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红嘴鸥铺上红毯
冬日来涨渡湖,你肯定会不虚此行。一定要带好相机,抓拍这最温暖最动人的画面——近10万只红嘴鸥,如红色的锦缎,铺满整个湖面。
新洲区水务局局长王华林说,一到冬天,涨渡湖50公里的范围内,都可以看到红嘴鸥舞动的倩影。她们白天出去觅食,晚上回“家”休息。“夕阳西下的时候,那些晚归的鸟儿,还找不到地方住。”
可以想像那场面多么壮观,那情景多么生动。生活在涨渡湖边的人们多么幸福,他们的冬天一定不会感到寒冷,这大片红色火焰,让他们感到无比温暖。
好景人乐 好水鸟栖
鸟择水而居,对水质有极高的要求,是湖泊生态最公正的裁判。
涨渡湖为我们打开一道新的风景,值得总结,也让记者陷入思考。涨渡湖生态保护工作虽然不尽完美,留下一些遗憾,但和全省其他湖泊比起来,似乎很有推介的必要。
1.隔断、改道两水,为涨渡湖减负。
涨渡湖因“涨水为渡,落水为湖”而得名,远古时为云梦古泽,彼时与长江相通,南受长江倒灌,北纳举水、倒水流域6371平方公里的来水,入湖水量达到30亿立方米,素有“汛期一湖水,枯水一片荒”的说法。1840年至1850年10年间,曾连续发生11次水灾,其中大灾5次。1953年春,长江水利委员会兴建涨渡湖蓄洪垦殖工程,隔断了举水。但从1949年至上世纪70年代,有关方面对倒水进行过多次治理,但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解决倒水冲击的契机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资料显示,那个时候,新洲是全国有名的产棉区。倒水的泛滥,往往使棉产区受灾严重,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1970年2月,周恩来总理下达了“苦战两年,解决倒水问题”的指示。在李先念副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倒水改道工程顺利进行。至1973年,主体工程完工,终于将倒水1793平方公里来水全部撇入长江。
此一工程,为涨渡湖生态修复水质稳定,提供了先决条件。
2.让专业渔民尽早上岸。
与前者比起来,这项属地方性可控性工作,看起来小,其实最难。记者在洪湖、龙感湖等湖采访,各方谈到湖泊生态保护与管理最难的环节是人——长期以湖为生、没有土地的专业渔民,他们吃喝拉撒睡都在湖里。而这些大湖上的专业渔民,往往有上千人。
让他们上岸困难多多。一要买下他们的生活用船;二要让他们离湖后有地方住,给他们建房;三是如果不让他们再当渔民,还要买下他们的工作用船(打鱼船),给他们安排新的工作。后面的问题接踵而来:孩子上学、就业、工作、成家……这是让管理部门一提起就头大的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政府投入之巨,无法估算;民间资本介入,也有很多困难。
但涨渡湖做到了,这才有记者开篇见到的令人欣慰的场景。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涨渡湖就让所有的渔民上岸,通过治理倒水湖,浅湖造田,把其分给没有土地的专业渔民。虽然有关方面对投入之大没有透露,但可以想见。其工作之繁,更不必赘述。
涨渡湖浅湖造田分给专业渔民,其经验也许不能复制,但会给我们提供一种思路和启迪。
Copyright © 2001-2019 婵犫偓閺嵮冾嚚闁艰棄妫欓〃鐔虹磾閹寸姷鎹曠紒澶嬪灦婵⊙囨嚃閳ユ彃鏁滈柡鍫濐樀濡炬椽宕楅鈧锟� All Rights Reserved
闁解偓閵夈倗鐟归柟绗涘懎寮� 闁挎冻鎷� 濠⒀呭仜閳ь剝鍋愰弫鍛婄┍閳ヨ尙鐟归柛鏂呫値鍟呴柛娆樺灥閻︼拷 闁挎冻鎷� 濞存粍甯熸禒鍫㈢磾閹存繂姣夐柣妤€鐗婂┃鈧柡瀣舵嫹 闁挎冻鎷� 缂傚啯鍨圭划鍓佹喆閸℃鍎旈柤鍝勫€诲ú鎵媼缁嬪灝璁查悹鍥锋嫹 闁挎冻鎷� 妤犵偞瀵ч幐閬嶆偨娴e喚娼掗柤鍝勫€诲ú鎵媼缁嬪灝璁查悹鍥锋嫹
闂侇垰鍊搁崣鏇犵磾閹存繄鏆斿璁规嫹 42010602000206闁告瑱鎷�
闁绘鐗婂ḿ鍫熺▔閿燂拷 闁艰棄妫欓〃鐔虹磾閿燂拷 www.cnhubei.com 闁圭鍋撻柡鍫嫹 闁哄牜浜炵划锟犲触鐏炴儳澹堝☉鎾崇Т缁惰鲸寰勫鍛厬闁瑰瓨鐗犻弳鍛村磽閿燂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