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一元多层次
●统筹推进“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加大“五个一体化”推进力度。加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二大重点工程等基础建设,建设美丽鄂西。推动沿江兴业、以港兴园、环水兴城,把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成“黄金走廊”。
●强化各大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襄阳、宜昌加快完善布局。荆州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荆门加快“中国农谷”建设。推进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一红一绿”两个试验区建设。
●推进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经济带跨省合作,争取国家启动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会同湖南、安徽、河南等省做好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的规划推进和政策争取工作。
转型升级
●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引导钢铁、汽车、水泥、化肥等行业调整和重组。重点抓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医药、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信息和装备制造等6大产业发展壮大。积极推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400亿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武汉市江汉区国家级、12家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以及27个省级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创建,启动新一轮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三农
●确保粮食增产5亿斤。打造生猪、禽蛋、肉鸡、肉鸭、水产、茶叶六大优势产业链。
●力争全年解决农村26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公路1.5万公里,新建农村清洁能源(农村沼气)20万户,解决农村危房改造9万户,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
●加强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四大片区集中连片开发。继续抓好通山、五峰、保康等7个县市的脱贫奔小康试点、“616”工程和“1+1”对口帮扶工作。
城镇化
●以长江、汉江以及交通干线为主轴,规划构建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其他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力争全年新增城镇人口60万人以上。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城镇产业承载能力。有序推进全省11家国家级和120家省级开发区提质扩容。
●建成武汉至咸宁、黄石、黄冈城际铁路。推进“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建设和对接合作。加强沿长江城镇带建设,推进汉江城镇带建设。
节能减排
●探索实施差别化的环境准入和用地、用电、用水、用气政策,引导产业科学布局,加快形成淘汰落后产能的倒逼机制。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达到国家核定任务。
●组织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进一批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着力推进青-阳-鄂等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争取武汉市青山工业区纳入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荆门格林美公司纳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抓好低碳试点省建设。做好国家碳排放交易试点,力争2013年下半年启动交易。
改善民生
●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力争新增就业65万人。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0%以上。
●养老保险制度县(市)全覆盖,提升保障水平。全年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25万套,建成18万套。
●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文化、体育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
●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抓好东湖“新三板”建设,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加快资源价格改革。落实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
●推进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争取黄石尽早获批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江海直达、铁海联运、航空联程运输等项目对接。推进武汉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
要素保障
●交通力争全年完成投资920亿元,新增高速公路250公里、新建一级公路1000公里。
●抢抓“北煤南运”大通道建设机遇,争取更多煤炭份额。推进汉川电厂三期及十堰、襄阳热电联产项目核准开工,加快华能荆门等重大电源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集中供热工程。
扩大内需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单位:亿元
2012 16504.2
2013目标20000
消费品零售总额 单位:亿元
2012 9196.8
2013目标 10000
●投资增长。争取中央投资稳中有增。加强水利工程、民用机场、铁路客运专线、产业发展项目的策划储备。争取一批事关全省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得到国家批准。扩大民间投资。
●扩大消费需求。抓好国家推广节能产品和新能源汽车、鼓励节水产品和家庭自给式太阳能产品消费等政策的落实。抢抓节假日小型客车高速公路通行费减免机遇发展旅游业。引导商业网点合理布局,支持网络购物等新业态。
——以上资料均据《关于2012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新闻背景】
去年,面对严峻形势,全省经济增速虽小幅回落,但稳定向好、适度增长,“快于全国、中部靠前”。尤其是三季度以来企稳态势渐趋明显。
但以下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1、经济下行压力没有根本缓解。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2、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3、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突出表现在订单减少、成本增加、融资困难。4、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物价上涨压力犹存。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