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通讯员 曾凡顺
“狗吠邻松密,北风到夜急。长行林雪路,霜月染白衣。”这首《晚归大兴村》,是一位支教大学生所创作的,而创作诗不仅是他闲情偶寄,更多的是用来排遣寂寞的。12月31日,支教大学生陈诚通过短信讲述了他的支教生活。
陈诚是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05级文学院的学生。由于各方面比较优秀,通过选拔,2009年5月被选上“三支一扶”——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8月28日来到他支教的学校,恩施州利川市谋道镇鱼木村大兴小学。学校一共只有11名教师,除陈诚外最年轻的已有44岁,最大的59岁。由于条件有限,在他来之前,该校英语课程一直是一位不懂英语的男老师,用点读机来教学,后来这名老师也被调走了。作为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大学生,自然成为成为了学校的英语老师,也是唯一一名英语老师。负责承担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所有班级的英语教学工作。
在武汉这座大城市学习、生活四年的陈诚,早已习惯城市的繁华,来到支教的山村,着实让他不太适应。由于学校没有网络,电话成了他唯一与外界联系的窗口。他只有靠打电话来联系家人和以前的朋友,第一个月电话费就花了三百多元,而打电话也成了一旦空闲下来的他休闲的方式了。
陈诚告诉笔者,那里的孩子太让他喜欢了,周末时间他总喜欢去学生家里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反馈学生学习效果。他的一名学生住在离学校三公里外的鱼木寨,一次家访让他发现那里十分美丽。从此,鱼木寨也成了他娱乐消遣的地方。
陈诚介绍,他支教的学校有五个村子的学生在那上学,还有重庆那边的学生。所以家访也变得十分艰辛。每次家访都要走很远的山路,而且林中经常有野猪出没,总是让他提心吊胆。11月的一天,那里天气已经很冷了,他到一名住在中山村的学生家里家访,家长看到他的到来十分感动,坚持留他吃饭,但是他还是谢绝了。在回来的途中,忽然下起大雨,又没有带伞,正在树下躲雨的时候,看见那位家长气喘吁吁跑出来,原来是给他送伞来了。这时他发现家长身上全是泥。后来得知,原来山路不好走,为了急着给他送伞,慌忙跑时摔着了。他动情的称到,“这总是让我更加坚定和快乐在这里支教的动力!”
让陈诚苦恼的是,学校地处偏僻,基本没有休闲娱乐的地方,周末他总是一个人呆在空旷的学校里,非常寂寞。他只有看书、写诗来对抗内心的寂寞感。写诗是他一直以来的爱好,在大学期间就创作了很多诗歌,在学校已是小有名气的“诗人”,还是学校校报文艺版的责任编辑。寂寞之余,他捡起了自己的爱好,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不少诗歌主题都是抒发思乡之情和描写支教生活的。他总是把自己创作的诗歌与学生分享,孩子们虽然还不能理解诗歌的涵义,但总是亲切的称陈诚为“诗人老师”。他说,创作诗歌让他充实了支教生活,而支教生活又给了他很好的创作题材。
谈及是否后悔来此支教时,陈诚坚定告诉笔者,“我不后悔!”他说,支教让他锻炼了口才,磨练了耐心,让自己学会了及时调整心态,学会自我审视。他说,支教生涯让他设身处地的了解到山区教育的面貌,了解到山区孩子对学习的热爱,了解到家长对来此教学的老师的无比尊重和敬爱。他希望告诉其他有志支教的学生:山区教育除了需要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外,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更多的老师!
陈诚诗作选
会流淌的故乡
像是听见了水的声音,
当我打开门,
清清地月光已经,
流到了门口。
它不远万里,
漫过了重重山川,
溢的满地都是。
我挽起裤脚,
仿佛看见层层涟漪,
泛起故乡的模样。
小心翼翼掬一捧,
今夜香醇的月光。
在我手心流淌。
让我饮一口,
像是亲人的农家酒,
干的点滴不剩。
然后深深地醉了,
倒在温暖的户外。
任由月光涌动,
来淹没我的胸膛。
(描写思乡之情)
穿过已经黄透的稻田
穿过已经黄透的稻田,
我来拜访林中的人家,
白狗惊吓着踩起了落叶,
溅到溪水中漂来我面前。
不要惊讶我的唐突,
这一次我鼓足了勇气,
以一个客人的忐忑,
小心绕过路旁的荆棘。
林间的小屋是住着公主?
她会热情地拿出浆果,
和动物们一起唱歌么?
橡树吐出了栗红的果子,
松树闪过毛茸茸地尾巴,
西风在草丛里宛转低吟。
(描写家访途中场景)
移动:
湖北手机报:发送 HBSJB 到 10658000
楚天都市手机报:发送 CTDSB 到 10658000
湖北惠农手机报:发送 HBHN 到 10658365
电信:
湖北早晚报:发送 CZW 到 1065970107
湖北早晚报短信版:发送 88 到 1065970100
天翼健康生活手机报:发送TYJK到1065926858
联通:
联通手机报-湖北日报:发送 HB 到 106558666
联通手机报-楚天都市报:发送 Z 到 106558226
联通手机报-楚天金报:CT 88 到 106597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