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专家讲之五: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_荆楚网
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专家讲之五: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发布时间:2018-06-27 09:18:48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嘉宾

赵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教授

提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加强全方位就业服务。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指出

就业是经济社会的“晴雨表”和“定盘星”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要求“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加强全方位就业服务”,此前总书记多次谈到“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应如何理解就业在民生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赵曼: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和谐之基。没有稳定的就业,发展不可持续;没有高质量就业,百姓不会幸福。

对个人而言,人有恒业,方有恒心。首先,就业意味着一份稳定的收入,除了解决最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存问题之外,也使建立在收入基础上的其他消费,如旅游、保险、培训等成为可能;其次,个人通过就业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也就为个人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住房、子女教育等社会福利提供了载体;第三,就业是个人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是个人构建社会网络、增加社会资本的重要手段;最后,就业为个人实现自我、创造社会价值提供了平台。

对社会而言,就业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来看,社会动荡大多是从普遍性失业及大规模罢工开始的。这是因为失业使收入和福利水平大幅下降,从而激化各种潜在的社会矛盾。就业也有利于减轻社会的风险和负担。

对国家而言,就业保障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方面,劳动者通过就业把自己的劳动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即通过就业为社会生产的持续进行提供了最重要的劳动这一投入要素。另一方面,就业也使劳动者成为主要的消费群体。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被消费才能实现社会生产的循环,劳动者通过就业获得稳定收入,从而成为社会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因此,在生产、分配、交换到消费的循环中,就业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里有一个稳固的三角联动关系:经济(产业)决定就业,就业决定收入(工资、社保、福利)。上述三者,谁都不是“独行侠”。其中,就业一肩担两头,是经济社会的“晴雨表”与“定盘星”。

就业的水平与结构取决于经济尤其是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结构。无论是就业岗位的增加,还是就业质量的提升,离了经济与产业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经济繁荣、产业兴旺,带来就业岗位增加、薪酬水平提高;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多的中高端岗位。倘若企业破产倒闭,生产线拉闸,就会沿着产业链、资金链、合同链和就业链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由此来看,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从十八大开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由过去“增长优先”到“就业优先”的重大转变时期。“就业优先”是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第一位的战略。目前我国就业工作已有一套制度保障,我国积极的就业政策框架已基本形成。

我国劳动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是就业不充分和就业质量不高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相比就业的“更充分”问题,为什么更加强调就业的“高质量”问题?我们当前在就业质量上存在哪些问题?近些年,就业市场一直都存在“技工荒”等结构性矛盾,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待业者又找不到工作,对此应该怎么看?

赵曼: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业不充分和就业质量不高,是当前我国劳动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其中,就业质量不高是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提高就业质量,要求就业结构具有动态平衡性、就业岗位具有相对稳定性、享有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安全的劳动环境和职业成长等。

就业结构的合理性。直观地看,是“人找事”与“事找人”之间能否达到一种动态均衡和相互匹配。近些年来,结构性“缺工”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矛盾。“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且常态化。例如,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层次研发人员、高技能工人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不足,部分新成长劳动力的实践能力还难以跟上市场变化,大龄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题将持续存在。这种状况反过来拖累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结构性“缺工”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上的岗位需求和劳动者技能存在严重错位。求职者希望获得体面、轻松的高薪岗位,用人方更青睐具有一技之长、能够吃苦耐劳尤其是具有实战经验的研发人员、技术人员、生产骨干和市场营销人员。

解决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难点在于职业技能培训,而职业技能培训的难点在于如何做好培训工作。我国现有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着“质”“量”均偏低,以及“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重装备、轻技工”的“三重三轻”现象。目前,国家正在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群体等分别实施专项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等三大培训类型;强化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把创业培训与创新培训相结合;失业保险基金用于参加失业保险职工的技能提升培训等。

“全方位就业服务”要求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在视察湖北期间他又强调“加强全方位就业服务”。“全方位”有哪些更深层次的要求和指向?作为科教大省,我们该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

赵曼:“全方位就业服务”要求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目前,各级政府已在依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开展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援助、创业服务等“一站式”就业服务。然而,就业服务只有新起点,没有终点站。“全方位就业服务”要求整合各项业务,优化工作流程,提供贴近市场、适应多元的精准施策和精细服务。

一是在完善服务体系基础上,编制权责清单、业务流程图、办事指南并上传至指定网站,打造全域覆盖、开放、兼容、共享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如同一个立交桥将断头路连通,革除多厅跑路、多窗排队、重复提交的积弊,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马上就办、办就办好”落在实处。二是建立涵盖各个业务模块的质量标准体系,服务对象可在公共服务机构享有统一规范的就业创业服务。三是构建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的援助政策体系,以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家庭困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为重点服务对象,进行分类帮扶和跟踪服务。此外,还应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等做法,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培养造就新型技能型劳动大军。

武汉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定下“5年留住100万大学生”的目标。此举抓住了人力资本轮动的先机,搅动一池春水,一些城市纷纷跟进。对武汉来说,除了通过落户和八折买房等举措,为“引凤”而“筑巢”,更深远的考虑还是持续不断地为创新创业搭建平台,以更高就业质量留人。事实上,创新创业者既看重收入水平,也看重职业成长平台的大小、创新氛围“气场”的强弱和团队支持的配合度等。武汉致力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除一切人才发展的桎梏,打造良好的“双创”生态环境。这将有助于把引才方面的“人才斥场”变为“人才磁场”、把留才方面的“人才故园”变为“人才乐园”、把用才方面的“人才基地”变为“人才天地”。

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其解决之道,涉及到从政府到社会、再到个人的一系列发展命题,但关键还是要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从全局高度审视,没有一定增长不足以支撑就业,只有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才能把就业蛋糕做大。(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思辉)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全面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国勇敢迈向了世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旋涡,遇到过风浪,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这是正确的战略抉择。”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加速融合的时代,只有打开国门搞建设,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才能获得更多推动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人才乃至机遇,才能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新形势

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加速演变。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大潮,深入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但速度可能有所放缓、动力可能有所转换、规则可能有所改变。世界面临开放与保守、合作与封闭、变革与守旧的重要抉择。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下抓住机遇、化解挑战,是我国对外开放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从国内看,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8000美元,这是个发展关口。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任务更加紧迫。

从我国同世界关系上看,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大幅提高,同国际社会的联动互动空前紧密。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希望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承担更多责任。

三、全面开放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一重大工作部署,既包括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层次加深,也包括开放方式创新、布局优化、质量提升,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四、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纵观世界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4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面向未来,我们也必将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