”

三面尖大山是蕲春县张塝镇最偏远的山,被老百姓称为“芭茅山”。一场突如其来的山火,让这里荒芜了近10年。

“一人多高的芭茅草一眼望不到边,割也割不尽,还特别容易引发山火。山火过后,不管种什么都再难成活了。”在大山里生活了一辈子的张塝镇土库村党支部书记王国富感叹到,山区老百姓增收渠道不多,指望着能够靠山吃山,如今山荒着,人穷着。“老百姓期盼山能够绿起来,生活能够好起来。”

人民有所盼,政府有所应。

2017年底,为期3年的“绿满黄冈”行动收官,全市累计完成造林34.4万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容易造林的地方基本上已经造了,剩下都是一些地理位置偏远、立地条件差的荒山,堪称难啃的硬骨头。”市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科科长钟诚介绍,这些荒山形成的原因,或自然条件恶劣,或早期人为活动破坏,不仅严重影响乡村生态环境,也制约了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以人民为中心,再硬的骨头也要啃!

市委、市政府吹响向荒山进军的冲锋号。2018年,我市启动“精准灭荒工程三年计划”。

迅速行动,挂图作战。

在摸清荒山底数的基础上,我市制定《黄冈市精准灭荒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提出了“以主要通道为骨架向纵深推进,适时开展补植补造,加强新造幼林抚育管理,着力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逐步构建结构稳定、林相优良、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工作目标。明确到2020年,要完成荒山造林任务25.2万亩,并将任务分解到年度、落实到地块。

荒芜的三面尖大山迎来了春天。

2019年,张塝镇引进安徽老板,流转荒地2500亩,建设三面尖黄金茶基地,如今满山的黄金茶“梯田”一片生机。

事非经过不知难。

提起开荒种茶,三面尖基地负责人王泳感慨万千,“实在太难了!”

王泳说,为了保持土层表面肥土不流失,全部采用人工作业。当时正值盛夏,工人们背着油锯在密不透风的芭茅地里作业,第一遍除去土层面上的芭茅,第二遍除去土层下的芭茅根。“芭茅清理干净后,技术人员再带着工人一锄头一锄头地开带,一棵苗一棵苗地栽种。100余名工人整整干了半年,才将一期的1000亩荒地全部栽上茶苗。”

攻坚克难“成活成林是硬道理”

精准灭荒难,难在哪儿?

“荒山大多是高山、远山、茅草山、石漠山,都是通常意义上的造林死角。”市林业局局长陈选明说,灭荒面临着整地难、运输难、栽植难、成活难、管护难、成林难等多个难题。

面对困难,怎么办?

迎难而上,撸起袖子加油干,誓将荒山变林海。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封城封路,这可急坏了团风县林业局造林绿化股股长邵华军,“2019年大旱,荒山上种下的树成活率不高,2020年灭荒任务艰巨。”

造林抢季节,耽误不起。2020年1月31日,正月初七,滞留在新洲的邵华军带着一把镰刀,起五更,走小路,翻山越岭,一路披荆斩棘,辗转回到团风。还没来得及包扎脚上的血泡、手上的划痕,他就和同事程麒一起,带着无人机,翻山越岭到但店、回龙等乡镇山头核实荒山造林面积,调配力量造林。

消灭荒山,争分夺秒。

2020年3月,乍暖还寒,团风县正涛林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正国已是满头大汗。在团风县但店镇王家山上,一株株新栽种的湿地松苗整整齐齐。程正国直起腰,招呼工人在坡地架起一口大锅,开始做饭。

“在偏远的高山上造林,上下一趟得好几个小时,为了抢抓造林季节,节约造林成本,我们就在山上煮饭吃。”程正国皮肤黝黑粗糙,干了10年造林的活儿。“山上造林难度大,灌丛密的林子会遇上野马蜂,我们就穿着防蜂服除灌。如果坡度较陡的山,还得绑着安全锁,在悬崖上播种。”3年来,陈正国带领造林工人们灭荒5300亩。

