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图片

新华全媒+|秋归过罕山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1日11:15 来源: 新华网

9月20日,牧民赶着畜群,走在霍林河畔(无人机照片)。

每年9月,秋草已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宝日胡硕嘎查的牧民就会赶着膘肥体壮的牲畜从夏牧场返回冬牧场。

今年52岁的都楞宝力高是游牧转场的“老把式”。“以前都是骑马转场,现在是骑摩托和开车。以前在夏牧场只能搭蒙古包,现在基本都有固定板房,还有太阳能供电,照明、取暖和保存食物都很方便。”都楞宝力高说。

9月以来,牧民们已陆续返回,作为宝日胡硕嘎查党支部书记的都楞宝力高和妻子都冷苏布道还一直守在夏牧场,等待和最后几户牧民一同踏上百余公里的归途。

9月20日一早,他们收拾行囊,圈起牛羊,正式秋归。一路上,邻居们相互照应畜群,跨过霍林河,穿越罕山,沿途既有辛劳,又有牲畜肥壮的喜悦,更有回家的踏实。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9月19日,在放牧点,都楞宝力高的妻子都冷苏布道准备生火做饭。

每年9月,秋草已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宝日胡硕嘎查的牧民就会赶着膘肥体壮的牲畜从夏牧场返回冬牧场。

今年52岁的都楞宝力高是游牧转场的“老把式”。“以前都是骑马转场,现在是骑摩托和开车。以前在夏牧场只能搭蒙古包,现在基本都有固定板房,还有太阳能供电,照明、取暖和保存食物都很方便。”都楞宝力高说。

9月以来,牧民们已陆续返回,作为宝日胡硕嘎查党支部书记的都楞宝力高和妻子都冷苏布道还一直守在夏牧场,等待和最后几户牧民一同踏上百余公里的归途。

9月20日一早,他们收拾行囊,圈起牛羊,正式秋归。一路上,邻居们相互照应畜群,跨过霍林河,穿越罕山,沿途既有辛劳,又有牲畜肥壮的喜悦,更有回家的踏实。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这是都楞宝力高家位于夏牧场的放牧点(9月19日摄)。

每年9月,秋草已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宝日胡硕嘎查的牧民就会赶着膘肥体壮的牲畜从夏牧场返回冬牧场。

今年52岁的都楞宝力高是游牧转场的“老把式”。“以前都是骑马转场,现在是骑摩托和开车。以前在夏牧场只能搭蒙古包,现在基本都有固定板房,还有太阳能供电,照明、取暖和保存食物都很方便。”都楞宝力高说。

9月以来,牧民们已陆续返回,作为宝日胡硕嘎查党支部书记的都楞宝力高和妻子都冷苏布道还一直守在夏牧场,等待和最后几户牧民一同踏上百余公里的归途。

9月20日一早,他们收拾行囊,圈起牛羊,正式秋归。一路上,邻居们相互照应畜群,跨过霍林河,穿越罕山,沿途既有辛劳,又有牲畜肥壮的喜悦,更有回家的踏实。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9月20日,都楞宝力高的妻子都冷苏布道(左三)在转场途中和邻居聊天。

每年9月,秋草已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宝日胡硕嘎查的牧民就会赶着膘肥体壮的牲畜从夏牧场返回冬牧场。

今年52岁的都楞宝力高是游牧转场的“老把式”。“以前都是骑马转场,现在是骑摩托和开车。以前在夏牧场只能搭蒙古包,现在基本都有固定板房,还有太阳能供电,照明、取暖和保存食物都很方便。”都楞宝力高说。

9月以来,牧民们已陆续返回,作为宝日胡硕嘎查党支部书记的都楞宝力高和妻子都冷苏布道还一直守在夏牧场,等待和最后几户牧民一同踏上百余公里的归途。

9月20日一早,他们收拾行囊,圈起牛羊,正式秋归。一路上,邻居们相互照应畜群,跨过霍林河,穿越罕山,沿途既有辛劳,又有牲畜肥壮的喜悦,更有回家的踏实。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9月20日,都楞宝力高和邻居们赶着牛群,踏上转场归途(无人机照片)。

每年9月,秋草已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宝日胡硕嘎查的牧民就会赶着膘肥体壮的牲畜从夏牧场返回冬牧场。

今年52岁的都楞宝力高是游牧转场的“老把式”。“以前都是骑马转场,现在是骑摩托和开车。以前在夏牧场只能搭蒙古包,现在基本都有固定板房,还有太阳能供电,照明、取暖和保存食物都很方便。”都楞宝力高说。

