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湖北水污染防治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湖北水资源面临“短缺”“污染”双重危机
发布时间:2014-01-17 13:34:51来源:荆楚网进入电子报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更谈不上文明和发展,前不久在南非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已将水环境危机列为未来10年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湖北省是水资源大省,多江相聚,湖泊众多。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污染日益严重,水危机警钟早已敲响!

  保护水资源,关注饮用水,也成为社会各界一个重要的议题。

  双重危机

  湖北省水危机,首先是资源短缺,这个问题历来被“千湖之省”的美誉所掩盖。

  据介绍,全省水资源总量1027.8亿立方米,只占全国的3.5%,人均水资源量1732立方米,列全国第17位,低于全国平均值,接近国际公认的人均1700立方米严重缺水警戒线。

  邻省流经湖北省的客水量大,年平均过境客水达6338亿立方米,但这些客水不仅难以有效利用,而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是湖北省的心腹大患。

  同时,湖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水矛盾相当突出,降水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约占全年的70%—85%,1月至3月和10月至12月只占全年15%—30%,因此,湖北省常常是春夏防洪,秋冬抗旱。水资源年际变化也很大,丰水年与枯水年水资源量常常相差近10倍,有的地方甚至相差15倍。

  由于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原因,湖北省水资源地区分布十分不均,鄂西南、鄂东南、鄂东等地,年径流量为700毫米—1400毫米,而鄂北岗地只有200毫米—300毫米,有个别地区甚至只有150毫米,鄂南与鄂北相差7倍,山区与平原相差3倍。

  就是这有限的水资源,还受到污染的威胁,局部地区污染还相当严重。

  有调查显示,湖北省湖泊和城市内湖富营养化加剧;长江、汉江湖北段沿岸排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形成多条污染带;汉江大部分支流受到污染,唐白河、蛮河、小清河等4条主要支流水质超过五类标准,连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都达不到。

  水库水质也不容乐观,全省主要水库水质不能满足功能区划要求。湖北省环境监测系统2003年对全省7座主要水库监测结果表明,有6座水库水质达不到规定的类别。

  水污染事故频繁,特别是流域性的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污染范围广、危害大,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比如去年和今年3月,长江支流松滋河连续两次出现水质突然变坏,造成松滋县部分居民饮水中断,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解读]化解水污染危机

  对于资源短缺水危机,目前,人类还难以改变;对于人类自身造成的污染水危机,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多……

  水环境容量测算,为水环境保护提供较为科学的决策依据

  2003年,湖北省环保局在全省组织开展了水环境容量测算工作。

  这次水环境测算工作是湖北省第一次对全省地表水按照省政府已批准的地表水功能区划,组织开展的全面水环境容量测算,为湖北省水环境保护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决策依据,利于全省水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2000年以来,在湖北省鄂西北地区出现了黄姜种植和加工热,黄姜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随之而来的黄姜加工生产废水污染重、处理技术难度大的问题,导致黄姜加工对局部地区造成了严重污染。

  湖北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针对这些地方出现的黄姜加工废水污染环境的问题,省环保局和有关地方环保局多次组织调研,并组织有关单位向国家环保总局申报制定皂素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行业标准、黄姜种植生态标准、黄姜废水综合利用技术规范和黄姜皂素清洁生产技术规范。

  2003年6月,湖北省环保局、省科技厅和十堰市政府还联合举办了黄姜皂素废水治理技术研讨会,投入专项资金,组织几家科研院校开展黄姜皂素废水治理技术攻关,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普查,为群众饮用水安全打下基础

  2003年,全省各级环境监测部门投入73万元,用于20万人口以上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仪器设备的建设,使全省监测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从2003年1月起,武汉、黄石、宜昌、襄樊、十堰、荆州、荆门、鄂州、孝感、黄冈、咸宁、随州、恩施、潜江、仙桃、天门、老河口、赤壁共18个城市的环境监测站,对辖区36个水厂3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了监测。

  从2003年9月起,湖北省通过省内主要媒体向公众发布了《湖北省地表水和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月报》。月报内容包括长江、汉江、清江等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梁子湖、洪湖、丹江水库、漳河水库等主要湖泊和水库水质类别及营养状态;检出酸雨的城市酸雨污染情况;武汉、黄石、宜昌等18个重点城市的3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

  目前,湖北省环保局正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普查工作。这次普查涉及全省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以期通过调查,全面掌握全省所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为今后开展群众饮水安全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调整经济结构布局,分离工业用水、人畜用水区域重点,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治本之策

