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2013年湖北高考

更多

语数外三科学生喊“难” 考试院:呼应课改进程

发布时间: 2013-06-09 06:45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着重语言应用

  今年试卷设题注重科学性,把握规范性,充分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完形填空题区分度大,考点效度高,真正实现了“以语篇为载体,测试考生语篇图式建构能力和词语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意图,堪称本题型的典范。

  阅读理解部分,通过对文中细节、段落和篇章信息以及隐含信息的设问,考查了考生语言解码和信息处理的思维过程和搜集、归纳、挖掘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重视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和融合,在情境中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

  多项选择题突破了词频的限制,将考查重点从熟练掌握高频词转移到考查词汇量的大小。这一变化还原了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共识:词汇量是英语能力的根本基石。

  完成句子题通过充分的语境,在明确语义的同时淡化对语法知识的单一考查,保证了考点的明确性,兼顾了语言的多样性,体现了本题考查写作技能的设计意图。

  纵观全卷,难度与去年基本保持一致,充分重视了基础知识的覆盖。

  语文:倡导个性化表达

  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试卷于稳中求变出新。

  从课本选材设题

  试卷注重基础考查,同时强化了试题与教材的联系。

  首先是直接从课本选材设题。如第1、2题选用的词语,全部来自课文。第9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都是课文所学的再现和迁移。名句名篇默写和文学常识题,也都是依据考纲、本于教材。

  其次是间接地勾连教材,巧妙地切入课本。如第5题的B项考点涉及到名著《红楼梦》第五回的相关内容,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考生能联系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西江月》二词提及的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内容,就能够互为印证,作出正确判断。第14题以“飘逸”切入,考生如能联系教材所学的有关“飘逸”的论述(既见于李白诗歌部分,又见于苏轼词部分),就能顺利入题。第21题将语用、名著阅读和课文内容三者勾连在一起,考生作答时只有以课文内容(对周朴园和周萍两个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为支撑,才能解答到位。

  突出能力立意

  今年湖北卷在素材选择、情境设计以及试题编拟等方面,着力创新,突出能力立意。

  语言运用试题取材新颖,情境鲜活,设题巧妙,如美丽中国的歌舞、追星网友的微博、重建家园的芦山、青春中国的梦想等极富时代气息的关键词。第22题要求考生根据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并要求运用两种修辞手法。重点考查考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倡导“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达”。

  现代文阅读文本、诗词鉴赏材料均为大家手笔,人文蕴含丰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论述“乡土本色”、欧阳修的《临江仙》、徐志摩的《罗曼·罗兰》。

  作文题由生活中常见的方圆之用,推广到器物的方圆之用,进而升华到人生的方圆之用;由具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作文立意的取向可实可虚,可分可合,可正可反。考生可在方与圆的“功用”层面展开思路;也可生发开去,广泛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人生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辨;还可以逆向思维,反弹琵琶,表达自己在“方”“圆”取舍方面的个性化思考。考生可叙事,可议论,可抒情。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admin)
关键词:试题;教材;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