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水镜湖溢洪道泄洪时的景观。
图为:水镜湖上鸳鸯戏水。
图为:水镜湖被列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湖北日报讯
水镜湖(三道河水库)
位于南漳县城西
东经111°26′——112°9′
北纬31°13′——32°1′
库容量1.546亿立方米
○鄂西北功能最全的水库之一
○全国首个以水库命名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记者 易建新 邓洪涛 实习生 邹仕乔 王梦圆 通讯员 孟梦 熊昱
水清似镜——司马先生临风抚琴
绿雾山影,碧水长天。三月温暖的阳光,透过浓绿的玉兰、雪白的樱桃、泛青的香樟,映照在玉溪山下水镜庄的青砖黛瓦上。“欲兴汉室荐大雅 集掖人才足千秋”。历史烟云浮荡,风流人物今安在?马跃檀溪、三顾茅庐、隆中对……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名士云集,豪杰辈出,演绎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东汉末年,庞德公在鹿门山举行酒会,诸友或歌或咏。襄阳城南学业堂经学大师司马徽论古谈今,言谈洒脱超凡,令满座寂然,敬意盈胸。庞德公举杯上前,说:“先生数典如流水,水清似镜,真乃水镜先生矣。”此后,“水镜”之名便名扬中原,其隐居之地白马洞也被称为“水镜庄”。
3月14日午后,我们从山下来到白马洞。洞内风雨不至,冬暖夏凉。洞中有石桌、石凳、石床,可以读书,可以抚琴,可以酣眠,古意甚浓。洞口阔内狭,形如大喇叭。当年,水镜先生常在洞内抚琴,悠悠琴声借着岩壁的回声,传响于山林水壑之间。好一派自在洒脱的隐士风采。
山幽藏名士,水阔现大湖。水镜湖因毗邻司马徽隐居地水镜庄而得名。
防洪灌溉——40年减灾50多亿
从南漳县城往西走,穿过层峦叠嶂,一处群山环绕、水天一色的湖泊映入眼帘,它就是三道河水库,又名水镜湖。作为鄂西北功能最全的水利枢纽工程之一,三道河水库兴利除害,润泽万家。它是南漳城区10万人的饮水之源,也是南漳、宜城30多万亩农田灌溉水源,以防汛、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殖、城镇供水、旅游开发等功用。
防洪是水镜湖的首要任务,为此水库防洪标准,按照百年一遇设计。建成40多年来,水库共拦截1000立方米/秒以上洪峰7次,累计防洪减灾效益达50多亿元。
6年前,水镜湖水库经受了史上最强洪峰的考验。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纪委书记梅雪峰说,当年7月21日至22日,水镜湖遭遇特大暴雨袭击,降雨量打破了南漳气象站建站以来最大降雨量记录,遭遇建库以来最大洪峰——1768立方米/秒。水位一夜暴涨10米,南漳县城、蛮河沿线和宜城市乡镇农田一片汪洋。面对洪灾,该局科学调度,根据上游降雨量,预报洪水来量和洪峰到来时间,及时腾库迎峰,算好水量账、打好时间差,坚持早泄洪、早腾库、小流量、长流水,充分发挥水库拦洪蓄洪作用,有效地将最大泄洪量控制在400 立方米/秒以内,削峰率达到77.3%,保证了下游城镇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科普教育——全国首个以水库命名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植物对水土保持的作用有多大?通过实验就知道。将一片坡地一分为三,一片植树,一片植草皮,剩下一片保持裸露,通过人工降雨,观察坡底的水槽,可明显看到裸露区泥水不断,植树区基本不会流出水来——这是水镜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一角,它通过直观演示反映水土流失的状态,可对社会群体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直观的水土保持教育。
2011年2月,水镜湖园区被正式命名为全国第三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区,也是全国第一个以水库命名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该园区规划静态总投资5379万元,规划面积111.57公顷,计划2016年建成。园区打造科研实验展示、综合治理示范、库岸生态防护、生态修复、植物引种展示、生态能源示范、生态休闲服务七大功能区,力争建设成为集水保科技示范、水保科普教育、生态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公益园区。
