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毛以国)10月28日,笔者从十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获悉,该医院已成立55周年。从1969年到2024年,55载风华岁月,弹指一挥间。
在流转的光影里,十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由一所仅有一间半平房的企业医务室,发展成为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于筚路蓝缕中开创事业。
穿越岁月的烟尘,医院扛起大医无界的猎猎风旗,掬起惠民服务的一池春水,始终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砥砺奋进,致力于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在车城大地演绎了一首“精医为民”的变奏曲。
荣载使命 开启征程
岁月镌刻光荣梦想,奋斗绘写壮美画卷。
回眸市中西医结合医院55年发展历史,这是一部“与产共进,与城同兴”的奋进历史。
十堰是一座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城市,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筹建也肇始于汽车产业的发展,它的前身正是东风轮胎厂职工医院。
1969年2月,随着东风轮胎厂在张湾区开工建设,一时之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轮胎行业的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工人及家属汇集于此。为了保障建设工人的医疗需求,当年4月和8月,国家先后从青岛橡胶二厂医院、159医院抽调医务人员,并配备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和一般药品,为工人们看病,并于10月成立医务室。1970年6月,医务室改为卫生所,诊室由一间半平房增加到7间,为干打垒楼房,医务人员也增加到26人。
1974年,经国家化工部批准,东风轮胎厂职工医院正式成立,设置内、外、妇、儿、手术室等20多个临床职能科室,拥有病床100张,医务人员108名,医院进入大建设和大发展时期。1978年,随着具有工人特色的“工”字楼破土动工,医院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医疗技术不断提升。
1980年,东风轮胎厂职工医院因成功抢救123名指战员而名声大噪。这一年4月14日清晨,铁道兵某部队在东风轮胎厂东面驻扎的123名指战员误食硝酸盐中毒,该院接到求救电话后,第一时间组织医务人员奔赴事发现场。当时医院仅有一辆救护车,一时无法运送这么多病人,遂向工厂请求调派汽车队大卡车帮助运送。因为刚刚下雨,山路泥泞,医务人员靠肩背手抬,从4公里外的山里把患者运送到车辆再转运至医院。因抢救及时,123名指战员全部安全脱险,解放军报》《工人日报》《湖北日报》等媒体都刊登了这次抢救子弟兵的感人事迹。
进入新千年,开启新征程。2004年3月,东风轮胎厂职工医院整体移交十堰市卫生局管理,并更名为十堰市红十字医院,医院走上转型发展之路。
2013年4月,经省卫生厅批复同意,十堰市红十字医院更名为十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十堰市红十字医院做为第二名称予以保留。2014年4月,医院通过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专家组评审,并于同年7月被批准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是鄂西北地区唯一一家中西医结合医院。
时光无声,岁月有痕。如今,走进位于汉江路221号的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工”字楼历经40余年风雨洗礼,依然为医院治病救人的前沿阵地。2015年新建的住院大楼屹立其后,与之交相辉映,书写着“‘新老’携手、薪火传承”的医院发展新篇。
55年风雨兼程,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高歌猛进,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之路。目前,医院拥有医务人员500余人,设置40余个临床医技科室,共开放床位800张,是十堰市中医经典临床应用基地、十堰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湖北省文明单位,也是江汉大学、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
中西合璧 精医重技
“患者情况危急,立即启动多学科协作(MDT)!”2024年7月30日下午,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介入科接诊了一位年逾八旬、反复发作室速和室颤、意识丧失的患者。科主任段班燕当机立断,组织心血管介入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等专家团队迅速开展救治。
经过43分钟不间歇复苏、转入ICU行高级生命支持及脑复苏等累计96小时的紧张救治,患者病情稳定转入普通病房。随后,科室又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对症为患者服用“生脉饮合四君子汤”“破格救心汤”“三子养亲汤”等中药,最终让患者康复出院。
“这个病例的救治,充分展示了我们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复杂病症中的独特作用。”段班燕表示。
作为我市目前唯一一家国家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西结合 融承创新”是其发展主轴。尤其是近年来,医院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危重症,围绕“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的理念,推行“内科微创化、外科精细化、医技临床化、无痛普及化”举措,实现了从强专科到强综合的升级。
以专科建设为体,以技术和人才为两翼,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博采中西之长,乘风借势,展翅腾飞。
专科建设实现新突破。目前,医院共有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妇科、康复科、精神科、麻醉科、泌尿外科、疼痛科9个省级重点专科和12个市级重点专科。医院从“十四五”开始,逐步打造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2023年,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快速救治通道顺利通过国家级评审验收并挂牌;卒中中心经过3年发展,以免检资格通过复审;心血管介入科和心血管经典科获湖北省心衰中心优秀质控单位。2024年,内分泌科获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精神科获批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医院牵头成立了十堰市中西医协同医联体,先后获得多项湖北省自然基金和国家中医医药管理局课题。