  针对湖北省造纸、黄姜加工和小氮肥生产等行业污染严重的实际情况,各级环保部门近几年先后开展了相应的调查、研究,并向省政府报告了调查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鉴于湖北省造纸行业企业平均生产规模小、纸品结构不合理、污染负荷重等特点,省政府明确提出了造纸工业水污染防治和结构调整对策。湖北省环保局上收了造纸行业新建项目环保审批权,从源头上有效地控制了造纸行业的无序发展,并通过取缔“小造纸”、关停治理污染严重的造纸企业等措施,尤其是2003年对全省最大的造纸企业——武汉晨鸣纸厂的违法行为进行公开处理,极大地震慑了全省违法排污的造纸企业,促进全省造纸行业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

  2003年,湖北省环保局组织有关专家成立课题小组,开展了全省氮肥行业生产及环境保护情况的调查工作,经过大量调查,现已形成《湖北省氮肥行业环境保护现状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研究》的调查报告。

  这些工作使湖北省水污染物的排放得到初步控制,在全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前提下,重点区域的水环境状况略有好转,重点治理的“三湖三河”的水质恶化趋势得到缓解。

  湖北省环保局局长杨家志说:合理利用水资源,调整经济结构布局,分离工业用水、人畜用水区域重点,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治本之策。

  他说,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和生态规律组织经济社会活动的原则,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合理开发与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转变资源粗放利用的发展模式,控制资源、能源消耗大的产业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一些水资源利用大的企业要沿长江、汉江布局,而在水资源匮乏的其它地区则主要以保证人畜用水为主。通过工业结构的调整,从源头上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改变自然资源外延开发、低层级利用和输出初级产品为主的产业构型。推广生态工程技术,建立循环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湖北省饮用水源地现状

  2004年,湖北省对武汉、黄石、宜昌、襄樊、十堰、荆州、荆门、鄂州、随州、孝感、黄冈、咸宁、恩施、潜江、仙桃、天门、老河口、赤壁18个城市辖区的35个水厂3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了监测。

  对监测结果的统计分析显示,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评价,全省监测水源地月水质达标率为55.1%-92.7%,监测水源地年水质总达标率为83.1%。宜昌、襄樊、十堰、鄂州、黄冈、潜江、仙桃、老河口、赤壁9个城市的12个水源地和武汉市宗关水厂、随州先觉庙水厂水源地共14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各月均达标,其余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只有部分月份达标。

  从目前监测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情况来看,湖北省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基本保持稳定。

  武汉市加快城市治污

  近年来,武汉市先后新建了二郎庙、沙湖(二期)、龙王嘴、汤逊湖4个污水处理厂与配套的收集管网系统,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提高到58万吨/日,集中处理率达到39%。

  去年以来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与投资力度,汉阳南太子湖10万吨/日、汉口西部40万吨/日、汉口三金潭30万吨/日、武昌黄家湖10万吨/日、武汉开发区8万吨/日等项目同时开工。预计到2007年,武汉市中心城区将形成比较完善的污水集中处理网络,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将由目前的39%提高到70%左右。

  采取集中清理整顿,创新监管手段等措施遏止违法排污。连续两年开展了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和违法建设项目环保专项行动,依法关停了47家排污严重企业,责令29家停产整顿、44个项目限期整改。依法实施核定排污总量与排污方式的排污许可制度,纳入管理的企业有近1200家。以信息技术提高水污染监管水平,69家重点排污企业建成排污在线自动监控设施。近几年来,武汉市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

  去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9.5%,比2000年上升了3.5个百分点;8条主要河流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大部分湖泊的综合污染指数稳定在多年平均水平。

  世界水资源现状

  世界银行公布的一项调查统计报告指出:目前,拥有世界人口40%的26个国家正面临水环境危机,这些国家的农业、工业和人民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表明,发展中国家约有10亿人喝不到清洁水,17亿人没有良好的卫生设施,80%的疾病由饮用不洁水引起,并造成每年2500万人死亡。

  联合国预计,到2025年,将有近一半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现在缺水或水资源紧张的地区正不断扩大。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

  目前,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更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现在,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因缺水,全国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少产粮食700亿~800亿公斤。

  一方面水资源严重匮乏,缺水程度逐年加重,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水环境污染严重。2003年,全国七大江河水系的407个监测断面中,近1/3的水“丧失水功能”:不可农业用,不可工业用,更不可作饮用水源。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尤以巢湖、滇池、太湖为重。今年以来还发现地下水水质有恶化趋势。

  更让人担忧的是,我国部分城市的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在46个重点城市中,近半数城市水质较差。而农村约四成居民没有条件饮用卫生合格的水。(2005年6月3日)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