采访组参观正在修建的各类展示区,上了一堂生动的水土保持科普课:植物引种区引进适合鄂西北气候的山茶花、红叶石楠、紫薇、丹桂、枫香等树种,既满足园区植树造林的苗种需求,还可销售至周边地区;高边坡喷护区,对开挖溢洪道时形成的裸露采取喷锚加固,防治水土流失;生态砖护坡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结合,施工方便,又兼具经济效益。
梅雪峰称,三道河水电管理局还计划成立全国首个水上光伏能源示范区,让老百姓直观感受到生态措施,享受到生态效益。
名将动议——张自忠重修百里长渠
在汉江与蛮河的冲积平原,一条绵延百里的灌渠将南漳和宜城连在一起,因其长度为47公里,又称百里长渠。长渠初为军用,现为水镜湖的配套干渠之一,灌溉宜城24万亩良田。
长渠始建于公元前279年,初为秦将白起“以水代兵”引水攻楚的军事工程。此后,历朝统治者对它进行修治,用之灌溉农田,“战渠”由此变“灌渠”。
1939年初,抗日名将张自忠率部驻此,发现很多农田因无水插不上秧,询问缘由,当地名绅称“唯修长渠方能根除旱魔”,张自忠随即电请湖北省政府复修长渠。1942年,长渠复修工程破土动工。施工5年,终因战事紧张,渠未修成。张自忠牺牲宜城长山后,宜城一度改为“自忠县”,长渠更名为“荩忱渠”(张自忠字荩忱)。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冬至1953年5月,宜南两县仅用一年半时间,开通并延长了这条古老的渠道。
作为中国最早的灌溉渠之一,长渠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灌溉作用。宜城市小河镇杨岗村一组村民张德汉说:“以前农田干旱,收成仅能满足基本口粮,如今有长渠灌溉,粮食丰收,一年收入可上万元。”
筑坝艰辛——大坝曾被暴雨冲垮
水库是劳动人民辛勤和智慧的结晶,历时7载建成的水镜湖水库,其修建过程也历尽艰辛。老人们回忆,最惊险的一次,大坝还曾被暴雨冲垮。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谢安清回忆当时场景:1960年3月12日,正在修建的大坝遭暴雨袭击,原本承担江水过流作用的导流洞,因页岩山体风化侵蚀严重,中段未用钢筋水泥支撑,发生垮塌,导流洞中出现大面积堵塞,加之临时溢洪道尚未挖通,导致上游来水没有出路,暴雨洪流冲击着尚未建成的大坝黏土心墙,最终洪水漫坝,坝体出现10至20米的裂缝。事后,经过一个月的抢修,大坝恢复完整。“当年讲求同吃、同住、同劳动,每个人都想争先进”,参与大坝修建的该局退休职工马联夏回忆,南漳、宜城、襄阳三地的农民组成民兵队,以师团营连的形式,参与大坝建设。由于缺乏机械化的手段,大部分仓库又在施工现场两三里外,施工材料全靠农民兄弟肩扛背挑。在那个时代,粮食供应紧张,民兵们自带柴火、粮食,在库区搭起草棚,睡大通铺,一间就是一二十人。马联夏会心一笑:“当时我们都不觉得有多辛苦啊。”
生态旅游——水天一色任遨游
作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水镜湖是水利工程与旅游结合的典范,湖内山水相连,水天一色,处处风光宜人。
多年来,三道河风景区以三道河水库为中心,依托山水资源,吸引八方游客。水库旅游已初具规模,自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收5200万元。南漳县城关镇便河村四组的赵守兰,闲暇之时就会来水库边坐坐,“这里空气新鲜,看山看水心情好”。
然而,由于缺乏资金投入,整个景区旅游项目开发比较滞后,旅游产业收入较低。近几年来,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自筹资金100多万,完善景区基础设施,运用市场机制,吸纳金融、民间资本推动景区建设。
建立生态旅游度假区,是景区开发的一大突破。2010年底,景区与北京环球视界广告中心签订了开发建设协议,计划将库区周边荒废的鱼池、部分山地和荒岛以及旅游水面打造成为省市一流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忘机古镇”(暂名),该区集参观、商务、生态、娱乐、配套服务于一体,让游人享受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世外原生态生活。该项目规划总投资21亿元。为配合生态旅游度假区,因设施陈旧、经营业绩不佳而停业的湖滨酒店,也有望通过招商引资,以崭新面貌,再次开门迎客。
景区建设亦有难题未解,梅雪峰称,由于所属辖区不同,三道河风景区常年被排除在南漳县旅游线路之外,旅游开发尚未形成合力。今年他们将努力与当地旅游部门对接,打破区位界限和旅游景区“各自为战”的现状,积极融入地方旅游“一盘棋”和“大旅游”格局之中。
历史钩沉——和氏璧
《韩非子》记,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南漳县内)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