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省驻农村工作队(扶贫工作队)工作交流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第12期]大力培育农业主导产业 扎实推进“三万”活动开展
发布时间:2016-05-25 11:28:50来源:荆楚网进入电子报

  省驻农村工作队(扶贫工作队)

  第12期(总第36期)

  湖北省驻农村工作队(扶贫工作队)办公室        2016年2月2日

  大力培育农业主导产业 扎实推进“三万”活动开展

  省农业厅副厅长 徐能海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是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攻坚阶段。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们将以“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为总目标,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湖北建成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物流中心区、中部地区领先的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核心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农村改革先行区。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一、湖北省“十三五”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初步规划

  综合考虑各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基础等因素,重点建设优势农业、特色农业、都市农业三大区域。优势农业发展区主要包括江汉平原、鄂北岗地、鄂中丘陵、鄂东沿江区域和国有垦区,重点发展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畜禽、水产等大宗农产品。特色农业发展区主要包括鄂西南武陵山、鄂东北大别山、鄂西北秦巴山、鄂东南幕阜山在内的山地农区,以发展果、茶、药、食用菌、木本油、魔芋、肉牛、肉羊、经济水产养殖品种等特色产品为主。都市农业发展区主要包括武汉、宜昌、襄阳、黄石等大中城市郊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水果等高效园艺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适度发展畜禽水产业。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着力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因地制宜、有保有压地调整种养业内部结构,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种植业方面:在江汉平原及鄂东地区建设优质水稻主产区,在鄂北地区建设优质专用小麦板块。大力发展玉米产业,重点建设鄂西山地春玉米、鄂北岗地与鄂中丘陵夏玉米生产基地。棉花生产向江汉平原等适宜棉区集中。在江汉平原、鄂东、鄂中北建设优质油菜板块。以“武汉1+8”城市圈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基地,以省内其他大中城市为重点建设蔬菜基地;以鄂西山区为重点发展高山蔬菜;以江汉平原为重点发展水生蔬菜;以鄂西北、鄂东为重点发展食用菌。建设长江中游、清江流域和丹江口库区三大柑橘带,316国道及汉十高速沿线优质桃产业带,汉江流域砂梨产业带和武陵山区优质砂梨生产区,鄂南水果生产区。建设鄂西南武陵山及宜昌三峡茶区、鄂东北大别山茶区、鄂西北秦巴山茶区、鄂南幕阜山茶区和鄂中大洪山茶区。畜牧业方面:在江汉平原及鄂中、鄂西南、鄂东建设生猪板块。充分开发利用草食畜牧业资源,全力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促进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在汉江流域、大别山-幕阜山系和武陵山-秦巴山系重点建设肉牛产业带,在清江流域、汉江流域和大别山建设肉羊产业带,以武汉、黄冈、宜昌、襄阳、孝感、荆门、咸宁等城市郊区为重点建设奶牛基地。打造以随州、襄阳、十堰等地为主的鄂北肉鸡产业带、以谷城为主的生态土鸡养殖基地、鄂南优质黄羽肉鸡养殖基地;以武汉“1+8”城市圈为主的肉鸭产业基地,重点打造布局鄂中及鄂东蛋鸡板块、江汉平原蛋鸭养殖板块。水产业方面:根据地形地貌和水域滩涂特点,将全省养殖区域划分为江汉平原渔业区、鄂东渔业区、鄂西鄂北渔业区三大渔业板块。江汉平原,以池塘精养为主,稳定发展大宗淡水鱼类,提高特色养殖品种的比重。鄂东渔业区,以大宗淡水鱼类养殖为主体,以河蟹、鳜、虾类、黄颡鱼、泥鳅、斑点叉尾鮰鱼等品种为主导发展特色养殖业。鄂西鄂北渔业区,除“四大家鱼”常规养殖品种外,以鲟、龟鳖、大鲵、斑点叉尾鮰鱼等 土著养殖种类、冷水鱼和特色经济种类为主,规划重点推进龟鳖生态养殖、大鲵驯养、网箱养鳝、鲟鱼工厂化养殖、特色鲶类健康养殖等养殖模式。休闲农业方面:根据农业资源分布、地理特征、交通区位和客源市场等情况,将我省休闲农业区域划分为大中城市郊区板块,以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种植为依托,开发“假日休闲体验、亲子亲友游、科普教育实践”等项目,打造都市农业休闲品牌;鄂东板块,依托人文、生态及农业资源,开发“传统教育、户外拓展、休闲养身”等项目,打造红色旅游与休闲农业品牌;江汉平原板块,依托水、文化及农业资源,开发大田观光和农耕展示项目,培植一批立足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的休闲农庄;鄂西鄂北板块,依托生态及农业资料,开发登山、野营、避暑、科考、森林探险和森林氧吧等项目,挖掘鄂西农耕文化,打造富有巴土风情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休闲农业品牌。

  二、重点推广的高效模式和主推技术

  针对这次培训会议,我厅专门印制了《湖北农业主推技术指南》,已经发给大家。《指南》中的50多种主推技术和模式,涵盖了种植、畜牧、水产、农机、能源、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行业,比较全面、系统、实用。在这里,我重点向大家介绍四个行业的8个主推技术和高效模式。

