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襄阳分公司 > 十堰新闻 > 十堰滚动播报

郧西县三官洞林区:法治“滴灌”林区产业,公法服务“嫁接”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3日17:37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余发明 李晨)“香菇棚里调纠纷、田埂边上讲法律、三资账上见阳光”,这是三官洞林区又一幕鲜活的治理场景。今年以来,郧西县三官洞林区积极推动法治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将法治理念深度融入“800米”高山种植大棚建设,以法治之力助力“小棚”成长为“大产业”,为秦巴山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法治化产业治理样本”。

棚间调解“搬”到棚头,高效化解纠纷

“大棚种植需充分发挥林区资源优势,以林区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高效化解各类矛盾。若群众诉求无法得到及时回应,极易引发更大矛盾。”马家坪驻村余书记的观点反映着村组资产盘活与大棚种植融合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为构建规范化、法治化、长效化的林区产业治理格局,林区管委会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法治保障,创新构建“支部+公法服务+农业产业链协会”三方联调机制,将调解工作直接“搬”至棚头,实现现场办公、就地解纷。针对大棚产业中土地承包租赁、合同履行等易引发矛盾的关键环节,林区联合平安办、农业办、司法所、驻村律师组建“大棚法律帮扶专班”,通过“每周固定驻村+村组微信群24小时接单”模式,实现法律服务前置,从源头上化解矛盾。通过组织对接讨论种植方案等活动,驻村律师依据《民法典》《农村土地承包法》进行逐条释法,经院落讨论预防矛盾、集体决议制定差异化方案,确保“小事不出棚、大事不出林、矛盾不上交”。

“棚间调解”机制运行以来,林区累计预防大棚纠纷5起,调解大棚种植易发矛盾9起,大棚产业纠纷调解周期由平均2周缩短至7天以内,矛盾纠纷化解率较去年提升56%,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夯实了基层治理基础。

“三资”账本公开透明,规范管理吸引企业

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绝不能出现管理粗放的“糊涂账”,更不容许成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私人提款机”。

今年以来,林区管委会严格按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要求,聚焦林地流转监管、资源价值核算、收益安全管护等关键环节,组织林区干部、村“两委”成员通过上门走访调研、查阅历史台账、与村干部及村小组组长面对面座谈等方式,全面梳理试点村林改历史遗留问题。在此期间,扎实开展现场勘测、入户摸排、数据交叉核实工作,逐一建立问题清单与责任台账,分类研究问题化解路径,确保“三资”管理问题整改落实到位。同时,充分发挥律师进乡村助力基层治理的作用,驻村律师在法规普及中担任“宣讲员”,在财务规范方面充当“指导员”,在流程监督中做好“监督员”,在纠纷协调中成为“调解员”,在权益维护中变身“守护者”;全面推行“1名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培养机制,围绕《乡村振兴促进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等法律法规,重点解读集体资源发包程序、资产处置民主决策机制、资金使用审批流程等核心内容,持续提升村级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切实保障集体和群众的合法权益。

自2025年工作启动以来,林区管委会通过全面开展固定资产清理、精准制定盘活方案、科学规划利用路径、严格落实监管举措,对集体“三资”进行系统化治理,有效推动民宿经营、设施农业、中药材种植、林蜂养殖等林区特色产业从传统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转变,为林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助力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格局。

法治“礼包”助力返乡创客,五村组年收入有望提升

“想回乡创业,但担心销路无保障、合同有陷阱、货款被拖欠。”这是返乡创客张某最初的顾虑,也是不少渴望参与郧西“二次创业”人员的担忧。

为推动二次创业深入开展,林区管委会联合司法所、财政所等镇直单位组建“二次创业法治服务团”,精准对接创客需求,量身定制“法治大礼包”。围绕知识产权保护、销售合同谈判、政务事项办理等关键领域,设立专人专班,提供“一站式、全周期、闭环式”法律服务。针对大棚种植、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的风险,创新推出“资金拨付+资产盘活+资源开发”全周期法律风控模型,借助公共法律服务质量提升、涉企行政执法专项提升等举措,为每名创客配备“公共法律服务+无人律所+线上咨询”服务组合,使法治保障“随时在线、触手可及”,为返乡创业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目前,林区已吸引大棚产业创客报名12名,有望带动百余名人就业、推动五村组每户平均增收百余元。正如创客张某所说:“有了法治‘定心丸’,我们更愿意、也更安心地扎根林区,把林区产业做大做强。”

【责任编辑:雷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