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钢宝力达驾驶救援车行驶在草原路上(无人机照片)。
今年46岁的钢宝力达家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江岸苏木卫境嘎查。从2001年开始,他坚持在边境地区为附近牧民修车,为过路司机提供救援。
钢宝力达的父母是60多年前来到内蒙古大草原的孤儿。当地牧民响应国家号召,以无私的爱养育他的父母。“我的父母是‘国家的孩子’,没有来自草原的爱,就没有他们,也不会有我。”心怀感激,钢宝力达想着自己能做些什么,让爱在草原上延续。
“我从小对机械感兴趣,又当过兵修过车,我在这方面能做点事。”钢宝力达说。2001年,他注意到卫境嘎查地处边境,牧民修车不便,他决定干汽修,为牧民和过往车主提供方便。至今,钢宝力达仍是方圆几十公里内唯一能够修车救援的牧民。
近年来,为了能及时救助过路车辆,在当地政府部门支持下,他在公路旁设置多处写有他电话的指示牌,又将许多废旧轮胎摆放在前往他家的路边,让求助的人能更快找到他。因此,他获得了一个称呼:“轮胎哥哥”。
钢宝力达说,这些年相关部门和各类社会组织帮他更新了救援卡车,为他提供了专门服务司机的场所,还给他家建造了小型蔬菜暖棚。“我也获得了很多帮助和关爱,我会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9月23日,钢宝力达在救援车上整理设备。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pagebreak
9月23日,钢宝力达在卫境嘎查家中的简易房内修补车胎。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pagebreak
9月23日,钢宝力达在卫境嘎查家中的简易房内安装车胎。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pagebreak
9月23日,钢宝力达在卫境嘎查家中的简易房内搬运车胎。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pagebreak
9月23日,钢宝力达驾驶救援车行驶在边境公路上,路边设置有标明他联系电话的指示牌。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pagebreak
9月23日,钢宝力达仔细检查随车携带的汽车配件。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pagebreak
9月23日,钢宝力达携带修理设备走向救援车。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pagebreak
9月23日,钢宝力达在卫境嘎查家中的简易房内修补车胎。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pagebreak
9月23日,钢宝力达在救援车上整理各类救援设备。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9月23日,钢宝力达向母亲色楞巴拉挥手告别。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9月23日,钢宝力达上车准备出发。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pagebreak
9月23日,钢宝力达坐在卫境嘎查家中的简易房内休息,简易房内摆满了各类修车工具和配件。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这是钢宝力达位于卫境嘎查的家(9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