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襄阳分公司 > 十堰新闻 > 十堰滚动播报

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党建引领聚合力 片区联动促振兴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6日17:08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王 虎)5月16日,从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获悉,自2024年以来该镇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打破行政村壁垒,建立“五联”工作机制,探索出一条“以党建促治理、以治理兴产业、以产业聚人才”的基层治理路径。

联动赋能:打破“小村思维”,构建治理共同体

片区治理的核心在于打破行政村的“孤岛效应”,该镇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治理相融”的原则,联合财神沟沿线陈坡村、白马山村、秦家坪村组建财神沟片区党委,让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迈向“协同作战”。

党建引领“一盘棋”。构建“片区党委—村党支部—湾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设立7个党小组、30个党员中心户,建立起“大事共议、要事共决、急事共商”的议事机制,协调解决聚仙庙水库弃土场、公交线路改道等问题150余件。

多元主体“共参与”。整合村民理事会、妇联、志愿服务队等自治组织,合作社、德邦矿业等经济组织,在2000亩茶园绿色防控项目中,党员中心户带头示范使用粘虫板、杀虫灯,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妇联组建“茶园管理娘子军”,茶叶品质显著提升,鲜叶收购价每斤提高10元,充分彰显了多元主体协同的强大效能。

权责明晰“保运转”。坚持“三独立、四不变、五不”原则,明确片区党委与各行政村的职责边界,确保片区党委在统筹协调工作时不包办、不越界,充分尊重各行政村的自主性。

产业协作:激活“茶业基因”,打造富民强村引擎

产业振兴是基层治理的物质基础,片区党委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茶”为媒,推动三村抱团发展,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共赢”的华丽跨越。

标准化生产提质效。大力推行“五统一”模式:统一管护标准,确保鲜叶质量;统一加工入社,提高茶叶品质;统一品牌创建,增强市场竞争力;统一销售渠道,拓宽市场覆盖面;统一核算分红,保障村民权益。通过实施“五统一”模式,带动片区茶产业综合产值增长30%,实现了茶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品牌化运营拓市场。用好“武当山茶”区域公共品牌,精心打造全市首家非遗制茶工坊,成功申报“老母荒云雾剑茶制茶技艺”为省级非遗技艺。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展会”双轮驱动,将茶叶产品销往北京、武汉、香港等地,带动茶农户均增收8000元,让茶叶真正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茶文旅融合添活力。深入挖掘古茶树资源,谋篇布局茶山观光、采茶体验、制茶研学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旅项目,持续建设茶文化休闲旅游精品区。2024年,该片区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农家乐、民宿等相关产业增收100余万元,实现了茶产业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示范带动:激发“内生动力”,锻造振兴主力军

治理的关键在人,片区党委成员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以党建引领带动联农带农,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能人返乡“添动能”。建立联合人才库,将各村乡贤能人、在外大学生、在外成功人士等信息建立台账。比如,返乡种植八月炸的90后小伙周明朝,成功打造“十堰明朝山珍”品牌,年销售额50余万元。

跨村交流“破壁垒”。突破行政村区划,探索实行片区内行政村后备干部“异村挂职”锻炼机制,将村级有意愿返乡的大学生统筹安排、就近安置,4名干部实施跨村任职。

人才培养“强支撑”。联合高校成立茶文化研究中心,设立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实用技术、专业知识培训,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0人。

【责任编辑:雷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