消灭荒山,无怨无悔。

麻城市歧亭镇林业站为了筹钱购买造林苗木,每个月只发50%的工资,剩下的等到造林验收合格,项目资金兑付后再发放。林业站的同志为了说服村民拿出荒山,顶着被家人责怪、被村民误解的压力,经常在村民家一泡就是一天。为了适地适树,他们带着村民看现场,用案例讲道理,拿事实说话。“为了让荒山披绿,让老百姓有盼头,这些都不算什么。”该林业站站长刘昌奇说。

精准灭荒,难在“精准”。

黄冈是林业大市,山多任务重。本着“成活是硬道理,成林是硬政绩”的硬标准,我市根据各地不同的地理气候、土壤特性和立地条件,科学制定荒山造林设计方案,合理选择造林主体、树种结构和栽植方式,适地适树,科学造林,破解年年栽树年年荒、年年栽在老地方的顽症。

为了严格技术,保证质量,林业部门还将精准灭荒工程建设技术规范印刷成册,下发到各造林单位,为精准灭荒提供基本遵循。

各林科所、林业站组织技术人员加强示范引领,指导高质量推进精准灭荒工作,做好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按照“谁造林、谁管护”的机制,把管护责任落实到人。

同时,我市还将精准灭荒工程纳入2018-2020年度“雷霆行动”专项整治项目,成立督办专班,按月通报各地任务完成情况,年终验收考核,确保完成任务。

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政府、部门、造林主体一齐发力,以决战决胜的姿态推进灭荒攻坚战,攻下一座又一座山头。

增绿增收“荒山变金山是新追求”

精准灭荒,既是政治任务,也是发展机遇。

找准精准灭荒工程与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全面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努力实现金山银山价值。

我市林业部门指导各地在土层极为瘠薄,石漠化严重的地方,种植枫香、刺槐、湿地松等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在立地条件稍好点的荒山种植木本油料林和茶叶、名优水果等经济林。

2018年之前,蕲春县张塝镇歇肩岭村集体收入为零,村里守着7800亩山地过着穷日子。精准灭荒工程实施后,歇肩岭村抓住时机,开荒种新茶,抚育老油茶,发展油茶产业。2019年,村集体收入5万元,2020年达到7万元。“现在,我们正在建设油茶扶贫产业加工车间,引进油茶生产线,改变目前手工生产出油率低、品质不高的现状。”该村党支部书记汪贤华满怀信心。

在团风县叶家冲村生态白茶基地,竖着一块醒目的宣传牌,上面写着“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叶家冲采取“村集体+市场主体+农户”产业链经营方式,目前发展生态白茶基地1900亩,带动农户及能人大户种植白茶520亩,其中带动贫困户89户种植白茶221亩。目前,该村正以茶谷旅游项目建设为契机,实施茶产业综合开发。

麻城市张家畈镇猪嘴岩林场的冯慧超主动请缨“啃骨头”,承包荒山980亩,栽植绿茶和油茶,如今茶林成为全镇林业产业发展的典范。

精准灭荒,走出新路。

“让荒山变金山,金山变靠山。”陈选明介绍,消灭荒山的同时,我市巧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基地、林业观光园和采摘园,配套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乡村观光游等新型产业,给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生态和产业支撑。

蕲春县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油茶、木本药材、名优水果等林业产业,向桥乡辐射带动5个村发展油茶种植5000亩,建设油茶专业乡,管窑镇连片整治低效灌木林2000亩,兴建千亩油茶示范基地。

英山县坚持将精准灭荒与产业脱贫相结合,发展名优经济林、森林食品、森林旅游、森林药材等优势特色林业产业,三年新发展油茶5000余亩,木本药材1900余亩,山桐子1800余亩,香榧500亩,茶叶1500亩。

罗田县充分利用精准灭荒的契机,大力营造美国红枫、枫香、油桐、乌桕、山桐子等彩叶、观花、观果树种,丰富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在胜利镇四洲山栽种大规格的桂花、栾树等树种,将红色旅游文化与荒山造林绿化有机融合;在九资河镇徐凤冲村乌桕红叶观景点栽种美国红枫,打造更加绚丽的红叶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两山’理念,抓好精准灭荒的巩固提升和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让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富民。”陈选明说。

青山相向、绿水逶迤,一幅新时代的绿色画卷在黄冈大地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刘璐】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