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徐颖 通讯员刘迪
人物档案
关正文,国内著名电视节目制作人,曾成功打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系列现象级文化节目。近年打造的《见字如面》1-3季、《一本好书》又广受赞誉,引发人们对阅读、对心灵的深度思考。
《一本好书》才刚刚落幕,《见字如面3》又与读书人见面了。
2018年底,由关正文和团队创作的大型场景式读书节目《一本好书》在电视和网络播出,《月亮和六便士》《尘埃落定》《查令十字街84号》等12本经典好书,通过赵立新、王洛勇、潘虹等实力演技派演员倾情演绎,梁文道、朱大可、止庵、吴伯凡、史航、蒋方舟等作家学者独到品评,给人启迪。2019年初,《见字如面3》开播,陆续推出“错位”“冷眼”“烽烟”“暖流”主题读信,又是一场场思想的风暴。1月底,楚天都市报记者就读者关心的问题,专访关正文。
关正文
选择一本书去读成本是很高的,《一本好书》相当于“试衣间”
记者:《一本好书》推广了12本好书,不少人看了节目去买书看,可以说节目做了阅读推广的工作。但也有人说,读书还是应该自己一个人静静地读,静静地感受,而不是由别人来告诉你阅读的感受。你认为好的阅读推广,应该是怎样的?
关正文:静静地读是打开书之后应有的状态。任何书种的选择都是直指内心的某种缘分,但也都是人际交流互动的结果。选择一本书去读,就相当于你把一生中的几天交了出去,这个成本是很高的。比如女生很少会买一件没有试穿过的衣服,读书也是一样,最好能有某种方式获得可靠的资讯,并且有机会亲自感受一下。
《一本好书》就是这样一个读书的试衣间。事实证明,这个试衣间真的拉动了大规模阅读行为的发生。这里面证明了两点:第一,很多好书的基础资讯大家真的不知道,你可以用一种更具大众性的方式告诉大家。第二,很多书听说过甚至已经买了,但一直没读,看过节目去读了,甚至有读过的,看了节目重读。这些在我看来都是读书应有的常态。
所谓好书,本来也该是值得被反复阅读的书。多听听读书好的人说这本书,换一种方式感受这本书,都是读书必须的。如果都靠自己一点点感悟,那么人类的交流功能就没用了。当然,最终收获,还是只有靠自己。
关正文《见字如面》第三季现场工作照
读不值得的书是浪费时间,还不如玩游戏
记者:今年1月播出的《见字如面3》中有一封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的《不必读书单》,说“开卷未必有益”角度新颖,挺有意思。但他列的不必读书单具体条目——绝大多数的中国古典小说、绝大多数的西方通俗小说、绝大多数的当代中国人写的历史小说、所有名著的续书……大家倒也有些争议。你觉得呢?
关正文:我特别喜欢严锋教授的勇气和坦诚。这封信选用的时候就知道会有争议,具体不必读书单并不是我们看中的,但提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不必读的书,却是我们看中的。在我看来,以工业化出版的产能,每年都在生产大规模根本不值得一读的书。开卷未必有益,我们总是无厘头地称赞抱着本印刷物在读的行为,很多人都会在阅读和玩游戏之间建立鄙视链。其实读不值得的书同样是浪费时间,还不如玩游戏呢。
《见字如面》第三季陈数读王昭君写给汉元帝的信
我痛恨于让一个人独立思考怎么就这么难
记者:我们很多做内容生产的人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做出的东西可能没有达到预期的热度,你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会感到焦虑吗?
关正文:现在很多人都在批评对流量的追求,对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视频产品天然具有大众属性。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节目有价值,就该努力让更多人看到。没人看的节目很难说自己有什么价值。
当然,《见字如面》《一本好书》在观众选择上是有门槛的。我们的观众构成,良好的教育背景、较高的收入和都市集中度,是非常明确的。这也让我们的节目并不缺乏广告主的认同,让我们可以有宽松的生存条件。但我还是会经常焦虑,不是想着降低门槛招揽观众,而是难过于为什么在教育极大普及的今天,还是有那么多人情愿把大量时间浪费在无价值的事情上。我像厌恶愚昧一样厌恶鸡汤,痛恨于让一个人独立思考怎么就这么难呢?难道这不是对你个人最重要、最有好处的事情吗?这种痛心,支持我可以一直这么干下去。
《见字如面》第三季许子东、吴伯凡、陈晓楠担任品信嘉宾
观众中有的是比你聪明的人,居高临下的姿态很讨厌
记者:最近几年电视文化节目日盛,从《见字如面》第一季,到后来的《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一本好书》等也都收获不错的口碑。我周围很多人说,现在再回头看一些明星真人秀,就觉得特别没意思,不如看看文化节目。你觉得是观众引导节目,还是节目引导观众更多一些?
关正文:短时间看好像是节目引导了观众,但这其实是不正确的,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很讨厌。观众规模只要足够大,你就会知道那里面有的是比你聪明的人。网民有9亿,网综的日常消费人群还不到1亿,太多聪明人根本不看网综,因为不用看《一本好书》,他也知道什么节目没意思。如果你做的节目符合他的胃口,他才可能看一眼。还有一部分人,他原本知道什么是好坏,但以前傻乐的节目稀缺,忽然有了,看看当消遣也不错,看过一阵,没意思了,还是会去寻求更有营养的东西。
我觉得人类的精神生活主流价值追求一直没变。即便出现短暂被支流喧嚣覆盖的情况,主流需求本身也拥有强大的修复能力。所以,我在做的事情,实际上是恪守常识,顺势而为,人类精神生活本该如此,本来就需要这些,至于是不是喧嚣里的一朵巨浪,不需要特别在乎。一次次的现实反馈足以说明,比如《见字如面》《一本好书》,这样的内容价值类节目能够迅速找到需求人群,并且迅速得到反馈。这些人实际上是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是拥有一定程度精神自觉的人。
《见字如面》第三季王自健读伽利略写给开普勒的信
从文字转到视频,文学一直是我最重要的支撑
记者:你为什么一直做文化类节目?
关正文:其实在我看来,《中国汉字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一本好书》,题材谁也没挨着谁,被归成一类是别人的事儿,跟我没什么关系。我只想做有更高内容价值的节目,我觉得内容价值低的节目感性的东西多,获得受众的风险太大,迭代太快。前些年热钱涌入,很多大型娱乐节目凉凉到血本无归,输在价值追求上好歹还有个面子,输在卖傻逐利上可就什么都没了。
记者:《一本好书》中推荐了阿来的《尘埃落定》,原来《尘埃落定》20年前面世,是你主持《小说选刊》时首发的,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渊源。你过去长期做出版、文学期刊编辑的经历,对你后来从事文化电视节目制作有怎样的影响?
关正文:《尘埃落定》的出版是当时很多同行、评论家努力的结果,我的作用极为有限,能因此获得了阿来老师二十年的友情是我的荣幸。
在我看来,文学是差不多多有艺术形式的母体,视频节目更是离不开文学的要素,其主要形态比如纪录片、专题片、故事片,都是文学的视觉化表现。综艺现在最重要的工种也叫编剧。所以我从文字转到视频,文学一直是最重要的支撑。《一本好书》《见字如面》不过是文学资源的直接使用而已。
曾经的编辑经历,让阿来、刘慈欣、麦家等作家朋友多少能放心、能宽容我。也幸好有书读得比我好的朋友帮忙,许子东、梁文道、朱大可、史航、蒋方舟、止庵,他们的加入带来了节目极具丰富性的、个性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