高新技术取得新进展。近年来,医院开展了颈动脉支架植入手术、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内热针治疗失眠、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等一大批新项目、新技术。在心脏和血管介入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静脉溶栓、动脉取栓、颈动脉支架植入等领域拥有先进技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中,率先在全省打造了中医经典病房,利用纯中医治疗心衰、呼衰超过1万例;与张湾区农村合作社联合种植仙鹤草,对十堰各县市区仙鹤草进行成分分析、研究,完成相关论文11篇、科研项目4个、院内制剂3个。
人才培育实现新提升。医院坚持外引内育,借助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等活动,先后聘用屈彦超、臧大维、刘修恒、闫瑞承等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推动了专科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留育实施办法》,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扎实开展院内培训和院外进修学习,组织各类医师培训、护理培训,选派医疗、护理骨干,前往广东省中医院、武汉市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等省内外著名医院进修学习。今年,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黄美松上榜“省级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介入科副主任蔡晶晶上榜“省级中医药骨干人才(中医医师、中药师)”、内分泌科护士长杨娟上榜“省级中医药骨干人才(中医护理)”。
以民为本 厚德重生
“王医生,你能帮帮我们吗?”今年5月27日,身在深圳的朱先生(十堰籍)给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重症病区王吉平医生打来电话,称自己患有精神疾病的弟弟小虎(化名)在深圳发病,想将其送回该院治疗,希望该科能安排一名医生陪同,以防止小虎路上出现突发情况。王吉平向相关领导汇报后,连夜乘坐火车前往深圳。
面对情绪激动的小虎,王吉平耐心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抚,最终成功将他稳定下来,并带上返回十堰的列车,然后由救护车从高铁十堰东站直接接回医院。整个过程中,王吉平展现了高度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精神,用真情真意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和感激。
一颗赤心担道义,满腔热血济苍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穆敬平介绍,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该院早已形成了“厚德、博爱、严勤、和行”的医院精神,近年来,医院不断优化“诊前—诊中—住院—诊后”全流程服务,构建“环境舒适、流程科学、模式连续、服务高效”的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持续全面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诊前实行多渠道预约挂号服务。患者可通过电话、现场、手机、自助机及窗口等多种途径预约;推广诊间、跨科、复诊、医联体内等多种预约模式;落实分时段精准预约挂号,患者提前在网上预约就诊时间,减少等候时间。
诊中简化就医流程。所有病人来院就诊均免收挂号费,直接建档就诊。实施门诊“一站式”服务,对有需求的门诊特殊患者提供全程就诊引导服务。认真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成立远程会诊中心,实现同级医院检查结果互认。推出一次挂号管三天、疑难危重患者多学科会诊、增设康复针灸中心午间和夜间门诊等服务。
住院打造便捷机制。开通急危重症院前院内急救直通车,救护车可直通导管室、手术室及重症监护室。实行先诊疗后付费诊疗模式,畅通生命通道,提高救治效率。开通诊间结算、打造入出院一站式服务,让患者少跑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7年,该院就率先在全市推出“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模式,犹如一股春风让患者感受到医者仁心的温暖。
诊后提供延伸服务。包括康复医疗上门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出院患者等人群提供康复治疗、康复训练和指导,确保康复效果达到最佳;药事服务延伸,对需开中药饮片患者提供中药饮片代煎服务及邮寄到家服务等。
“自2018年确定为全市首家城市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医院以来,我院不断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控制医疗费用,累计减免困难群众就医挂号费和诊疗费近500万元”。穆敬平介绍,医院还推出系列便民服务举措,譬如,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孕产妇等特殊群体,不断对就诊环境进行适老化、无障碍等改造升级,配备轮椅、母婴室、尿布台等必要的便民设备设施;为急诊就医、身体不方便患者提供免费代泊车、预留专用车位、引导停车等服务。多年来,患者、家属和员工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8%。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
“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就是医院努力的方向。”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吴云毅表示,以成立55周年为新的起点,医院将赓续前行、踔厉奋发,致力于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危重、疑难病症为特色的现代化医院,奋力书写医院发展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