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发现大学跟自己想的不一样
大三发现社会跟自己想的不一样
以前上大学,过来人会告诉你,没谈过恋爱的大学不完整。如今上大学,眼前人会告诉你,没抑郁过的都不算大学生。
近年来,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尤其是大一和大三,抑郁高发。原本大好的青春时光,过得苦楚难挨。
“大学生抑郁症高发可能会成为一个常态,这是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和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无论做什么都觉得没有灵魂
孤立自己、缺乏动力、逃避问题、自我憎恨、生活紊乱……没想到大学生活是这样的。
不想跟同学交流,觉得这闲天聊得没有灵魂,不足以兄弟相称。
对爱情缺乏热情,觉得这妹子帅哥撩得没有灵魂,不足以双飞一生。
逃避集体活动尤其是聚餐,觉得这酒喝得没有灵魂,更不足以慰风尘。
抑郁不挑年龄,患者趋于年轻。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王刚在2015年第八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上透露,抑郁症平均发病年龄已低至30岁左右。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认为,抑郁倾向在年轻人中有扩大和加重的趋势,从临床上来看,现在得抑郁症的人年龄越来越小。
“我就感觉上了大学后特容易抑郁,四面八方的压力接踵而至考虑的东西贼多,已经在抑郁边缘疯狂徘徊了。”一位大学生感慨道。
2019年7月18日,在第八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高峰论坛上,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系所教授游金潾提到,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但专业人士不会随便给学生诊断为抑郁症患者,要经过10至12天的周期观察,再加上专业测试量表,确定发病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7年发表的报告也显示,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
早在2006年,北京市团市委和北京市学联发布的《首都大学生发展报告》,估算北京地区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已经达到了23.66%。
大一大三是抑郁症高发期
大学四年,大一和大三最难熬。熬过去,一竖,熬不过去,一横。
通过长期研究,游金潾教授发现,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三年级是抑郁症的高发期。
大一要从依赖阶段走向独立阶段,探索自己要走向何方的时候会困惑。大三要面对人生的重新选择,担心以后的读研和工作,焦虑更多。
若说得扎心一点,就是大一发现大学跟自己想的不一样,大三发现社会跟自己想的也不一样。
“对新兴事物不感兴趣,不愿意去打破以前高中生活常规,就感觉现在这个状态很糟糕,也不愿意去改变!”有大一学生说。
熊丙奇称之为“迷茫”: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有高考目标,但上了大学缺乏目标变得无所事事,相比之下,考研的学生还过得丰富一些。
“考研压力大,自己离目标有距离而焦虑,同学找工作再给你冷言冷语,父母每天的询问只会让自己越来越不安。”有大三学生说。
抑郁多见于大学向社会过渡的阶段,美国心理学杂志《职业心理学:研究与实践》曾披露,有6%的在读本科生“真的考虑过要自杀”。
2019年大学毕业生以860万再创历史新高,除非你是985、211或一本好专业毕业,否则毕业之时就会体验社会残酷。清北复交等顶级大学毕业生年收入10万~30万元的人才最多,清华毕业生甚至在50万元以上,猎聘《2019上半年中高端人才就业现状大数据报告》显示。
逃避就业,升学考研,麦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为73.6%,已连续5届持续下降。
大学生并非越来越脆弱
大学生啊,你为什么越来越脆弱?其实,大学生可不背这口锅。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个体的原因,而是所处的外部环境。中国大学出现这样的结果,外部的因素应该更多一些。”熊丙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首先,是大学本身的环境。熊丙奇认为,中国大学缺乏适合学生发展的职业规划教育,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显得迷茫也就在情理之中。
熊丙奇还指出,大学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也不够。中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给入学新生进行一次心理普查,但心理普查在国外大学是不允许的,因为这涉及到个人的隐私。
中国大学还实行这种教育方式,原因在于我们大学的专任心理教师太少了,没办法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教授也指出,社会转型期的急剧变化使大学生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
大学生的抑郁问题,仅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程式化的德育,是无法解决的,这时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和支持。
转型期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服务模式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提供相对应的心理健康服务。
其次,熊丙奇指出,社会环境对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也影响深远,尤其是社会上充斥的功利成功观,使得大学校园也流行成功学。
急功近利的成功焦虑,会产生巨大的就业和升学压力,而这种焦虑,又和大学生现实所接受的教育和自身的付出之间,存在着差距。
由此看来,校门外的焦虑空气吹进了校园,搅动了一池本该波平如镜的水,读书声也躁动。
大学抑郁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毕业以后更抑郁。一位大三学生说:“抑郁休学这一年去打工旅行,发现学校生活真美好,我也就好了。”
不信?上班族的抑郁症了解一下。
值班编辑:李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