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王维玲 杨世英)“护劳动者权益,显执法者担当!”近日,一面绣着金色大字的锦旗,被劳动者刘女士郑重地送到鄂州市鄂城区人社局劳动保障维权中心。握着工作人员的手,她难掩激动,“真心感谢你们帮我追回8000元工钱,这下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终于有着落了!”
这面锦旗的背后,是鄂城区推进“非工程建设领域劳动用工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改革试点的生动实践。8月28日,当刘女士投诉辖区某餐饮店拖欠工资后,维权中心迅速响应,多轮组织劳资双方协商,仅用4天时间,便在9月1日促成餐饮店足额支付工资,实现“案结、事了、人和”,高效化解了劳动者的“忧薪”烦恼。如今,这样的“快处快结”,已成为鄂城区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常态——今年以来,该区已处置欠薪案件22起,为26名劳动者追回劳动报酬15万元,以精准监管筑牢民生“安全网”。
高位统筹建体系,筑牢改革“压舱石”
改革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坚实的组织保障。鄂城区人社局率先打破部门壁垒,联合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税务分局、区公安分局等21家单位,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构建起“统一指挥、各司其职、联动配合”的工作格局。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区创新建立检察监督与劳动保障监察衔接机制,通过司法监督与行政监管“同向发力,为劳动用工监管拧紧“法治螺丝”,从源头防范监管漏洞。
“过去单靠行政部门推动,部分企业配合度不高,现在有了检察监督兜底,监管威慑力明显提升。”鄂城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多部门协同的组织体系,为改革试点落地见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网格加信用,织密监管“精准网”
“从‘粗放排查’到‘精准画像’,我们靠的是‘科技+基层+信用’的组合拳。”在鄂城区非工程领域劳动用工监管平台前,工作人员展示着改革的核心“利器”——该平台依托“鄂州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信息化管理平台”升级打造,实时归集用人单位基本信息、用工数据、工资支付记录,并关联水电使用、税务缴纳等数据,为企业绘制“用工风险画像”,一旦出现工资发放异常等情况,系统会自动预警。
线上有“智慧大脑”,线下有“铁脚板”网格。该区合理划分129个劳动监察专业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开展常态化用工“体检”。截至目前,网格员已完成5轮巡查,覆盖32家用人单位,提前排查出3家欠薪风险企业,发出预警提醒22次,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阶段。“之前巡查时发现一家超市有欠薪苗头,我们立刻上门协调,企业当天就结清了工资,避免了矛盾升级。”花湖镇一名网格员的经历,正是“基层网格”实效的生动注脚。
信用监管则成为规范企业用工的“指挥棒”。该区构建“信用评价—信用修复—联合惩戒—结果应用”全链条体系,目前已有28家企业被评定为A级、2家为B级,暂无C级企业,以奖惩分明的信用机制,引导企业自觉规范用工。
快处机制守底线,接诉即办“解民忧”
“不管是全国根治欠薪平台的线索,还是12345市长热线的投诉,我们都做到‘接诉即办、闭环管理’。”针对非工程建设领域欠薪问题,鄂城区人社局建立“多平台联动、快响应处置”机制,对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省根治欠薪信息监管系统及各类投诉举报渠道的线索,第一时间介入、快速处置。
此前,一名物流业快递员通过12333热线投诉公司拖欠工资,维权中心当天就联系企业核实情况,3天内便促成企业足额支付工资。“从投诉到拿到工资,比我预想的快太多了!”该快递员的感慨,道出了劳动者对“快处机制”的认可。
政企协同聚合力,扩大改革“覆盖面”
为让改革红利惠及更多群体,鄂城区人社局主动“走出去”,赴樊口街道、花湖镇与镇街、商会及企业负责人座谈,推动构建“政府监管+街道联动+商会协调+企业自律”的用工保障体系。
“通过座谈,我们才更清楚用工规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樊口街道一家智能制造业负责人表示,会后企业立刻完善了用工登记和工资发放制度,员工稳定性明显提高。樊口街道商会则承诺,将协助政府宣传政策,引导会员企业规范用工,共同营造和谐劳动关系。
从“忧薪”到“安薪”,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预防”,鄂城区的改革试点正持续释放民生温度。下一步,该区将继续优化监管平台功能、扩大网格覆盖范围,让更多劳动者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安全感,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注入“鄂城力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