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襄阳分公司 > 十堰新闻 > 十堰滚动播报

今“夕”遇“盛景” 汇聚“西”引力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1日17:10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邹景根、陈国东)今年,郧西“七夕文化”在2025世界IP经济发展大会暨全球IP授权博览会上荣获“2025十大年度IP”称号,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郧西县依托深厚的七夕文化底蕴,通过连续十六年的精心打造,将传统节日与现代文旅活动深度融合,不仅传承了穿针乞巧、投放河灯、手工织布等非遗技艺,而且通过文创、科创、农创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了七夕文化的魅力。

郧西县城全貌。  郧轩文 摄

今又七夕。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将郧西县确定为2025年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示范活动举办地,以高规格、大规模、新形式的活动样式,满足群众多样性需求,在喜庆氛围中欢度佳节,共同弘扬七夕传统文化。

“七夕”IP 强力“出圈”

“每年七夕时节,孩子们都会用‌穿针乞巧、投放河灯、手工织布等方式,共度传统佳节。”8月23日,在郧西县非遗文化馆,30多名学生正在老师柯希玲的带领下,学习“七夕”非遗技艺。

“馆内展示的非遗技艺有百余种,不仅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非遗文化,而且让古老的艺术技艺为‘七夕’增添喜庆氛围。”郧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刘洁静介绍,在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区,乞巧织布坊、织女汉服馆、天河古榨坊等传统非遗项目同时开展,为市民游客打造一个全民参与、共享文化盛宴的平台,沉浸式体验传统非遗项目的文化魅力。

郧西县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区。  郧轩文 摄

天上七夕,人间郧西。郧西县是七夕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境内有一条流经69.5公里的天河,走向与天上银河惊人相似,沿岸娘娘山、石公公、石婆婆、金钗石等风物名称与牛郎织女故事传说高度吻合,至今流传着在葡萄架下听夜话、放河灯、做巧食等传统习俗,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民间成风俗。

郧西七夕文化,以牛郎织女传说为根基,以忠贞爱情为主线,以乞巧祈福为表征,以实物遗存为载体,以郧西天河为标志,囊括故事传说、实物遗存、七夕民俗等丰富内容。

2014年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郧西为“中国天河七夕文化之乡”;2014年12月,国务院将“郧西七夕”确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被国家文旅部评为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2025年5月,郧西“七夕文化”在2025世界IP经济发展大会暨全球IP授权博览会上荣获“2025十大年度IP”称号,打造的郧西七夕浪漫绿色长廊入选中国公路学会旅游公路项目。

“郧西七夕”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而且是一种城市标识。该县将七夕文化元素融入建筑、道路、桥梁等公共空间,建成“七夕”文化桥梁29座,打造“喜鹊长廊”“七夕故事长廊”“诗词街”等特色景观带,创新“活动、景观、演绎”三位一体模式,全方位展现七夕文化魅力,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七夕文化的浪漫氛围。

每年“七夕”时节,郧西县万人空巷,街头巷尾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浪漫而热烈的气息。连续十六年来,“郧西七夕”已经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狂欢盛宴,七夕文化已成为郧西“一县一品”文化品牌,郧西人民群众自发积极主动参与,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七夕”快车 惠及乡民

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七夕时节,在郧西县观音镇刘家湾村七夕湾景区,凭借自然风光与丰富的文旅资源,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乡村漫步”。

“每年七夕前夕,从外地来郧西参观旅游的游客很多,客房早已经被预订一空。”刘家湾村民宿负责人杨会国热情地介绍道,趁着“七夕”热潮每天收入5000多元,还为游客准备了郧西的特色小吃,像马头山羊肉汤等本地美食,吸引着一拨又一拨游客慕名而来。

手工刺绣传承人张春梅(左)指导“织女绣”技法。  全正 摄

在郧西县观音镇,美丽的天河串联起七夕湾、天河口湿地公园、双石沟民俗村等景点,沿线还有“七夕”特色民宿、农家乐、农副产品加工作坊和抖音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以“市场主体+文旅体活动+农户”模式,推动“农文旅商”深度融合。今年以来,该镇“乡村游”接待人数达32万余人次,实现创收7900余万元。

近年来,郧西县将“七夕”景点和乡村游、文化展演、民俗表演等打卡点串联,打造出以观赏游玩和生态休闲为一体的旅游路线,推出一批融休闲观光、生态康养、美食娱乐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以“郧西七夕”打卡点吸引游客“晚留”郧西。

