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卓玛
次仁卓玛每年清明节,在宜昌的烈士陵园里,人们总是能看到一个佝偻着的老太太的身影,拎着洒水壶、牙刷、清洁球顺着梯子爬到纪念牌前,一点一点的清洗着上面的污垢。这个老太太就是生于西藏,今年76岁的次仁卓玛。而这样的清洗迄今为止她已经坚持了11年了,每年都要这样干上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
  她带着一种朴素的革命情怀,一种共产党员强烈的责任感,就是要为共产党做事,是共产党把她从农奴社会解放出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她卓玛,这样的精神支柱长期支撑着她。
官东
官东官东,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分队原潜水员,现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员。今年6月,在执行“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救援任务中,他多次潜水并从沉船中成功救出两名幸存者。
  为救出第二名幸存者,官东将潜水器具让给对方,自己险被急流冲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海军工程大学救援官兵的帐篷,称赞官东“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最危险的留给自己”。他荣立一等功1次,入选“中国好人榜”“中国网事·感动2015”第二季度网络人物,被评为“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张志阔
张志阔2001年,张志阔就读于湖北警官学院,张沛然是睡在他下铺的兄弟。2002年暑假,张沛然意外身故。从那时起,张志阔就接过尽孝的接力棒,他年复一年地远赴他乡探望老人,每年的年休假他都给了千里之外的阿爸阿妈,13年来不曾中断联系,他让丧子的老夫妻得到心灵的慰藉。
  13年来,张志阔默默代同学尽孝,除了家人,身边几乎没人知道。他让人间真情跨越时空,弥足珍贵。不负过往,不负初心,为了一份承诺,张志阔这名普通民警,把看似平凡的善行和义举演绎得分外美丽。
皮建军
皮建军今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强地震,4月28日,皮建军所在的中国蓝天救援队到达灾区,这是继中国国际救援队之后,第二支进入尼泊尔灾区的中国救援队。在尼泊尔当地,皮建军每天参与救援的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
  这不是他第一次远赴国外参加救援活动。作为蓝天救援队的一员,他的身影出现在缅甸山难、雅安地震、岷县地震、鲁甸地震救援现场,把“救人一命”作为举手之劳,在救援中撒播大义,用生命守望着生命,以精神激励着众人,铸就了城市的又一座精神高地。
谢舒明、彭龙
谢舒明、彭龙谢舒明,武汉公交集团第四公司轮胎管理员。彭龙,武汉公交集团第四公司胎工组组长。为从源头上消除车胎被扎隐患,他们二人利用休息时间,抡起30斤重的铁锤,义务上街锤钉,半年多来,锤钉兄弟共外出锤钉上百次,步行上百公里,锤了数百个路钉。
  据统计,自从兄弟二人去马路上锤钉以来,四公司胎工组的抢修情况从每天的50多次减少到10多次,每天可以少补20条轮胎,算下来两百天仅公交这一块,就可以减少4000条轮胎受损。他们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锤钉兄弟”。
何运香 邓双生
何运香 邓双生邓双生、何运香是湖北省应城人,在武汉打工。2014年底,女工头何运香在工作中被渣土车撞伤身亡,欠医院3.9万元抢救费,遗体被停留在太平间近2周。邓双生顾不得料理妻子的后事,在领到妻子10.6万元工程款后,按照妻子生前嘱咐,含悲结清所有工友的工钱。
  “再穷,再难,也要把工友们的工钱结清。”邓双生的诚实守信,感动了工友,感动了每一个善良的人。“信义夫妻”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一种崇高的品格,一种人间的真情。这种品格,不因为地位、不因为贫富而改变成色。
陈卿
陈卿陈卿,33岁的“拆二代”,坐拥35套拆迁房,此前在澳洲求学多年,上一份工作年薪有40多万。让人意外的是,他回到武汉,将名下房产全部投入改造为社区养老院,该院占地3700平方米贯通两栋楼,是目前武汉市最大的民办社区养老院。
  不怕盈利周期长、不怕各种事务乱,他甘心做一个低调的养老院院长,整日和耄耋老人呆在一起。这个坐拥数千平房产的年轻人,有着不同于其他拆二代的非典型梦想:努力让住进自己所办养老院的老人们老有所养!
庞题
庞题2015年8月16日凌晨,随州籍消防战士庞题,在天津“8.12”大爆炸事故中失联80个小时后,被确认遇难,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4岁那个闪光的瞬间,在那个火光冲天的惊心之夜,刚做完手术不久的他,本可不上前线。
  然而,使命让他选择了无畏逆行、舍生忘死。他主动请缨,率队第一批增援现场,爆炸声中,悲壮定格。原本推迟的婚期,再也无法赴约。庞题用短暂的一生,用不平凡的壮举,忠实地践行消防官兵的无悔誓言,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朱幼芳
朱幼芳朱幼芳今年49岁,大冶市陈贵镇上罗学校教师,从教31年。2012年,她出现走路一瘸一拐的症状,以为是身体虚,没有在意。而后,她多次无缘无故摔跤。2013年,她查出患有骨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症。但她一边治疗,一边坚持上课。如今行走、站立、抬手都很吃力。
  三年来,她扯着“拉力绳”完成一堂堂教学。学校让她放弃讲台,她毅然拒绝,凭借一根“拉力绳”平衡身体,坚守三尺讲台至今。她的父亲也是一名教师,患该病后坚守讲台直至去世。她说她要继承父亲遗志。
张家国
张家国38年来,利川市建南镇中坪村村医张家国背着药箱牵着骡子行走在山间阡陌里,守护着当地村民的健康。当地乡亲们已经习惯了“呼之即来”的上门出诊,习惯了极少的看病费用,习惯了零医疗事故的诊断。
  这些“习惯”,正是得益于这个淳朴山里汉子的默默坚守。作为医生,张家国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是这个职业精神的最好诠释者,也是乡村基层医生的杰出代表。他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了乡村卫生事业;他将自己的背影,深深地印在了大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