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长湖——承载千年古楚 迎来新机遇


发布时间:2014-12-16 11:09:04来源:荆楚网进入电子报

 

荡舟长湖的勤劳渔民。


长湖湿地引来翩翩迁徙的候鸟。

慕名游览长湖,在湖面嬉戏的游客。

长湖湿地。

长湖岸边绿色屏障。

天星观二号墓挖掘出土的青铜鼎。

天星观一号墓挖掘出土的青铜器。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华平

  长湖位于东经112°27’11"北纬30°26’

  水域面积122.5平方公里

  ○我省第三大湖泊

  ○有专家认为,是我省最早的人工湖

  陵谷千年变,川原未可分。长湖百里水,中有楚王坟。

  ——﹙明﹚袁中道

  长湖,由庙湖、海子湖、太泊湖、瓦子湖等组成。

  行走湖畔,沐浴湖风,思接千载。

  长湖沿岸,古人类在这里刀耕火种,纺织渔猎,走向农耕文明;湖畔的纪南城,是楚国同时代最大的方城。湖周边,星罗棋布数以百计的大型楚墓。长湖,被誉为楚文化的发祥地,今天又迎来新的机遇。

  开发利用逾10万年

  荆州博物馆研究员王从礼,自1975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长湖边从事考古工作。说起湖畔文化,头头是道。

  水作为生活必需物质,自古以来,人类对其依赖性非常强。在长湖边,这点表现得非常突出。

  王从礼介绍,据考古发掘,约10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利用湖泊。在郢城北的长湖汊上,在江陵的鸡公山上,旧石器时代遗址中,远古人类搭建窝棚,在这里繁衍生息,采石场内,数以万计的砾石,其中有石球、刮削器,人为加工痕迹明显。

  与急涨急跌、难以利用的江水、汉水相比,湖泊水位涨退缓慢,可平安获取菱角、莲藕、鱼等天然物质。在新石器时代,处于山区向平原过度地带的长湖,仍是人们选择的最佳场所。纪南城北的朱家台遗址等,同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屈家岭文化类型。

  在商周时期,长湖周边同样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地方,并发生重大转变。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铺开,开始种植水稻。与其说历史有很强的惯性,不如说这种惯性是基于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积淀。较有名的有梅槐桥商代至西周遗址等。在八姑台的官堤遗址,发掘出大量商代青铜器。这些遗址,均分布在长湖南北分支。

  这种惯性,至今仍深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如今江汉平原老百姓爱吃蒸菜,制作蒸菜有专门的蒸笼。可是很少有人想到,长湖边的考古发掘显示,早在商周文化时期,先祖普遍使用陶器,将蒸煮器皿分开;又通过在陶土里加砂的方式,将炊器与饮食器具分开。显示古人掌握了美的原理,火的温度原理,还有物质变化的原理。

  长湖水产丰富,盛产龟鳖,楚国巫觋文化发达,这都是北方所缺。王从礼认为,西周文化组成,离不开楚人的贡献,如意识形态里的信鬼重祭,突然在统治阶级上层出现的三足瘪裆鬲,应该是长湖文化的贡献。他甚至大胆设想,长湖畔还有一个商代方国存在,可能是鬼方的后裔。说不定哪天的考古发掘可以证实。

  谈到高兴处,63岁的老人跳上汽车,与我们一起冒雨探湖,一起寻找当年发掘的楚墓。

  4月18日,农历三月初九,观音垱镇天星观村天星观内教众聚会。1978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王从礼,在天星观旁边的长湖,开挖楚墓,这村里住了30多天。工作30多年,发掘楚墓300多座,深知楚文化灿烂辉煌。

  就是在天星观一号楚墓内,出土竹简70多根,文字4500多字,内容为卜筮祭祷记录和遣策。其中卜筮记录的竹简文字数量较多,保存较好,约计2700余字。大多是为墓主邸阳君番胜卜筮的记录,少部分是关于祭祀的内容。竹简资料对于楚国封君制度、封君葬制以及潘氏家族历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卜筮记录为研究当时楚国的卜筮情况,揭示当时贵族们的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前年,为申报遗址保护,王从礼回到久别的村庄。这天再来,老乡亲们热情围拢来,嘘寒问暖。雨急风寒,长湖烟雨朦胧。湖上,两只小渔船,正在当年的墓址上方捕鱼。随着风浪侵蚀,当年的湖堤已垮塌,天星观后迁数十米。

  75岁的钟运传关切地问,湖堤还修吗?

(作者:  编辑:刘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