搭乘“郧西七夕”文化快车,让“七夕文化”惠及乡民。8月22日,郧西县店子镇七里沟村金星艾叶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艾草香味扑鼻而来,20多名工人将晒干的艾草制作成七夕艾叶茶、艾条、足浴包等产品。

“自从我们的产品贴上‘七夕文化’的标签,现在七夕艾叶产品已经声名远扬。”该合作社负责人梅光和介绍道,在传承七夕文化的同时,巧妙地将浪漫的传统节日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当中,目前产品畅销北京、湖南、广东等地。

“郧西七夕”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乡村振兴的“快车”。该镇依托七夕文化,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集“七夕”艾草种植、产品研发、艾文化体验、养生保健、农旅融合于一体的艾草产业集群,带动500余户群众参与艾草种植,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我在家门口务工,每天能挣100元钱。我还将自家2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有1000元土地流转费。”在艾草基地里务工的七里沟村村民万绪运说。

近年来,该县深入挖掘七夕文化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整合农文旅资源,推出“七夕美人茶”“七夕艾”等农创、文创、科创产品,打造了中国七夕文化创意生活馆,建成了七夕主题驿站等线下体验空间。目前“七夕链”相关文化产业企业超过110家,注册商标120余个,已带动2800余户农户参与,农特产品销售额达1.45亿元。

相逢今“夕” 遇见郧西

如“七”而遇,相逢今“夕”。在郧西县,“七夕”如同“春节”般热闹。这一天,许多市民游客集聚在天河之畔,以投放河灯的方式欢度“七夕”,千盏河灯顺流而下,天河两岸灯火璀璨,喜鹊桥上游人如织……

今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将郧西县确定为2025年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示范活动举办地,本次活动以“星河筑梦·家国同心”为主题,由中宣部文明实践局、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文旅部非遗司、团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联合主办,省委宣传部、十堰市委、十堰市政府承办。

活动形式通过网上与网下结合,传统与现代交织,文化与文明互鉴,以主题音乐会、非遗传承、非遗项目展示、中式传统婚俗体验、爱情长跑、巡游展演等多样形式、多元形态,全景展现七夕文化在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精心策划了“‘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启动仪式”“新时代文明实践调研体验活动”“流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展演活动”“青年喜爱的爱情旅游目的地青年向往之旅活动”“全民运动悦享七夕活动”“七夕非遗传承活动”等六项活动。主题文化活动启动仪式将于8月28日晚7:30在十堰市郧西县文化体育中心举行,分为启动仪式和“缘起天河·情定郧西”七夕主题音乐会两个板块,其他群众自发文化活动从8月20日延续至9月2日。

启动仪式上,通过《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三个篇章,唤起了人们对七夕浪漫的共鸣。其中,AI短片《爱在诗河间》以经典七夕诗词为脉络,融合光影特效与传统场景,展现诗词中的七夕文化,寓意爱情永恒与传统文脉的延续。

郧西县婚俗文化展演。  袁春艳 摄

活动期间,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调研体验之旅”,游客可走进观音镇双石沟民俗村、王家坪鄂豫陕革命纪念园等地,参与传统婚俗展示、七夕文创制作、非遗手工艺体验等活动;原创实景剧《星河鹊梦》将在七夕广场、时空隧道巡游展演,通过“鹊桥相会”“天河乞巧”等场景,再现千年传说与地方民俗的交融之美;777对情侣在5.20公里与7.7公里的赛道上挥洒汗水,感受“为爱奔跑·健康同行”的浪漫氛围;77对新人齐聚郧西,参与中式集体婚礼、爱情林认领、五龙河景区漫游等活动……

郧西县以七夕为时间节点,加快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老北街、郧西南高速出口、天安大道、郧西大道等项目即将收尾,宣传标语、海报、标识标牌更新,提档升级重点区域、主干道的绿化彩化美化即将完工,全力打造一步一景、温馨浪漫的品质县城。

连续十六年的精心打造,“郧西七夕”已经从一个地方性的文化活动,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郧西县将继续秉承传承与创新的理念,不断丰富七夕文化的内涵,拓展七夕文化的外延,推动文化和旅游、农业、商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让七夕文化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雷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