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
杨明炜
赵海龙
黄克翠
黄良琴
梁正友
李柏武
宁继雄
许贤德
何环
刘丹
钟涛
建设特色技能实训产业园推进“产教融合”
民盟荆门市委员会盟员、湖北邦伦律师事务所主任张莹
加强“产教融合”,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整合利用各类职业教育资源,搭建集聚发展平台。当前,依托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吸引行业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市级职业教育特色技能实训产业园,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走出学校“围墙”,促进“产教融合”。
一、推进“产教融合”需要特色技能实训产业园。在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养和探索企业现代学徒制培训中,探索建设特色技能实训产业园,有助于搭建厂校衔接平台,提高职教质量。
二、注重融合创新规划特色技能实训产业园。及早谋划,在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启动特色技能实训产业园规划,在规划上实现“教景融合”,在功能上实现“园教融合”,在实训上实现“产教融合”。
三、多方协作合力打造特色技能实训产业园。整合资源多方投入,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完善实训教学体系。
四、出台激励政策扶持特色技能实训产业园。建议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协调特色技能实训产业园的建设和管理,建立起政校企“责任共担、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出台落实“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全市中职学生、本地企业进入特色技能实训产业园开展技能实训。
擦亮“中国农谷·长寿荆门”城市名片
民建荆门市委员会会员,市二医呼吸内科、老年病科主任杨明炜
当前,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国农谷·长寿荆门”城市名片的战略决策,提出以企业品牌、重点产业、产品质量来支撑区域公用品牌,取得了一定效果。为了使我们的城市名片铮亮闪耀,民建市委会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1.形成一个共同认识。对于“中国农谷·长寿荆门”,我们认为这个名片应该是“以农谷为龙头,以长寿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品牌为生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快速发展”。
2.做好一个顶层设计。围绕“中国农谷·长寿荆门”,要全力打造世界长寿文博基地,组建荆门长寿产业投资集团,研究制定《荆门市突破性发展长寿产业的意见》,推动全市长寿产业资源整合。
3.打造一批过硬品牌。重点围绕打好长寿品牌而着力实施“一袋米”、“一提面”、“一壶油”、“一筐果”、“一篮菜”乃至一个田园综合体等精品名牌工程。要致力于将荆门建成全国乃至世界的长寿食品基地、长寿旅游胜地、长寿养生福地、长寿文化高地。加快建设客店镇、长寿镇、漳河镇等一批特色长寿小镇,在全市合理布局建设长寿食品产业园。
4.筑牢一个长寿根基。要打牢长寿根基,政府应着力抓好三件事,即营造长寿环境、提高幸福指数、强化保障条件。
让规则意识贯穿文明创建始终
民进荆门市委员会副主委、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副局长赵海龙
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成效显著。但在创建过程中,还存在着上热下冷、步调不一的现象。
文明靠法治,因此建议:
1.德法并举立规则,让法治意识为文明码好踏脚石。一是修订和完善《荆门市城市管理条例》,明确权责利,创城不落一人。二是量化“界量线”,创城不少一处。将创城工作量化到边界、到数量、到全线,进行分解和公告。三是规范标准,对每一项创城活动和工作的结果进行好中差标准规范,奖罚并行,结好硬账。
2.专群结合倡规则,让社会公德为文明扮靓天际线。一是发挥志愿者队伍作用,用好创城的“常备军”。有序组织公益活动,提升活动参与的获得感,优化志愿者信用时数机制,收获在文明提升的自觉上。二是动员“60”群体力量,壮大创城的朋友圈。调动退休人员群体,让他们发挥余热,把被管理对象变成专业管理人士参与到社会文明创建中。三是调动机关干部热情,配好创城的主攻手。
3.常长用功行规则,让持续管理为文明种下常青树。一是横向着手,开展互学互评。二是纵向引导,开展倡优罚劣。三是持续管理,开展质量认证。要对文明创建活动进行持续管理,开展质量认证,补好的路要维护好,管好的行为要保持好,分发的垃圾桶要使用好,等等。
打通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最后一公里”
农工党荆门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沙洋县政协副主席黄克翠
当前,我市已在全省首先实现了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但从设施运行现状来看,治理效益还未充分发挥,“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亟待解决。
为有效解决乡镇生活污水处理中管网“水泄不畅”、监管“难以到位”、运作“各自为政”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打通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最后一公里”,我们建议:
1.深化建设,疏通三个堵点,让管网运行“畅”起来。要在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对各干支管网进行查漏补缺,改建扩建,疏通干支管网堵点。疏通专门管网堵点,确保专业分流、科学排放。疏通毛细管网堵点,确保生活污水能收尽收。
2.强化监管,补齐三个“短板”,让处理设施“转”起来。一是补齐运行维护短板。二是补齐质量监管短板。三是补齐信息沟通短板。要建立完善定期反馈沟通机制,形成互相沟通良性循环,确保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管网各项运行指标达标。
3.优化统筹,提升三个“水平”,让治理成效“实”起来。通过提升规划设计水平、设施利用水平和有效治理水平,综合考虑,同步治理、同步推进,提升乡镇生活污水治理综合效应。
做强荆门“一袋米”
九三学社荆门市委员会社员、市公用事业管理处办公室主任黄良琴
2018年,我市粮食再获丰收,但种粮成本居高不下,农民增收乏力。
针对我市稻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建议:
1.着力发展标准化生产。实施水稻良种工程,鼓励企业和农民建设高标准水田,发展标准化种植。加大荆门品牌稻米在全省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的权重,严格目标考核。