  (一)粮食油料。一是水稻集中育秧。育秧是水稻生产中技术要求最高、劳动强度最大的环节。开展水稻集中育秧,实行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规范管理,“省地、省种、省工、节本、增效”,提升了水稻生产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水平。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全省双季稻主产区全面推开,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二是再生稻。再生稻是利用水稻的再生特性,在头季稻收割后,采用适当的栽培管理措施,使收割后的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萌发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的一季水稻。再生稻是一种高产、增收的优化种植模式。它充分利用本地温光资源,栽一季收两季稻谷,是当今扩大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好方式。在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方发展一种双收,更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江汉平原、鄂东沿江滨湖地区适宜发展。三是双低油菜。世界油菜看中国,中国油菜看湖北。我省是全国油菜生产第一大省。双低油菜是指油籽菜中芥酸含量低,同时菜籽饼中硫甙含量也低的油菜品种。在业界,双低菜籽油有“东方橄榄油”的美誉。我省对油菜产业一直是重点保护,大力发展的,正在积极筹建双低油菜保护区。双低油菜可“一菜多用”,除了油用,还可在抽苔期间摘菜苔,用作菜用;一些地方还在探索作绿肥、冬春饲料利用等。发展双低油菜的前景还是较好的。

  (二)经济作物。一是设施蔬菜栽培。当前,我省蔬菜产业加快结构调整,进一步调减露地大路菜生产,扩大设施精细菜规模,向提质增效转变,做到优质、特色、安全。在武汉城市圈和大中城市周边加快设施蔬菜发展,充分发挥设施蔬菜春提早、夏遮阳、秋延后、冬保温的功能,走高效、节地、节能的产业发展道路。特别是冬季遇到低温或极寒天气,设施蔬菜基地为保障城市“菜篮子”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低产低效果茶园改造。这是提高园地产能、推进产业结构提档升级的有效手段。主要措施分为:“改土”,增加土壤肥力;“改树”,复壮树势;“改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种”,提高良种率;“改管”,提高管理水平;“改模式”,挖掘增收潜力。宜都的精品果园、三峡库区的晚熟脐橙发展已成为我省果园改造的一张靓丽名片。

  (三)畜禽养殖。一是生猪150模式。它是一种农户标准化养猪模式。其核心是“良种+良料+良舍+良法”:兴建全封闭标准猪舍,同一批引进150头良种三元猪,饲喂优质标准饲料,采用统一的饲养管理和疾病控制技术。猪舍里建有自动饮水系统、自动喂料器、水帘降温系统、采暖烟道增温保温系统。环境可控、猪可自由采食、自动饮水、全进全出。通过标准化饲养,一年可出栏肉猪二至三批,达到“资源节约、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目标。二是蛋鸡153模式。它是一种适宜中小规模蛋鸡生产的蛋鸡标准化养殖模式。本模式为一栋标准化鸡舍,采用封闭式结构,饲养蛋鸡5000只以上,实行湿帘风机、喂料机、清粪机3机配套,可以控制鸡舍环境与养鸡生产的小气候,提高鸡群的健康水平、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实现蛋鸡养殖的优质、高产、高效,推动蛋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水产养殖。典型代表是稻田综合种养。它将稻田种稻和养鱼(虾、蟹、鳖等)结合起来,发挥水稻和鱼(虾、蟹、鳖等)共生互利的作用,从而获得水稻和鱼(虾、蟹、鳖等)双丰收。通过稻田养鱼,不仅稳定粮食产量,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并有效减缓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我省已经涌现出了“虾稻共作”、“香稻嘉鱼”、“稻鳅共作”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截至2015年底,全省稻田综合种养突破300万亩,为农民创收近百亿元。

  三、对“三万”活动中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抓项目优选,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着力发展适合市场需求、区域特色明显、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加工园区同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有效对接,探索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民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着眼于产销对接,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新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传统农村服务业转型升级;着眼于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推介,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

  (二)抓人才培养,促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引导和鼓励农村能人、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大学生村官领办创办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民俗民族工艺产业和农村服务业,带动当地农民致富。以能人创业和合作创业为抓手,引导农民以参股等形式进行合作创业,壮大农村创业主体,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加快增长。依托相关部门的培训项目,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队伍、生产型人才队伍、经营型人才队伍、技能服务型人才队伍。

  (三)抓高效模式开发,提升产业综合效益。重点突出种养加结合、生态循环,开发优质、绿色、高效的农产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对象开展重大技术示范推广,重点抓好工厂化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广,做好稻田综合种养、园地生态种养、种草养畜等高效种养模式推广。

  (四)抓资金筹措,增强产业发展保障。结合产业发展和各类经营主体的实际情况,争取利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农村人才培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扶持项目。还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引导和吸引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缓解主导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五)抓重点扶持,增强产业发展带动力。一方面,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强农惠农政策,让广大农户充分受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补贴性和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加强对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扶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新型主体在技术应用、模式开发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特别是落实在农业用水、用电、用地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作者:  编辑:何鹏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