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记者戴幸玲)3月13日,中百超市前来买油的汪婆婆,指着一壶调和油对记者说:“不要买这种油,这种油一下锅就炸得不得了,感觉像掺了水,用起来
费得狠。”。难道真的存在“掺水”现象?带着疑问,记者询问了相关业内人士及专家。
压榨油优势初显
一位大型超市的资深方姓买手表示,汪婆婆所指的这款调和油并未“掺水”,而是因为调和油大多采用的是浸出工艺高精度提炼,所以色泽“清凉剔透”,用起来也比较费。而压榨油则比浸出油耐用。他提到,“有专家曾将采用浸出油比作白开水,将压榨油比作果汁。压榨油显得浓度更高,烧菜时自然用得更省。现在确实有越来越多的
消费者开始注意到这一点,且认为压榨油更为自然、健康。”
“从加工工艺上来说,压榨油是通过物理方法也就是把原料加上压力后压榨制出的油,而浸出油则是通过有机溶剂浸泡萃取出的油,使用压榨油更健康一些,因为浸出油里面难免会有有机溶剂的残留。当然,这种残留量也受国标的限制。”奥星粮油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位有着三年油脂研究资历的期货分析师对记者透露,其研究油脂后,便只吃压榨的单品油,尽可能不吃调和油。“调和油的成分历来不清不楚,让人非常不放心”。
调和油权势仍在 记者走访了
武汉市多家大型超市发现,证实无论是知名品牌,还是小品牌调和油,均没有在外包装上标明所含主打名号的成分油含量。记者随便拿了一家品牌调和油仔细看了看,标签中只标明了含有转基因菜籽、转基因
大豆等等,仍然没有标注各种成分含有多少。
据相关数据显示,尽管各大厂商仍未标出调和油成分占比,其依然占有50%的市场份额。转基因大豆油占比20-30%,玉米油、葵花籽油的消费占比为15%。
“问题油”迷雾重重
“茶籽调和油里究竟有多少茶油?多少大豆油?”面对记者的疑问,一家知名品牌的詹姓经理人笑称,那只有各家的“老板”才知道了,“国家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调和油的成分比例关系到各生产厂家的“商业机密”,调和油品质参差不齐,不排除个别厂商为了降低成本在成分配比上做文章。”
正常来说,棕榈油的价格平均1吨比大豆油便宜1000多元,相比花生油更是便宜至少50%。成品小包装油品售价从高到低分别是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胚芽油、调和油、菜籽油、大豆油、棕榈油。记者在一家超市看到,有一款促销的调和油除标有大豆油、菜籽油、棉籽油、玉米胚芽油更有茶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芝麻油等相对昂贵的成分油,而其售价却比某知名大品牌的转基因大豆油还便宜近5元钱,这不由得不让人心生疑虑。
油脂期货期货分析师补充到,“而且,有部分商家在其产品中可能添加了棕榈油,由于棕榈油在冬天容易‘结晶’,产生絮状物,所以夏季用油被添加的可能性会更大”。
记者走访了多家大型超市,除花生油外,均未看到"结晶"现象。由于花生油的结点比较底,所以不能依此来认定此类油产品存在品质问题。而另据透露,某些小厂商为了勾兑便宜的棕榈油,添加了未经国家标准批准的“防冻剂”。
华中农业大学物质能研发中心副主任、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副主任王承明指出,当前,食用油除了过期等一般性品质问题外,餐饮业用油中容易出现的地沟油现象、以及食用油中不仅仅是调和油、乃至单品压榨油中添加棕榈油的现象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亟待法律规制 目前我国对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等制订了明确的国家标准,但食用调和油却只有行业标准。《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从2005年开始制订,当年10月形成征求意见稿,至今已多次公开征求专家和企业的意见,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多次组织企业、专家对这个标准进行论证和修改,但是至今仍未施行。另一方面,对于棕榈油的品质及添加国家并未明令管控,而防冻剂之类的合法或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的规制也仍待完善。
武商量贩食用油买手指出,"现在消费者买油大多是凭知名度、口感及价格来判断。如果一旦新规执行,亮明成分比,消费者肯定会更注重价值的比较,偏重健康的选择。一旦注明调和油成分占比,消费者会更注重油的成分和健康标准,而对价格有了更明确、谨慎地参考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