2.着力提高稻米加工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粮食领军企业,提高大米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抓好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快培养行业短缺型人才。
3.着力打造优质稻米区域品牌。依托现有产品和商标,加快市内稻米区域品牌整合。加强稻米品牌监督管理,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4.着力拓展市场营销渠道。支持产销对接活动,用好互联网电商及异地商会等平台,引入电子商务,开辟推广新式销售渠道。建好品牌营销店。
5.着力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支持,推动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同时,提高水稻保险覆盖面。
提高政策精准度增强民企获得感
市工商联副会长、湖北华醇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正友
我市近两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政策,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政策门槛过高等,导致实际对接不力。
要增强中小微民营企业的获得感,就必须从根本上提高政策精准度。
一是高度重视,建立民营经济领导机构。可以参照省里的做法,成立市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专门研究和解决民营经济领域重要问题。
二是夯实基础,建立民企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全市民营企业综合信息平台,形成民营企业全方位综合信息平台和“市—县(市、区)—民营企业”信息网络。
三是双向沟通,邀请民企参与政策制定。制定重大民营经济政策向民营企业家和商(协)会问计求策实施办法,坚持好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制度,落实好民营企业家参加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经济运行调度会制度。
四是措施加力,促进民企解决自身问题。坚持实施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加强行业发展规划引领和咨询服务,引导企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搭建民营资本投资平台。
五是以评促改,健全落实效果评估机制。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机制,政府通过评估结果提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和办法。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城市品位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市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李柏武
荆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当前,我市正举全市之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议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城市品位,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1.重建设,补短板,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随着中心城区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传统文化备受挤压,建议有效保护、发掘和传承,着力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的精致城市。坚持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棚改等业主在项目周边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让特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发展。
2.重提炼,抓传承,植根精神文明因子。要把历史故事融合进当代文明礼仪知识,聚焦特色文化节、旅游节活动,让传统民俗成为彰显荆门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重视荆门古代典籍整理工作,让其成为对外宣传荆门、进行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重要载体。
3.重教化,真践行,涵养市民道德素质。倡导积极向上向善的节庆文化,发挥身边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讲好荆门的故事。坚持把荆门优秀传统文化以网络、微视频、海报、漫画书、版画、书法、摄影等形式向社会宣传推广,唤醒人们心底的文明意识。
全力打造高层次科技人才“强磁场”
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宁继雄
要推动荆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有效突破理念不科学、结构不合理、配套不完善、保障不给力等瓶颈,不断增强荆门对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此,我们提出三点建议:
1.解放思想,以务实的观念发动“新引擎”。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杜绝搞面子工程。摒弃唯物唯名的思想,杜绝引进花瓶型人才。摒弃遍地撒网、遍地开花的思想,杜绝“胡子眉毛一把抓”。
2.精准聚焦,以务实的举措引来“金凤凰”。要整合和利用各方资源,广揽与荆门产业发展相匹配、与城市愿景相契合、与民生需求相适应的实用型人才。一是多渠道引才。“以商引才”“以情引才”“以才引才”,搭建立体式人才网络。二是积极搭建聚才平台,突出产业平台,聚力高端平台,依托组织平台,多平台聚才。三是多模式用才。要积极创新用才模式,打造多元化的人才空间。通过聘任制、合作制、委托制、项目制等方式引进,运用“互联网+”,打造线上人才聚集平台;加强城市协作,形成人才“同城效应”。
3.创优环境,以务实的政策营造“暖气候”。打造人才流动的“洼地”,创造人才待遇的“高地”,形成人才服务的“绿地”,增强人才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
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推动荆门高新区企业高质量发展
