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日报讯(记者 梁坚义 王璐)清晨,天刚露出鱼肚白,黄石港江滩公园弥漫着清新气息。
市民袁德胜活动活动筋骨,摆弄了一番照相机的镜头,准备起跑……他喜欢奔腾不息的长江,喜欢绕江堤跑步、拍照。
袁德胜做了20多年的堤防工作,10年前,他从黄石市河道堤防管理局退职,自主创业。家住长江边,袁德胜一直用他的脚步和镜头表达着他的自豪。
(一)
黄石,临江而立,因水而兴,江河湖库众多,堤坝战线漫长,是全国31座重点防洪城市之一。
水,或滋养万物,造福众生而不争;或肆虐四方,涂炭生灵而不顾。在历史的长卷中,黄石这座城市曾多次遭受洪水侵袭。进入20世纪,就有过三次大洪水的详细记录。
据史料记载:“民国20年(1931年),大水,黄石港水位24.78米,江堤溃决7处,受灾人口24.3万余人。”
沈家营大堤凉亭山险段的立碑上还清楚记载着“1931年7月21日,长江沈家营凉亭山堤段溃口”的字样。
1954年,黄石遭遇百年未遇特大洪水,长江大堤全线溃口19处。市区先后发生大小险情62起。大冶城区水深6米有余。阳新出现特大洪涝灾害。
阳新海口长江河道堤防管理段技术员邱龙兴转述老一辈水利人的话说,溃堤后太子镇、黄颡口两个镇几乎一片汪洋。
特大洪水后,黄石对长江堤防进行布局调整、重新规划和整险加固,堤防抵御洪水能力大为提升。
从此,黄石长江大堤再无溃堤记录。
到了1998年,黄石又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188万人受灾,117万亩农作物受灾,经济损失数百亿元。
然而,黄石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血肉之躯和钢铁般的意志,保住了长江大堤,夺得了抗洪的决定性胜利。
(二)
黄石长江大堤起于鄂州黄石交界的长江花马湖泵站堤段,下至阳新县富池镇,全长58.27公里,其中市区有28.8公里。
从1954年的特大洪水后,黄石长江堤防先后经历整险加固、大规模的改造提升和生态综合治理三个阶段。
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后,黄石按照“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的标准,整险堤防、加固支堤、更新堤闸、灾后重建、环境治理同步推进。
决心一步到位,质量一票否决,工作一抓到底……黄石人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掀起了一轮轮兴修水利热潮。一大批国家级长江干堤、支堤、隔堤,以及地方河堤、湖堤、垦区围堤建成投用;排洪闸、电排站、泵站得到更新改造……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难在海口。”20多年前,被人称为“堤上能养鱼”海口江堤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
芒种时节,我们行进在海口江堤上,但见堤路平坦宽阔,防浪林、护堤林苍翠挺拔,犹如一列列哨兵守护着大堤的安宁。
在沈家营大堤凉亭山堤段,背水面的护堤林郁郁葱葱,不少市民在此休闲娱乐。袁德胜蹲下身拍下了这一幕场景。
过去,这处“两湖夹堤”险段,汛期极易发生管涌散浸,每年投人防汛抢险的人力物力最多。袁德胜说,如今这里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好出处。
不远处的沈家营堤段,大型机械正在作业,堤防生态改造正在进行。不久,整个沈家营大堤变成集防汛、交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风景线。
(三)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新时代期待新作为。黄石大力推进长江大保护“净水、绿岸、洁产、畅流”四大行动,开启了加快建成现代港口城市的新征程。
建设秀美长江,还江岸于民,专项整治长江岸线非法码头、泊位、砂站、堆石场、蔬菜交易市场;建立起江长、河长、湖长、库长、塘长“五长”责任制,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五水共治”;出台相关措施,投入专项资金,推进堤防岸线绿化美化,建设乡村滨江公园。
阳新半壁山古战场遗址成为阳新的又一张文旅名片。
开建武穴长江公路大桥、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更新、改造、升级防(分)洪闸、电排站、泵站……
富池大闸处在富河与长江交汇处,是我省最大的长江防洪闸,1967年建成投用,直接惠及60余万人口及33万多亩农田。由于年久失修、超标运行,隐患重重。
富池堤防管理段段长舒中慧告诉我们,整险加固后,富池大闸不再是单一的排洪闸,增加灌溉、养殖、灭螺等功能。
江河安澜,五谷丰登便可期。只要找对路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完全可以相得益彰——
建设工业园区,建成保税物流中心和海关联检大楼;发展物流园区,引进生态项目,打造产业基地;剑指“亿吨大港”,推动多式联运,加快新港建设……城市发展的背后是黄石人勇于使命担当、追求绿色发展的铿锵脚步。
如今,袁德胜的图片库里存放了上万张江堤、江水、江边人,以及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他说:“这是一座城市的时代变迁,也是这座城市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