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襄阳分公司 > 十堰新闻 > 十堰滚动播报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以汽车特色学科建设为引领 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6日15:11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王生怀 何鑫 杜鹏)日前,湖北教育大会在武汉召开。大会为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全面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强劲号角。

授牌仪式。通讯员 供图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党委书记张文学表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强化对接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积极融入湖北“61020”科技创新成果体系和“71020”高校学科创新体系,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前沿领域,以汽车特色学科建设为引领,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走产学研创融合、政校企协同育人之路,培育和发展汽车产业新质生产力,奋力打造“中国汽车产业人才培养高地”和“汽车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努力为教育强国、汽车强国、湖北支点建设和教育强省建设贡献汽院力量。

授牌仪式。通讯员 供图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作为一所伴随民族汽车工业成长、发展、壮大起来并最具汽车特色的高等学府,近年来,始终牢固树立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坚持“学科服务产业、产业驱动学科”发展思路,面向汽车产业,主动对接和融入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方向凝练为基础、以学科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应用为关键、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动力、以学科平台建设为支撑、以学科机制创新为保障,推进“汽车+”学科汇聚工程,构建“大车辆”学科结构体系,形成六大特色学科专业集群,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获批4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8个省级重点特色学科,首批入选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和工业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国家队”,青年学者周峒在《Nature》发表储能材料最新研究成果......学科建设不断取得突破,学校声誉与影响力不断提升。

聚焦顶层设计,创新学科发展机制

坚持再造结构创新发展。学校积极对接国家汽车产业战略规划,围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坚持服务地方、服务东风,将传统车辆学科升级再造,推进“汽车+”学科汇聚工程,凝练形成11个旗舰学科方向、37个重点学科方向,逐步形成由传统的汽车设计、制造,融合互联网技术、新材料工程、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汽车后市场等领域构成的“大车辆”学科。

汽车工业学院。通讯员 供图

坚持优化布局融合发展。强化学科关联,建立“一主两翼三交叉四融合”的学科形态布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理学为两翼,促进理工、工管、理管交叉,推进文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融合发展。聚焦办学定位、汽车产业和重大需求,以产业发展驱动学科创新,以未来学科发展引导学院优化调整,全面优化调整学科学院,更名学院4个,新组建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经济等二级学院12个,保留学院5个。学院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师生结构能得到明显优化,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学科生态,推进学校新一轮内涵建设、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

聚焦内涵建设,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分类发展错位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按照“强工、厚理、拓管(经)、扶文、培新”的建设路径分类推进学科建设。推动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传统工学学科升级再造,增强应用学科快速响应需求能力。发挥理学基础地位作用,构建“特色工学学科应用基础理论支撑平台”,培育建设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以高水平的基础研究成果支撑工科和其他学科健康持续发展,促进理学与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交叉与融合。以武当文化与文旅融合学科群为建设重点,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通过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发展改善学科结构,围绕优势特色学科群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机遇,融入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设计学等新兴交叉学科。

汽车工业学院。通讯员 供图

注重成果转化突出应用导向特色。面向汽车产业“五化”战略布局,专注研究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聚焦汽车产业相关研究领域,围绕学科发展目标,坚持以“用”为导向,开展有组织科研。积极参与湖北省“尖刀”计划、科技研发重大专项、揭榜制项目及军民融合等“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荣获包括国家科技奖励二等奖、全省唯一一项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31项,2024年科研到账经费近1.3亿元,现有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湖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67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技术合同成交额、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数、企业科技创新券兑付金额均位居湖北省汉外高校第一。学校成为服务地方的“人才库”“科技库”“成果库”。每年至少选派10名教师挂职“科技副总”“科技专员”“科技特派员”和参加“博士服务团”,选派工作获省政府通报表扬,其中曹名磊博士连续5年深入企业开展科技服务,荣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依托学科集群打造学科融合平台。打破现有学科边界,创新学科组织模式,组建学科集群,以学科群服务产业集群、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的思路,构建以工为主、工理管交叉、群链互补的学科专业布局。重点支持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汽车材料与轻量化制造、武当文化与文旅融合3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推进校企共建学科群,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共同培养高层次产业人才,共同申报项目和共享科技成果,形成利益共同体。学校面向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担当“汽车强国”使命的新时代卓越汽车工程师人才,获批“智能汽车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汽车智能装备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

优先保障学科创新团队建设。学校以学科为引领,统筹推进人才队伍高质量建设。坚持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引育人才扩大“人才方阵”,聚集人才打造“聚才磁场”,支持人才深化“人才强校”,用好人才营造“留才生态”。三年来,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博士近300人,双聘院士2人,国家荣誉称号人才取得突破,引才总量持续增长、引才质量逐年提升、人才活力加速迸发。全面实施《学科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学科创新团队获批各级各类项目300多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31项。

聚焦学科交叉,探索学科融合路径

加强国家急需学科专业建设。学校始终扎根汽车行业,依托大工程背景,紧密围绕国家急需学科目录发展清单和湖北省重大战略需求,在巩固已有优势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学科交叉引导项目建设,以学科群为主体,打造学科特区,组织开展多学科协同攻关。鼓励学科交叉、合作、融合、渗透,打破学院、学科、团队间壁垒,优化配置,资源整合,激发每一个学科创新活力。三年来,新增控制科学与工程、统计学、力学、材料与化工、数字经济、能源动力、仪器科学与技术7个硕士学位点。

筑牢学科交叉育人基础。学校坚持以车辆学科为核心,按照“单学科-跨学科-学科群”的发展模式,全面整合资源,创建跨学科平台,破除学科壁垒和行政壁垒,建立跨学科创新的学科群建设机制,激发学科发展活力。注重学科间关联性和交叉渗透性,沿着汽车产业链延伸学科门类、拓宽专业链,逐步构建了覆盖汽车设计、制造、服务全链条的学科专业体系,打造了“先进设计、新材料、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智能网联、智慧服务”6大特色专业集群。

建好学科交叉创新平台。聚焦“汽车+”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建设,建有光电子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电池关键材料绿色智能制造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智能制造与智慧出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智能网联与电子控制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研究院等多个省部级平台。按照“学科-人才-平台”一体化建设模式,围绕创新平台汇聚学科交叉人才,谋划学科交叉创新项目,产出一批学科交叉创新成果。

【责任编辑:雷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