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如玉,名莫愁


发布时间:2014-12-30 17:08:01来源:荆楚网进入电子报

  图为:工人在割除湖里的水草


  图为:游人在莫愁湖边散步

图为:清代兰台书院旧址


  图为:乾隆时期记载莫愁湖的古籍

图为:逐步恢复自然生态的莫愁湖

图为:莫愁湖边莫愁女塑像

 


  莫愁湖位于钟祥市郢中镇
  东经112°36’22"北纬31°11’15"
  水域面积2。02平方公里
  湖名进入诗词最多的湖


  5月30日,骤雨初歇,天上云舒云卷,远山清晰可见,莫愁湖镜子样承接着天光云影,转换间,光阴的故事,慢慢流淌。
  

        地以人名人以文传
  在湖边讲故事的人,是侯书云,钟祥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他说,在历史典籍里,钟祥不间断地出现了2700多年。作为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钟祥为楚别邑,称郊郢,是陪都。西汉初置县,三国时属吴,称石城。自西晋至清末1600多年间,钟祥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因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故里,明世宗御赐县名“钟祥”,取“钟聚祥瑞”之意。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御置承天府,是当时全国三大直辖府(顺天府—今北京、应天府—今南京、承天府—今钟祥)之一,那是钟祥政治上的极盛期。
  在兵家重镇、皇权荣耀的光环下,文采风流如云霞般缀满这片天空。在侯书云的统计里,历代名人来到钟祥写的诗词多达2000余首。
  侯书云说:“历代文人对传播郢中石城之名可谓不遗余力。最早用诗词传播石城文化的是南朝刘宋元嘉年间的臧质,这位在郢中担任竟陵郡守的地方官员,闲暇之时喜欢写诗作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音乐佳话。”《旧唐书》卷二十九记载:“《石城》,宋臧质所作也。石城在竟陵,质尝为竟陵郡,于城上眺瞩,见群少年歌谣通畅,因作此曲。歌云:生长石城下,开窗对城楼。城中美年少,出入见依投。《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石城乐》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说:“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画工传其貌,好事者多写寄四远。”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说:“石城女子名莫愁,善歌谣。”明孙文龙《承天府志》记载:“石城,晋羊祜镇荆州所筑。莫愁村在城北,相传卢家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舞,后入楚王宫,因以名村。”
  莫愁女诸多故事中,歌舞艺术家这个版本,钟祥人最为推崇。楚王宫中,莫愁女与屈原、宋玉结识,在他们的指导下,融楚辞乐声,翻古传高曲,完成了高雅名曲《阳春》、《白雪》的入歌传唱。
  此后2000多年里,莫愁女容色倾城,莫愁湖不知所踪。
  

        湖名迟迟来此前会错意
  有莫愁村、莫愁渡,却没有莫愁湖。
  钟祥市水务局水库科的老科长范克成讲起了其中的原由:“明代以前的莫愁湖位置,是汉江在郢州石城(钟祥)北面形成的一段洄流,并没有名字。这段洄流变成内湖是明代中后期的事了。”
  范克成介绍,嘉靖皇帝为了显陵风水,填塞敖口,致使敖河改道由直河入汉江,造成汉江逐渐西移,这段洄水逐渐变成不通汉江的内湖。
  在侯书云的考证中,最早主张叫莫愁湖的是明代钟祥人曾发祥,他写下《短咏莫愁湖》并序:“郡城北隅有湖,盖古莫愁湖也。辛未夏日,予与诸子泛舟其中,相与酬酒赋诗,为湖光纪盛,而座客犹有以城北湖、石城湖名之无定者,是莫愁之名尚隐也。再敲短咏,用为好事者告焉。诗曰:莫愁家住近沧浪,村与湖光共阐扬。溪影尚能描翠黛,藕花犹解学新妆。阅人凡几名偏隐,醉我于今胜欲张。从此石城添故事,好将箫鼓吊卢娘。”
  不过此前,北宋词人周邦彦有一个小小乌龙,他在《西河·金陵怀古》中,将石城莫愁的典故错用到石头城南京身上,以致讹置至今。当时《容斋随笔》中指出:“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近世周美成(邦彦)乐府《西河》一阕专咏金陵,所云‘莫愁艇子曾系’之语,非误指石头城为石城乎?”
  我们眼前的莫愁湖,亦不似当年的莫愁湖。范克成回忆,上世纪70年代的1:50000地图上,莫愁湖的水面面积约有3平方公里。“现在湖面只有最大时的1/10。上世纪90年代中期,湖边都没有路,沿湖岸骑车有时候要扛起自行车走。”范克成最记得夏天一湖荷花,莲叶接天。
  此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疯长的水草。正在湖中打捞水草的工人说,湖里的草长得太多,他们4只船作业快两个月了,每天得清理打捞20亩左右的湖面。
  莫愁湖公园管理中心主任陈岳临说,莫愁湖的管理权限去年从水产局交到住建局,此前的莫愁湖渔场打捞完了所有的鱼,湖就成了水草的天下。“我今年50岁了,从没见过湖草长成这样,也没见过在湖里打捞水草。”
  随同记者采访的省水利厅湖泊管理局湖库处副处长李先耀说,湖草的疯长证明湖泊富营养化程度高,与此前渔场养殖中投饵投肥关系密切。
  记者了解到,富营养化是我省、也是国内湖泊共同面临的问题。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在自然条件下,随着河流夹带冲击物和水生生物残骸在湖底的不断沉降淤积,湖泊会从平营养湖过渡为富营养湖,进而演变为沼泽和陆地,这是一种极为缓慢的过程。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径流中的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湖泊,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发展趋势非常迅速。
  有数据表明,1978年至1980年大多数湖泊处于中营养状态,占调查面积的91。8%,贫营养状态湖泊占3。2%,富营养状态湖泊占5。0%。短短10年间,贫营养状态湖泊大多向中营养状态湖泊过渡,贫营养状态湖泊所占评价面积比例从3。2%迅速降低到0。53%,中营养状态湖泊向富营养状态过渡,富营养化湖泊所占评价面积比例从5。0%剧增到55。01%。
  对于河湖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现在主要的物理处理方法有底泥疏浚、引水冲洗、机械曝气等,这种方法工程量巨大、运行成本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化学方法有投加混凝剂和除藻剂等,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着治理不彻底、成本高的问题,特别是会产生二次污染,引发新的生态问题;现流行的生物和生态修复,通过微生物降解和水生植物的吸收、转移或生态浮床、滤床的过滤、吸附等措施来消减水体中的氨氮。此类方法虽避免了二次污染,但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周期长,见效慢。
  面对莫愁湖的湖草,公园管理处还投放了8万尾草鱼和鲢鱼到湖里。“不过,只有两个月时间,现在主要还是靠人工除草。”陈岳临介绍,莫愁湖周边6200米环湖路已全面截污,全部纳入城市排污管道,不向湖里直排。不过,莫愁湖现在与汉江完全阻隔,湖水与江水的交换全靠人工抽排。
  

