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廖娟娟 徐嘉蔚)近日,随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心胸血管外科多学科协同合作,依托国家高级胸痛中心平台,应用ECMO技术,全力救治一名心跳骤停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为患者挽回生命赢得生机。
12月6日上午9时许,家住市内某小区的44岁的李先生,居家时突发胸痛胸闷,倒地不起,家人慌忙拨打120求助,随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接诊后,医护团队讯速出诊,紧急启动绿色通道,并通知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等胸痛中心团队成员奔赴急诊抢救室待命。
患者到达急诊医学科后,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心电监护显示其发生室颤,急诊医学科副主任曹辅国迅速组织抢救,进行心脏电除颤并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同时,副主任汪群博、龚智焯医师等医护团队在持续进行心脏按压的同时,迅速开展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床旁血液快速检查以及心脏彩超等一系列抢救措施,确保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该患者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随着治疗的深入和相关病情资料的迅速汇总,最终确定发病的“元凶”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救治团队果断决策,在持续心肺复苏争取时间的同时,紧急启动ECMO治疗,为患者争取宝贵的“续命”机会。
在向患者家属解释了病情并取得同意后,重症医学科主任周权带领ECMO小组立即行动,急诊科医护人员负责持续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鞠涛、汪加朋、龙磊、章权副主任医师负责建立体外循环管路,护士长廖娟娟,主管护师罗乐、陈斌辅助机器管路预充,分工协作、配合默契,成功克服了由于患者心搏停止、动脉搏动消失以及胸外按压振幅对置管操作的干扰等重重困难;在超声引导下以最快的速度实施了经皮股动、静脉穿刺置管术以及下肢灌注管置管,18分钟内VA-ECMO成功运行,患者呼吸循环功能暂时稳定,因长时间心脏停跳而放大的瞳孔也开始慢慢回缩,抢救工作初见成效。
然而,ECMO只能暂时替代心肺循环功能,要实现真正的救治,还需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恢复血管有效灌注,减少心肌坏死,并降低后期并发症的风险,这才是治愈的关键所在。经过多学科协调,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带着患者及相关设备,包括呼吸机和ECMO紧急转运至心脏介入导管室。医院副院长王能亲自上阵,带领CCU主任童随阳、副主任李丰伟立即进行冠状动脉造影,15分钟内,他们精准开通了堵塞90%的右冠状动脉,并同时实施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有效保护了脆弱的心脏。
术后,重症医学科协调神经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外科等多个学科,制定了精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患者术后次日便出现了自主意识恢复的迹象,三天后,患者的心脏功能逐步稳定,在全方面评估后,ECMO和IABP机器被撤除。心胸血管外科副主任凡兵、陈灿医师协助仔细修复了各路外周血管避免出血。七天后,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进一步稳定,成功撤除呼吸机。经过近10天的生死较量,患者的病情终于趋于稳定,顺利转出重症医学科,目前已康复出院。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逐渐年轻化,即使是ECPR,其成功率仅有不到三成,而李先生的成功救治,不仅展现了医院团队的技术实力,更传递了“团结协作、接力守护”的医者精神。12月以来,医院已经独立开展此项高端技术成功救治危重症患者5例,标志着我院重症救治水平迈向新的高度,为今后更多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提供了宝贵经验和信心。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