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襄阳分公司 > 十堰新闻 > 十堰滚动播报

湖北十堰茅箭区:法润乡村激活治理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7日10:21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刘沣 韩苗)“王书记,多亏您上次调解,现在我和老张家处得像一家人。”7月4日,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赛管局阳坡村村民王某主动向村党支部书记王春凤分享近况。当时,作为村里持证上岗的“法律明白人”,王春凤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288条中“相邻关系应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规定,既讲法理又做情理疏导,最终让两家化干戈为玉帛。

在茅箭区,像王春凤这样的“法律明白人”共有279位,他们像播撒在山乡的法治种子,在“八五”普法的春风里生根发芽,成长为移动的法治“加油站”。

近年来,茅箭区坚持将普法宣传教育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通过普法队伍建设、普法模式创新、文化浸润,致力于打通法治惠民的“末梢神经”,在“民呼我应”“民问我答”中,走出一条具有茅箭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

“土专家”变身“法律通”

“过去调解靠‘和稀泥’,现在凭法理情理。”王春凤翻开调解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法律条款,以前她给村民讲理的时候多,教育村民要懂道理、服情理。后来她越来越觉得,很多事情既要“讲理”,还要“讲法”,加之村民的法律意识显著提高。“现在调解先讲法理、再谈情理,以理服人、以法正人,腰杆子都硬多了。”

这种转变源于该区创新推行的“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培养行动。该行动严格遵循“能学法、会用法、愿普法”的遴选标准,立足用乡音土语解读法律,从村干部、致富能手、调解员、网格员等群体中选拔骨干力量,让晦涩法条变成“家常话”,以最接地气的方式传递法治声音。该区专门编印《“八五”普法读本暨法律明白人培养手册》,方便“法律明白人”随时学习;针对邻里纠纷、婚姻家庭、土地流转等农村常见法律问题,邀请律师专家授课指导,让“法律明白人”了解掌握如何学法用法。“八五”普法以来,他们参与调解矛盾纠纷8156件,成功化解8091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9.2%。

在该区茅塔乡廖家村,“法律明白人”李雷因为参与村民矛盾调解多,被村民们昵称为“李法官”。近日,“李法官”正忙着给村民讲解土地流转政策,“当好‘法律明白人’没啥诀窍,首先自己要会讲理讲情、懂法讲法,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还要注意说话的方式、语气,村里人就会尊重你、信任法律,慢慢懂得依法维权。”

田间地头开“普法课”

在茅箭区,“法律明白人”不仅是普法员,更是社情民意的“传感器”。

该区大川镇大川村的“法律明白人”瞿君在调解纠纷时有个“绝活”——总能把当事人约到争议现场。去年夏天,该村两户村民因排水沟权属问题争执不下,他当场丈量界线,提出“共用方案”,令双方心服口服。如今,这种“现场说法”模式已在该区成为常态。

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该区组织21名村(居)法律顾问,围绕土地承包、婚姻家庭、民间借贷等高频问题,开发出42门精品普法课程,构建起全领域普法课程库。通过“村居点单、司法统筹、律师授课”模式,实现“按需普法、精准送法”,确保全区75个村(居)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法治专题宣讲。

同时,该区还构建起“节点普法+嵌入式普法”双模式,依托关键节点开展“法律七进”宣传,创新“院子会”“田间说法”等形式,打破传统课堂限制,将法律知识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群众身边,在拉家常中普及法律知识,融入乡村生活的日常场景,实现普法精准滴灌、润物细无声。

法治文化润民心

如何让普法“接地气、冒热气”?该区坚持构建多元传播矩阵,用法治文化浇灌法治生命力,实现法治精神精准滴灌。

“高空抛物要不得,伤人赔钱还坐牢!”前不久,在该区赛管局营子村的文化广场上,一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快板舞引得观众连连喝彩。该区坚持文艺铸魂、法治入心,精心创排了如小品《天降陷进》、音乐快板《百姓喜赞民法典》、歌伴舞《普法教育你我他》等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精品节目,将法律知识巧妙融入文艺表演送到全区35个村(社区),现已开展巡演18场。“这种(普法)形式好得很,边看节目边学习了法律知识!”看完节目,村民李大爷主动咨询起宅基地政策。

近年来,普法阵地也悄然融入该区百姓生活。该区赛管局营子村的法治文化墙上绘着“六尺巷”的故事,法治步道两侧立着法律常识展板,菜园篱笆上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传标语;大川镇浪溪村在安置小区打造以案释法文化长廊,村民遛弯就能学法;东城经济开发区陈罗村通过“党群大舞台”提升群众法治素养,成功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如今,这种“沉浸式普法”已实现全区村(社区)全覆盖。

“村民信任法律的背后,是因为他们尝到了依法维权的甜头。”该区司法局主要负责人胡祖武认为,普法的目的是为了培育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社会生态,带动和引导广大村民养成尊法用法、依法办事的法治素养。如今,在茅箭区的青山绿水间,法治正成为百姓心中的另一种“乡愁”,指引着群众迈向和谐、美好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雷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