9月以来,牧民们已陆续返回,作为宝日胡硕嘎查党支部书记的都楞宝力高和妻子都冷苏布道还一直守在夏牧场,等待和最后几户牧民一同踏上百余公里的归途。

9月20日一早,他们收拾行囊,圈起牛羊,正式秋归。一路上,邻居们相互照应畜群,跨过霍林河,穿越罕山,沿途既有辛劳,又有牲畜肥壮的喜悦,更有回家的踏实。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9月20日,牧民们赶着牲畜,准备穿越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每年9月,秋草已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宝日胡硕嘎查的牧民就会赶着膘肥体壮的牲畜从夏牧场返回冬牧场。

今年52岁的都楞宝力高是游牧转场的“老把式”。“以前都是骑马转场,现在是骑摩托和开车。以前在夏牧场只能搭蒙古包,现在基本都有固定板房,还有太阳能供电,照明、取暖和保存食物都很方便。”都楞宝力高说。

9月以来,牧民们已陆续返回,作为宝日胡硕嘎查党支部书记的都楞宝力高和妻子都冷苏布道还一直守在夏牧场,等待和最后几户牧民一同踏上百余公里的归途。

9月20日一早,他们收拾行囊,圈起牛羊,正式秋归。一路上,邻居们相互照应畜群,跨过霍林河,穿越罕山,沿途既有辛劳,又有牲畜肥壮的喜悦,更有回家的踏实。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9月20日,都楞宝力高(右)和邻居一起赶牛。

每年9月,秋草已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宝日胡硕嘎查的牧民就会赶着膘肥体壮的牲畜从夏牧场返回冬牧场。

今年52岁的都楞宝力高是游牧转场的“老把式”。“以前都是骑马转场,现在是骑摩托和开车。以前在夏牧场只能搭蒙古包,现在基本都有固定板房,还有太阳能供电,照明、取暖和保存食物都很方便。”都楞宝力高说。

9月以来,牧民们已陆续返回,作为宝日胡硕嘎查党支部书记的都楞宝力高和妻子都冷苏布道还一直守在夏牧场,等待和最后几户牧民一同踏上百余公里的归途。

9月20日一早,他们收拾行囊,圈起牛羊,正式秋归。一路上,邻居们相互照应畜群,跨过霍林河,穿越罕山,沿途既有辛劳,又有牲畜肥壮的喜悦,更有回家的踏实。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9月20日,都楞宝力高帮助邻居把太阳能板装车。

每年9月,秋草已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宝日胡硕嘎查的牧民就会赶着膘肥体壮的牲畜从夏牧场返回冬牧场。

今年52岁的都楞宝力高是游牧转场的“老把式”。“以前都是骑马转场,现在是骑摩托和开车。以前在夏牧场只能搭蒙古包,现在基本都有固定板房,还有太阳能供电,照明、取暖和保存食物都很方便。”都楞宝力高说。

9月以来,牧民们已陆续返回,作为宝日胡硕嘎查党支部书记的都楞宝力高和妻子都冷苏布道还一直守在夏牧场,等待和最后几户牧民一同踏上百余公里的归途。

9月20日一早,他们收拾行囊,圈起牛羊,正式秋归。一路上,邻居们相互照应畜群,跨过霍林河,穿越罕山,沿途既有辛劳,又有牲畜肥壮的喜悦,更有回家的踏实。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9月20日,都楞宝力高帮助邻居装车。

每年9月,秋草已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宝日胡硕嘎查的牧民就会赶着膘肥体壮的牲畜从夏牧场返回冬牧场。

今年52岁的都楞宝力高是游牧转场的“老把式”。“以前都是骑马转场,现在是骑摩托和开车。以前在夏牧场只能搭蒙古包,现在基本都有固定板房,还有太阳能供电,照明、取暖和保存食物都很方便。”都楞宝力高说。

9月以来,牧民们已陆续返回,作为宝日胡硕嘎查党支部书记的都楞宝力高和妻子都冷苏布道还一直守在夏牧场,等待和最后几户牧民一同踏上百余公里的归途。

9月20日一早,他们收拾行囊,圈起牛羊,正式秋归。一路上,邻居们相互照应畜群,跨过霍林河,穿越罕山,沿途既有辛劳,又有牲畜肥壮的喜悦,更有回家的踏实。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9月19日,都楞宝力高给牛群撒盐块。

每年9月,秋草已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宝日胡硕嘎查的牧民就会赶着膘肥体壮的牲畜从夏牧场返回冬牧场。

今年52岁的都楞宝力高是游牧转场的“老把式”。“以前都是骑马转场,现在是骑摩托和开车。以前在夏牧场只能搭蒙古包,现在基本都有固定板房,还有太阳能供电,照明、取暖和保存食物都很方便。”都楞宝力高说。

