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湖北新闻 > 潜江新闻

潜江因地制宜 探索潜江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1日15:34 来源: 荆楚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成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遵循,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潜江地处江汉平原中心,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好、起步早。近年来,潜江市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农村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风建设、基层治理、生活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探索出一条具有潜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围绕产业兴旺,在特色产业上筑牢乡村之“基”

  坚持把现代农业产业培育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大力实施决战虾-稻产业800亿行动,建成全国唯一的虾-稻完备产业链条,先后成功创建全省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一是实现特色产业新创举。探索出“虾稻共作”生态高效种养模式,减药减肥达50%以上,亩平收入达到6000元,是单一种植水稻收入的近6倍,被农业农村部誉为现代农业的“革命性创举”,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目前,全市虾-稻共作面积达到65万亩,万亩连片基地13个、千亩以上连片基地65个,全年加工小龙虾14万吨、虾稻30万吨,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30亿元,带动就业超过15万人,产品远销欧美30多个国家,出口创汇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潜江龙虾”被评为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二是打造特色产业新模式。探索“反租倒包”经营模式,实行“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民”的“村社一体”经营,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出资金建设标准化种养基地,再以低价倒包给农户经营。通过“反租倒包”经营模式,农民平均每户年纯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积累每年近百万元,企业可获得稳定优质的生产原料,深度开发出的甲壳素、休闲食品、米制食品等延伸产品,促进虾稻产业由传统农产品加工向生物保健品深加工升级,利润比粗加工环节高出10倍以上,实现了农民增收、村集体(合作社)增利、企业增效的三赢局面。

  三是培育特色产业新优势。深化科技攻关,强化技术引领,建成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甲壳素技术研发中心,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制定了《潜江龙虾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规程》、《潜江龙虾虾稻轮作养殖技术规程》等18项涵盖一二三全产业链的技术标准,牢牢占据了技术、苗种等产业链各个制高点。加快技术人才培养,成立龙虾学院,在全国首设小龙虾相关专业,并被纳入国家高等院校培养计划,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二、围绕生态宜居,在自然环境上展现乡村之“美”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突出“水乡园林”特色,大力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绿的空间、清的水质、蓝的天空成为常态。成功创建国家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镇6个,省级生态村32个。

  一是留住绿的空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度实施“绿满潜江”三年行动,积极营造大造绿、大植绿、大换绿、大护绿的氛围,完成人工造林13.5万亩。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建设,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六大行动计划”,乡村环境不断改善,乡村“颜值”不断刷新,高石碑镇、熊口镇荣获省级森林城镇,30个村被评为全省绿色示范村。

  二是留住清的水质。全面打造河湖长制升级版,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大力实施退人、退房、退田、退塘和还湖、还水、还湿地“四退三还”工程,退田还湖超过2万亩。投资3.5亿元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筹资1。3亿元实施黑臭水体整治,关闭拆除主要干流沿线畜禽养殖场899家,水环境质量达标率明显提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省考核的3个地表水断面达标率100%,一幅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三是留住蓝的天空。坚持“控煤、降尘、治企、管车、禁烧、联防”并举,关闭取缔排放不达标企业52家,淘汰改造燃煤锅炉101家,淘汰黄标车1347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88.2%,排名全省第二,同比增幅15.2%,排名全省第一。

  三、围绕乡风文明,在文化传承上守住乡村之“魂”

  坚持家风、民风、社风一起抓,创新开展“美家风、淳民风、正社风”系列活动,不断厚植乡村文化,守望乡土情结,留住美丽乡愁。

  一是厚培文明乡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舞动潜江”“唱响潜江”“诵读潜江”等六大群众文化活动和“宣讲十九大、戏曲进万家”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文化活动,每年吸引群众参与近百万人次,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培育了乡村精神文明新风尚。全市涌现了6个全国文明单位、1个全国文明镇、2个全国文明村和33个省级文明单位。

  二是传承优良家风。围绕“家风美则家庭兴”主题,持续开展评选最美家庭和文明家庭、征集评选“好家风”“好家训”、“弘扬良好家风,争做美德少年”、廉内助讲廉助廉等活动,收编家风故事53篇、家训家规集锦22篇,编演廉政话剧《亲情锁链》,弘扬传承了修身自律、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良好家风。

  三是涵养淳朴民风。持续开展“最美身边好人”、村规民约行动、志愿服务行动、移风易俗行动等活动,每年定期评选表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五类道德模范,选定最美农技员、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人民警察、最美医生等一线典型,用先进典型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涵养向善向上的淳朴民风。

  四、围绕治理有效,在党建引领上破解乡村之“困”

  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创新开展“党建+基层治理”,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有效路径,2017年实现进京零非访,到省上访下降30%。

  一是配强乡村治理“领头雁”。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一切工作依靠支部的鲜明导向,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目前,全市23名市级领导全部挂点联系贫困村党支部,96名市直单位局长全部选派到村党支部担任“名誉书记”,近千名区镇处干部全部下村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360个扶贫驻村工作队既抓扶贫又抓党建,形成了“五支力量抓支部”的工作格局。创新设立市级支部书记学院,大规模开展党支部书记培训,对全市2600多名党支部书记进行轮训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党支部书记的整体素质和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

  二是构建党群联系“快车道”。全面强化基层党支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基本功能,全市开通“67-12980”(一按就帮您)党群服务热线,设立党员服务岗,实行“群众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一站式服务,接群众来电1500多起,结案率99.6%,回访满意率100%,实现了党员群众对接“零缝隙”,解决问题“零懈怠”,服务群众“零距离”。开展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专项行动,妥善化解不动产证办理、环保、教育等领域历史遗留问题1400余件,理顺了情绪、稳定了民心。深入实施“党员安家”工程,全市1300余名重点群体党员全部在基层党支部安家落户,实现了党性唤醒、责任唤醒、行为唤醒,重点群体由上访变为了弃访,由闹访变为了劝他人弃访。

  三是深耕从严治党“责任田”。探索实施基层组织“廉政岗哨”工程,建立廉政哨所536个,配备村级纪检委员697名、纪检信息员3146名,实现市、镇、片、村、组纪检监督全覆盖。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运用大数据监督检查惠民政策落实、扶贫资金使用等情况,全年立案73件、处理227人,廓清了农村基层政治生态,有效增强了党委政府的公信力、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五、围绕生活富裕,在利益渠道上激活乡村之“源”

  抢抓国家“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属性”试点机遇,创新建立“政府+企业+供销社+农户”农政企联合新模式,为农民增收架起了新纽带。

  一是以利益联结为重点增加经营性收入。依托基层供销合作社平台,开办各类农业服务组织,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产出收入。开办“农业家政”,实行全程“六统一”优质服务,种植成本下降了15%,每亩增收200元以上。开办“网上超市”,组建潜网电商公司,设立各级网点近千家,农产品可直达30多个大中城市,每年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达10亿多元。开办“粮食银行”,农民可采取多种形式把粮食存入粮食购销企业,可减少储粮损耗率8%左右。

  二是以转移就业为重点增加工资性收入。发挥供销社在农民技能培训中的积极作用,实施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就地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全市从事虾稻种养超过4万人,从事其它高效种养超过1万人,每年在企业基地、合作社务工收入可达5万以上。

  三是以资产整合为重点增加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民自愿将个人的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年底由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户按股分红,农民平均每亩土地年分红1700元,成为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参与者和受益人,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中共潜江市委)

【纠错】编辑:肖梦吟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