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通讯员许世鹏)人有病,身体、精神皆有感觉;社会有病,首先引发的是公众的关注。“被就业”就是社会的病态之一,引起了民众对高校就业率以及教育质量的质疑,其虽未深入社会骨髓,但需要及时诊断,开出药方,尽早根治。一些学者指出,考评体制是高校就业率被“注水”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高校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体制,但可以从自身出发,利用自身的优势,与企业合作,为大学生实践创造条件,为大学生就业铺平道路,根治“被就业”。
寻病根,根在考核体制 7月30日,新华网发表文章指出,大学生“被就业”情况一般有三种:第一是“被逼迫就业”。学校催促学生找工作,交回“三方协议”才能换取学位证;第二是“被假装就业”。学生拉到一些餐饮店等企业参加短期打工,就一律计入“就业”;第三是“被瞒着就业”。个别学校和某些企业“心照不宣”,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纳入就业人数中。
很多应届毕业生也纷纷发帖表示“被就业”是普遍现象。一名叫做“别怕”的天涯网友说,自己曾被学校安排去参观了一个电池公司,随即就算是“就职于”该公司了!
大学生“被就业”现象的普遍存在,成了社会的一种病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高校“就业率”原本是高校、政府等对于就业工作提供的数据参照,可当就业率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考核高校的一个重要指标,与教学质量、“政绩”挂钩时,“注水现象”就难以避免了。在教育部门的考核体制下,如果就业率高,高校在专业设置、财政经费就能得到支持和保障,来年也会得到更多招生指标。反之,则就要减少招生名额,减少财政拨款。于此同时,对地方政府而言,就业率高也“标志”大学生就业工作落实的好,政绩斐然。最根源的问题就在于考核体制对“就业率”的需求,所以才会有“被就业”现象的产生。
开药方,方为“校企合一” 据统计,2009年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达610万,如此庞大的就业大军,加上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形势,就业压力十分艰巨。
然而,社会呈现的状态总是让人啼笑皆非:一方面是大学生无业可就,一方面却出现学生“被就业”的现象;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是找不到工作。其实,不是企业太挑剔,也不是大学生太多,而是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企业的需要。企业所需与学生所学,相差甚远,需求错位。于此,要想医治“被就业”,解决企业与学生需求之间的错位,就是要在大学生就业前,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让学生真正走进、了解企业以及企业所需,从而顺利就业,而校企合作,无疑是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在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就业方面,一些学校已经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位于北京中关村附近的八维研修院,充分利用中关村的企业资源和科技优势,在企业和学校间搭建起了一座人才输送的桥梁。从1996年开始,八维研修院就设立了“校企合一”的发展之路。其“校企合一”包含了二个层面:第一,与中关村各类企业密切联系,积极合作。中关村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企业密集、科技进步、资讯发达、人才需求量大。八维通过下设的计算机事业部、OA事业部、网络资源部等部门的紧密合作,与各类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根据企业需求定向培养学生,按照就业动向调整教学方式,送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从而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第二,八维学校“教室就是小企业”。八维有“首望软件工作室”、“包豪斯孵化基地”、“七点广告工作室”等项目实训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完全企业化运作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标准职场生活:上下班打卡,穿职业装,领薪水,职位分级别;进行项目研究开发、团队建设。凡此种种让学生未出校门,先做职场人,培养学生职场所需经验、素质和智慧。
此外,八维拥有动画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工作室,工作室对外承接企业业务,由于八维很多老师曾是知名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因此学生们得以有机会和老师共同参与企业的各种项目。校企合一,实现了八维产、学、研一体化,不仅提升了各学院的场竞争力,也扩展了整个集团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八维研修院校长尤正涛指出,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等方式,一方面可以将企业的职业技能要求与学生个人素养很好的结合,另一方面,为学生毕业提供一个就业平台,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被就业”现象,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就业难的具体表现。八维的“校企合一”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至少为解决就业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模式。如果这一剂良药,能治疗“被就业”这一社会怪病,那么无疑是大学生之福、社会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