9月以来,牧民们已陆续返回,作为宝日胡硕嘎查党支部书记的都楞宝力高和妻子都冷苏布道还一直守在夏牧场,等待和最后几户牧民一同踏上百余公里的归途。

9月20日一早,他们收拾行囊,圈起牛羊,正式秋归。一路上,邻居们相互照应畜群,跨过霍林河,穿越罕山,沿途既有辛劳,又有牲畜肥壮的喜悦,更有回家的踏实。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9月19日,都楞宝力高和妻子都冷苏布道在夏牧点。

每年9月,秋草已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宝日胡硕嘎查的牧民就会赶着膘肥体壮的牲畜从夏牧场返回冬牧场。

今年52岁的都楞宝力高是游牧转场的“老把式”。“以前都是骑马转场,现在是骑摩托和开车。以前在夏牧场只能搭蒙古包,现在基本都有固定板房,还有太阳能供电,照明、取暖和保存食物都很方便。”都楞宝力高说。

9月以来,牧民们已陆续返回,作为宝日胡硕嘎查党支部书记的都楞宝力高和妻子都冷苏布道还一直守在夏牧场,等待和最后几户牧民一同踏上百余公里的归途。

9月20日一早,他们收拾行囊,圈起牛羊,正式秋归。一路上,邻居们相互照应畜群,跨过霍林河,穿越罕山,沿途既有辛劳,又有牲畜肥壮的喜悦,更有回家的踏实。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9月20日,都楞宝力高的妻子都冷苏布道带着邻居一起去聚拢牛群。

每年9月,秋草已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宝日胡硕嘎查的牧民就会赶着膘肥体壮的牲畜从夏牧场返回冬牧场。

今年52岁的都楞宝力高是游牧转场的“老把式”。“以前都是骑马转场,现在是骑摩托和开车。以前在夏牧场只能搭蒙古包,现在基本都有固定板房,还有太阳能供电,照明、取暖和保存食物都很方便。”都楞宝力高说。

9月以来,牧民们已陆续返回,作为宝日胡硕嘎查党支部书记的都楞宝力高和妻子都冷苏布道还一直守在夏牧场,等待和最后几户牧民一同踏上百余公里的归途。

9月20日一早,他们收拾行囊,圈起牛羊,正式秋归。一路上,邻居们相互照应畜群,跨过霍林河,穿越罕山,沿途既有辛劳,又有牲畜肥壮的喜悦,更有回家的踏实。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9月20日,都楞宝力高和邻居在一起赶牛。

每年9月,秋草已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宝日胡硕嘎查的牧民就会赶着膘肥体壮的牲畜从夏牧场返回冬牧场。

今年52岁的都楞宝力高是游牧转场的“老把式”。“以前都是骑马转场,现在是骑摩托和开车。以前在夏牧场只能搭蒙古包,现在基本都有固定板房,还有太阳能供电,照明、取暖和保存食物都很方便。”都楞宝力高说。

9月以来,牧民们已陆续返回,作为宝日胡硕嘎查党支部书记的都楞宝力高和妻子都冷苏布道还一直守在夏牧场,等待和最后几户牧民一同踏上百余公里的归途。

9月20日一早,他们收拾行囊,圈起牛羊,正式秋归。一路上,邻居们相互照应畜群,跨过霍林河,穿越罕山,沿途既有辛劳,又有牲畜肥壮的喜悦,更有回家的踏实。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9月20日,宝日胡硕嘎查的牧民们赶着畜群,踏上转场归途(无人机照片)。

每年9月,秋草已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宝日胡硕嘎查的牧民就会赶着膘肥体壮的牲畜从夏牧场返回冬牧场。

今年52岁的都楞宝力高是游牧转场的“老把式”。“以前都是骑马转场,现在是骑摩托和开车。以前在夏牧场只能搭蒙古包,现在基本都有固定板房,还有太阳能供电,照明、取暖和保存食物都很方便。”都楞宝力高说。

9月以来,牧民们已陆续返回,作为宝日胡硕嘎查党支部书记的都楞宝力高和妻子都冷苏布道还一直守在夏牧场,等待和最后几户牧民一同踏上百余公里的归途。

9月20日一早,他们收拾行囊,圈起牛羊,正式秋归。一路上,邻居们相互照应畜群,跨过霍林河,穿越罕山,沿途既有辛劳,又有牲畜肥壮的喜悦,更有回家的踏实。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9月19日拍摄的宝日胡硕嘎查一户牧民的夏牧点。

每年9月,秋草已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宝日胡硕嘎查的牧民就会赶着膘肥体壮的牲畜从夏牧场返回冬牧场。