掇刀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许贤德
荆门高新区在2018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排位中列第63位,实现连续3年跃进37位,发展势头强劲。
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制约高新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需要我们认真解决科技投入明显不足、自主创新明显偏弱、要素保障明显不够等问题。
荆门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全市经济的核心增长极,科技创新理应快马扬鞭,加力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要再增力度,投入要足。制定出台加快产业研究院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促进高新区产业发展等专项措施;加强财政统筹,对“国”牌专项、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实行奖励;增加科技计划项目资金金额、立项数量,力争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54%提升至2.18%(达到2017年全省平均水平)。
二要再加热度,创新要实。大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坚持专利提质增量、转化实施、授权保护“三个并举”,突出专利申请、专利转化、专利保护“三个重点”,引进、培育、壮大中介服务机构,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
三要再升温度,保障要强。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项目申报、科技金融等方面指导和支持,鼓励平台强化运营绩效管理,逐步扩大人才奖励范围,不断扩大订单式培养、培训的规模与范围,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发展输送对口实用的各类人才。
建设新型田园综合体
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引擎”
可可荆门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环
2018年12月14日,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中心城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动员会,吹响了我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号角。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关键是要找准满足市民需求与农业功能拓展的结合点,创建新型田园综合体。借此机会,就我市新型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五点建议: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建议努力打造“两区一地”:全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示范区、中国农业庄园发展样板区和中国高品质乡村生活目的地。
第二,注重融合发展。注重用好用足我市人文资源,打好“农业+文化”这张牌,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延长产业链条。
第三,注重主体培育。要抓农业招商引资,吸引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来荆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同时,还要加强对现有企业的培育和扶持。
第四,注重企地双赢。要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更多农户参与规模经营,让地方和农民获得更多收益。
第五,注重要素保障。要集中打造一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农业基地,加强对企业的项目支持。
着力打造“四个工程”办好长期护理保险
荆门市帝豪国际大酒店总经理刘丹
我市于2016年11月印发《荆门市长期护理保险办法(试行)》,2017年正式启动。截至2018年底,全市参保246万人,当年筹资1.96亿元,正在享受待遇4000余人。
为进一步巩固试点成效,建议继续采取政府扶持、部门加力、社会参与的办法,着力打造“四个工程”。
一、打造“创建新制度”的改革工程。坚持“可接受、可复制、可持续”原则,逐步淡化医保基金支出。要建立拓展保障范围的新模式,建立激发改革活力的新机制。
二、打造“共享新生活”的健康工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重点针对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进行健康宣教预防,建设“健康荆门”。
三、打造“助力新经济”的孵化工程。要大力推动国有及民营医、养、护、康机构深度融合,打造层级式服务模式。
四、打造“注重新家风”的道德工程。从政策制度上解决“独生子女带薪休假护理老人”等问题;从传统习惯上倡导社区居家护理、亲情护理和邻里关照;从公益激励上开展护理老人志愿服务行动、选树孝老爱亲典型等,培育良好道德风尚。
点亮“三盏灯”温暖一座城
荆门晚报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涛
我们把没有物业管理、没有主管部门、没有人防物防的小区称为“三无”小区,2016年,我市出台了《中心城区“三无”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两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创卫到当前的创文明城市,曾经的“三无”小区现状如何?
一、现状:整治改造后的“三无”小区尚有三“缺”。1.缺亮化。“三无”小区在整治改造后,小区道路等得到改善,但缺少公共照明设施。2.缺经费。按照要求,市区各小区应配备专职保洁人员,还要整修楼梯、修缮破损台阶等。但“三无”小区没有经费。3.缺管理。很多“三无”小区在综合整治后还存在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不便于交付市场化物业服务企业管理。使得这些小区缺乏管理。
二、建议:点亮“三盏灯”,解决老大难。1.点亮居民头上的灯。建议按照“财政拨一点,单位给一点,居民出一点”的方式解决“三无”小区亮化问题。2.点亮居民心中的灯。“三无”小区居住着大量老人、失业人员等低收入群体,除了完善基础设施外,还要多关心、关注他们,让他们的心暖起来。3.点亮长效管理的灯。坚持部门联动、属地负责。鼓励以社区为单位成立社区物业服务公司,负责社区范围内的“三无”小区物业服务管理工作。
稿件统筹:邓欣慧摄影:许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