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制定实施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经济国际化为引领,功能国际化为支撑,环境国际化为保障,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扩大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稳定和增加外贸出口。制定汽车、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9大重点产业产品配套路线图,着力引进行业龙头和配套企业。围绕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现代商贸、文化创意等优势服务业,大力引进总部型企业和重大服务业项目。积极引进一批大财团、大企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功能区开发。落实开发区和新城区50亿元重大工业项目、中心城区30亿元重大服务业项目招商责任制。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2家以上。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以上,引进内外资总额增长50%以上。对外经济合作营业额增长15%。
增强对外开放功能。充分发挥东湖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集聚引进大型进出口加工企业、国际专业物流企业和转口贸易公司。整合阳逻港、湖北武汉出口加工区、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资源,争取获批建设武汉综合保税区。开通武汉至美国、澳大利亚的国际直达航线和武汉至台湾的近洋班轮,提升“汉新欧”铁路国际货运专列服务功能。深入实施“家在武汉”工程。
拓展迈向国际的交流平台。全方位深化“双谷双城”战略合作。启动领事馆区建设,争取更多国家在汉设立领事馆。吸引更多国际组织、世界知名企业在汉设立办事机构。认真办好世界新兴产业大会、武汉国际时装周等国际性会议会展活动。
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扩大对内开放。深度融入“两圈一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市场、公共服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努力实现产业互补、市场互通、交通互联、资源互享、生态互保。
(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美丽江城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巩固提升“城管革命”成果,升华理念,提升标准,优化体制,创新机制,完善法制,突破难点,建立新型城市管理体制,实现城市环境根本性变化,彰显滨江滨湖生态宜居城市魅力。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繁荣在主城区,实力在新城区”的发展定位,研究制定《武汉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计划》,严格执行《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引导人口和产业向适宜开发区域集聚,生态底线区严禁开发建设,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实施园林绿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举全市之力做好园博会筹办工作。加快建设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建成开放沙湖公园,开工建设戴家湖公园。实施80条道路绿化提升。新建50条景观花街、60个城市“三小”绿地和园林小景。推进青山江滩、汉江江滩三期和天兴洲生态绿洲建设。加快推进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新增绿地面积780万平方米、造林绿化5万亩,加快形成绿道穿城、绿意满城的生态园林景观。
加强水环境建设。编制新城区126个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新建环湖路22公里。加快实施“大东湖”生态水网、汉阳“六湖连通”、金银湖水网“七湖连通”、沌口“二十湖连通”水生态修复工程。强化南湖、墨水湖、龙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梁子湖、沉湖、涨渡湖生态保护力度。加强黄孝河、巡司河、府环河、滠水河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填埋湖泊和污染水源行为。
强化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建筑扬尘、工业粉尘、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等污染防治。综合整治二环线至三环线内350台燃煤锅炉烟尘污染。全面实施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改造。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
破解城市管理重点难点问题。提升机场、码头、火车站、长途客运站、旅游风景区等窗口地带环境面貌,加强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最洁净城区、最洁净道路、最洁净街道、最洁净社区”创建工作,巩固提升主次干道保洁水平,强化城乡结合部、老旧社区、背街小巷、集贸市场等薄弱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严厉查处渣土污染,实现工地裸土全覆盖。综合治理占道经营,全面取缔中心城区室外炭火烧烤经营。实现新增违法建筑“零增长”。推进213条主次干道临街房屋立面和门面招牌整治,清理净化公交车身广告,连片整理规范架空管线。制定实施交通管理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源头治理,严格路面管控,切实改变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违章行驶、乱停乱放现象。以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为契机,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村庄。
构建高效常态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认真实施《武汉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开展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餐厨废弃物管理等立法工作。加强市、区城市综合管理监督指挥系统有效对接,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全覆盖。深化“城管革命”战线行、社区行、校园行。探索推广城市管理市场化服务模式。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