        兰台旧影生发新枝
  “莫愁村里莫愁歌,千载春风唤奈何。”不论湖是有名还是无名,湖边的文气总是绵延不断,这是莫愁湖别于众湖的文化坐标。
  走进钟祥市兰台实验中学的校门,便是一个大大的上坡。侯书云说,已有考古发掘证明,这里是一处面积广大的夯土台。只是台上没有宫殿辉煌,有的是书声琅琅。
  当年兰台之上,宋玉作《风赋》、《对楚王问》,衍生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兰台雄风”等经典故事。不知道现在学生们读到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曲高和寡这些成语时,有没有特别的感应。
  文化之间有感应。旧年兰台上楚国文明流芳,历代文人名士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郑板桥等,都慕名结庐于此,留下大量遗迹诗文。
  伴着校园里广玉兰和合欢花的香气,我们走到兰台书院门前。兰台书院是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安陆府知府张世芳募资而建,是钟祥一中的前身,如今是兰台实验中学的教师办公区和教室。正是课间,穿着蓝色校服的孩子从大红门进进出出,书院屋顶黑色瓦片间长出一株新绿的小树。
  下了兰台,只转了个弯,我们来到中果园街。敲开34—1号小院的门,另一段褪色的记忆展开。
  小院主人是61岁的李前明,他说这一带是李姓旧居,从这里走出了我国大考古学家李济。“我要喊李济爷爷,他和我爷爷是堂兄弟。”李前明说,父亲在世时曾说在报纸上看到李济在台湾,“李济应该是顺字辈的。”
  李济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后前往美国留学,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1926年,李济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1930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他在1928年至1937年所主持的殷墟发掘塑造了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的雏形。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中国大陆与台湾考古学的主要领导人物,如夏鼐、尹达、高去寻、石璋如、尹焕章与赵清芳等都曾接受他与梁思永的指导与训练,并参与殷墟的发掘工作。
  1948年底,李济押运大量文物迁往台湾,1979年8月1日,病逝于台北温州街寓所,此间再也没有回过家乡。“我也没见过李济的照片,只是在博物馆里见到过他的塑像。”对于李济,李前明也很陌生。
  李济曾取名李顺井,李氏故宅的路口对着钟祥市实验小学,而小学门前一处因道路扩建而围起的挡板里正是宋玉井。(王晶 曲河)
 

    湖边拾贝
  明显陵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献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2000年11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显陵的建造是明中叶重大事件“大议礼”的产物,关联着嘉靖初年的社会思想、信仰和一些政坛首脑人物的命运。
  石牌豆腐郎
  石牌是钟祥市西南边的一个小镇,村民们凭着磨豆腐的祖传手艺创造出了“豆腐奇迹”,是全国闻名的“中国豆腐之乡”,这里有知名的劳务品牌“石牌豆腐郎”。目前,石牌全镇人口8。4万人,现有2。8万人分布于中国480多个大中城市及泰国、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作豆制品。
  长寿之乡
  公元470年,南北朝时南朝刘宋明帝泰始六年钟祥始称苌寿县。公元551年,北朝西魏大统十七年去“苌”的草头,称为长寿县,1000多年间,钟祥都被称为长寿县。据《宋书·州郡志》记载,明帝泰始年间全国的一次人口普查中,苌寿县的长寿老人竟占县内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钟祥许多地名便与“长寿”相联系而沿袭至今,比如长寿河、长寿店、万寿岩、百岁桥、百岁村等等。据最新普查,钟祥有100岁以上老人88人,90岁以上老人1800人,80岁以上老人1。76万人,人均预期寿命78。92岁。(协办单位:湖北省湖泊局)

(作者:  编辑:王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