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文化部“五七”干校遗址一角。
图为:高速公路跨越湖面。
六千文化人来到这里
让这个偏僻的湖泊一举成名的,正是这样一批文化名人。
1969年初,正是“文革”如火如荼时。全国各地各行业各部门都响应号召,开办“改造思想”的“五七”干校。文化部也来湖北选址创办“五七”干校时,被这个即将围垦成功并可容纳几千人劳作的地方所吸引。于是从1969年秋到1970年5月,文化部系统6000多文化人及家属分三批来到向阳湖。
这是一次中国文化人最大规模的“下放劳动”。这些人中,既有孤身一人前往的,也有夫妻同行的,还有拖家带口全家迁移的。其人数之多,密度之高、名气之大,可谓世界奇观,在中外文化史上绝无仅有。
他们中有冰心、沈从文、冯雪峰、周巍峙、臧克家、郭小川、张光年、张天翼、萧乾、冯牧、罗哲文、侯金镜等300多名文学巨匠、艺术大师和知名学者。凡文化部所属单位的文化名人,几乎无一遗漏,来到这片湖区。
这批文化人到向阳湖“五七”干校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军宣队),驻校军代表全面领导,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干校共编5个大队、26个连队,并设有干校总部、医院、学校、幼儿园、档案馆、运输队、机耕队、汽车修理厂、木工排、中转站和丹江口分校等。文化人在干校行动受到严格控制,不许单独外出、不准相互串联,有事必须至下而上向班长、排长、连长请假,待批准后方可与他人同行,有的“监督改造对象”还必须派人监督同行。
干校的主要任务是劳动改造和学习批斗。初到向阳湖,文化人生产劳动任务繁重,生活也极其艰苦,他们吃的是粗米饭,咽的是咸菜,再后来就是“四大菜”,即萝卜、白菜、南瓜和牛皮菜。在干校提出粮油肉蛋“四自给”的政策后,劳动强度更加增大,不论男女老少、老弱病残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如围湖造田、插秧割谷、修路建桥、挖煤烧灰、制砖制瓦、挖基盖房、种菜喂猪、养鸭放牛等等。不管脏活累活,只要是当地农民能干的,他们都得学着去干。有所区别的是,年老体弱的干轻松点的活,年富力强的干粗重的活。冰心、沈从文、臧克家等人在干校种菜,陈白尘、冯雪峰、陈早春等人在干校养鸭,萧乾、郭小川、范曾等人耕田、挑粪、插秧等活都干过。
除了繁重的劳动改造,干校的另一项主要任务是学习批斗。通过学文件、学语录、搞运动、亮思想、谈心得、表决心、写检查、忆苦思甜、访贫问苦、开批斗会、揪“五一六”分子等手段对文化人进行“思想改造”。几乎所有下放的文化人都逃脱不了这一厄运。有的人如金冲及、陈翰伯等还被作为“专政”对象进行重点改造;有的人如侯金镜、金灿然等甚至因为被政治批斗和强度劳动而英年早逝。
干校中后期,随着劳动成果的丰收,干校人逐步实现了自给自足,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同时,随着政治环境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干校的文化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许多文化人在劳动学习之余,仍然保持乐观向上的闲情逸致,他们自发地搞研究、写诗歌、写日记、刻竹筒、办墙报、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编印《向阳湖诗选》、举办美术摄影展览,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坦荡襟怀。如臧克家在干校创作了《忆向阳》,陈白尘记录下了《牛棚日记》,郭小川在干校写下了《楠竹歌》、《花纹歌》和《欢乐歌》,沈从文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凭记忆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补了六七万字的内容,完成了这一传世之作。
艰难的日子也挡不住文化人乐观幽默的品性。人称“鸭司令”的原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经常到厕所掏蛆喂给鸭吃,致产蛋率大幅度提升;中国作协原党组副书记严文井在干校先后任副班长、排长、连副指导员,他自嘲在咸宁“连升三级”;著名画家许麟庐在向阳湖先是放鸭,后来又派他去养猪、放牛,他戏称自己的“官”(倌)越做越大;原文化部副部长赵辛初放牛时,他的牛和附近村民的牛下湖滚泥巴,再也无法认出自己的牛,买糖请放牛娃帮忙才找到自己的牛……
文化人在生产生活中与当地百姓结下深情厚谊。他们经常为村组和农民做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事,如进村演出、撰写对联、建筑设计、送医送药、代写书信、协办墙报、传授艺术和扶贫帮困等等,深受老百姓爱戴。他们在向阳湖也得到了当地百姓尽其所能的关心关怀,如送菜送饭、烧茶送水、借用家什、暗中庇护、嘘寒问暖等等,令很多文化人至今还深为感动。很多文化人把向阳湖称为第二故乡,回京后,不少文化人(据统计有600多文化人及他们的子女)重返向阳湖,踏寻当年劳动生活的足迹,拜访当地的乡亲,为他们送钱寄物,为当地建设奉献爱心,情深意浓,赤子之心,历历在目。
让记忆指向未来
在那个年代,人改变着自然,改变着湖泊,也改变了人本身。当历史翻过那沉重的一页后,一些人不忍回顾,一些人选择淡忘,一些人在沉痛反思,也有一些人在阴霾中寻找光亮。
在向阳湖畔,一批有心人在研究这段历史。李城外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随着对向阳湖文化研究的影响不断扩大,这座“文化金矿”的价值逐步被当地政府所认识。咸宁市和咸安区政府在2002年11月成功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争取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经过12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今年5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留住历史记忆,开发美好未来。咸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小洪兼任着向阳湖文化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她的话也许能代表当地决策者对这片湖群湿地的规划:“向阳湖文化与向阳湖生态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必须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决不在开发中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并要采取措施对现有水体、山体进行精心保护,绝不走过去围湖造田的老路,给后人留下遗憾……”
驱车在向阳湖群湿地间,荷叶田田,荷花正盛,你能感到向阳湖生态保护总体情况尚好。但你也能看到水质退化、河网淤塞严重,感到湿地逐渐缩小、候鸟依稀难见,排灌能力下降。
当地政府的规划看来美好而精细。在今年5月的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省政府将向阳湖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在会上作了重点推介,也吸引了众多客商的青睐。
水有大美,无水不灵。为还一湖清水、为护一湖生态,也为了让六千文化人的生命与精神在这里得到永恒和传承。希望未来的向阳湖群,正是这样一片生态与文化相融的湿地。忆旧抚新,面对充满生机的这片湖区,想到如果人与湖泊共处,人与人和谐,一定能让你意犹未尽……
Copyright © 2001-2019 婀栧寳鑽嗘缃戠粶绉戞妧鑲′唤鏈夐檺鍏徃 All Rights Reserved
钀ヤ笟鎵х収 锛� 澧炲€肩數淇′笟鍔¤鍙瘉 锛� 浜掕仈缃戝嚭鐗堟満鏋� 锛� 缃戠粶瑙嗗惉鑺傜洰璁稿彲璇� 锛� 骞挎挱鐢佃鑺傜洰璁稿彲璇�
鐗堟潈涓� 鑽嗘缃� www.cnhubei.com 鎵€鏈� 鏈粡鍚屾剰涓嶅緱澶嶅埗鎴栭暅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