今年52岁的都楞宝力高是游牧转场的“老把式”。“以前都是骑马转场,现在是骑摩托和开车。以前在夏牧场只能搭蒙古包,现在基本都有固定板房,还有太阳能供电,照明、取暖和保存食物都很方便。”都楞宝力高说。

9月以来,牧民们已陆续返回,作为宝日胡硕嘎查党支部书记的都楞宝力高和妻子都冷苏布道还一直守在夏牧场,等待和最后几户牧民一同踏上百余公里的归途。

9月20日一早,他们收拾行囊,圈起牛羊,正式秋归。一路上,邻居们相互照应畜群,跨过霍林河,穿越罕山,沿途既有辛劳,又有牲畜肥壮的喜悦,更有回家的踏实。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9月19日,都楞宝力高的妻子都冷苏布道骑摩托车赶牛(无人机照片)。

每年9月,秋草已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宝日胡硕嘎查的牧民就会赶着膘肥体壮的牲畜从夏牧场返回冬牧场。

今年52岁的都楞宝力高是游牧转场的“老把式”。“以前都是骑马转场,现在是骑摩托和开车。以前在夏牧场只能搭蒙古包,现在基本都有固定板房,还有太阳能供电,照明、取暖和保存食物都很方便。”都楞宝力高说。

9月以来,牧民们已陆续返回,作为宝日胡硕嘎查党支部书记的都楞宝力高和妻子都冷苏布道还一直守在夏牧场,等待和最后几户牧民一同踏上百余公里的归途。

9月20日一早,他们收拾行囊,圈起牛羊,正式秋归。一路上,邻居们相互照应畜群,跨过霍林河,穿越罕山,沿途既有辛劳,又有牲畜肥壮的喜悦,更有回家的踏实。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9月19日,都楞宝力高和妻子都冷苏布道在夏牧点。

每年9月,秋草已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宝日胡硕嘎查的牧民就会赶着膘肥体壮的牲畜从夏牧场返回冬牧场。

今年52岁的都楞宝力高是游牧转场的“老把式”。“以前都是骑马转场,现在是骑摩托和开车。以前在夏牧场只能搭蒙古包,现在基本都有固定板房,还有太阳能供电,照明、取暖和保存食物都很方便。”都楞宝力高说。

9月以来,牧民们已陆续返回,作为宝日胡硕嘎查党支部书记的都楞宝力高和妻子都冷苏布道还一直守在夏牧场,等待和最后几户牧民一同踏上百余公里的归途。

9月20日一早,他们收拾行囊,圈起牛羊,正式秋归。一路上,邻居们相互照应畜群,跨过霍林河,穿越罕山,沿途既有辛劳,又有牲畜肥壮的喜悦,更有回家的踏实。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9月19日,在放牧点,都楞宝力高的妻子都冷苏布道把食物放进冰箱,准备第二天启程回家。

每年9月,秋草已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宝日胡硕嘎查的牧民就会赶着膘肥体壮的牲畜从夏牧场返回冬牧场。

今年52岁的都楞宝力高是游牧转场的“老把式”。“以前都是骑马转场,现在是骑摩托和开车。以前在夏牧场只能搭蒙古包,现在基本都有固定板房,还有太阳能供电,照明、取暖和保存食物都很方便。”都楞宝力高说。

9月以来,牧民们已陆续返回,作为宝日胡硕嘎查党支部书记的都楞宝力高和妻子都冷苏布道还一直守在夏牧场,等待和最后几户牧民一同踏上百余公里的归途。

9月20日一早,他们收拾行囊,圈起牛羊,正式秋归。一路上,邻居们相互照应畜群,跨过霍林河,穿越罕山,沿途既有辛劳,又有牲畜肥壮的喜悦,更有回家的踏实。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9月19日,在放牧点,都楞宝力高远眺邻居家的畜群。

每年9月,秋草已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宝日胡硕嘎查的牧民就会赶着膘肥体壮的牲畜从夏牧场返回冬牧场。

今年52岁的都楞宝力高是游牧转场的“老把式”。“以前都是骑马转场,现在是骑摩托和开车。以前在夏牧场只能搭蒙古包,现在基本都有固定板房,还有太阳能供电,照明、取暖和保存食物都很方便。”都楞宝力高说。

9月以来,牧民们已陆续返回,作为宝日胡硕嘎查党支部书记的都楞宝力高和妻子都冷苏布道还一直守在夏牧场,等待和最后几户牧民一同踏上百余公里的归途。

9月20日一早,他们收拾行囊,圈起牛羊,正式秋归。一路上,邻居们相互照应畜群,跨过霍林河,穿越罕山,沿途既有辛劳,又有牲畜肥壮的喜悦,更有回家的踏实。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