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专家习之十四:筑牢新时代国家安全的堤坝_荆楚网
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专家习之十四:筑牢新时代国家安全的堤坝

发布时间:2018-07-18 07:37:16来源:湖北日报

提要

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国家安全工作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一手抓当前、一手谋长远,切实做好维护政治安全、健全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政策、强化国家安全能力建设、防控重大风险、加强法治保障、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等方面工作。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

嘉宾

祝捷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副主任

“总体”既是内容意义上的,也是思维意义上的

记者:2014年,在十八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并指出,“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有人认为,这“11种安全”就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总体”?这种认知全面准确吗?

祝捷: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时列举的11种安全,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基本样貌的具体描绘,也是对主要国家安全种类的高度概括。

这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视野内,对国家安全主要类别的示例性列举,不能机械地认为国家安全就只限于这11种安全。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和情势日趋复杂,我们对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总体国家安全观因而也是一个发展的理论。2015年7月1日颁布施行的《国家安全法》在“11种安全”的基础上,丰富了国家安全的类别。除“11种安全”外,还增加了粮食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公共安全、外层空间安全、国际海底区域和极地安全等。随着形势的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又发展出海外利益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和生物安全等新种类。

可以说,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内容在不断丰富。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总体国家安全观所包含的总体性思维。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总体”,既是内容意义上的,也是思维意义上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在观察、思考、分析国家安全问题时,要坚持总体性思维,突破国家安全是单一部门、单一领域、单一工作的桎梏,把国家安全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层面去看待和应对。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我们对于国家安全的性质、定位和表现形式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于国家安全认识的总体性、全局性、宏观性、广泛性有了极大提高,对于一些传统意义上不属于国家安全的事务,也能够自觉地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去思考和分析。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创新性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随着人民群众安全需求的日益增长,随着我国参与国际活动的进一步深化,随着科学技术活动的不断发展,国家安全的范围还会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扩展。

“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是动态变化的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新情况体现在哪些方面?距离十九大闭幕快一年了,有没有其他新情况出现?

祝捷:“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这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形势的高度概括。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际国内形势深刻调整、人民群众安全需求日益增长,国家安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网络已经不只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式,而且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信息公开、便民服务的重要载体,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存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相继投入使用,网络服务、移动支付、即时通信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常态,以网络为中心的个人信息安全、国家秘密安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空间主权安全等问题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趋势,网络安全治理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

中国企业和公民赴海外投资、旅游、考察的规模日益增长,中国企业和公民在海外遭遇的安全风险也越来越大,当地政治风险、社会风险、武装冲突风险、法律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等对于中国企业和公民的海外利益安全产生严重威胁,中国政府近年来连续开展大规模撤侨和海外救援活动已经充分说明了海外利益安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由于全球性恐怖主义问题加剧,中国作为身处反对恐怖主义前线的国家,也面临着压力和挑战,恐怖主义和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地方分离主义问题交织,对我国社会安全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都造成了巨大威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围绕科技、文明、伦理以及资源等方面的安全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比如科技创新中的伦理风险、生物技术的安全问题、新技术发展对于人类传统政治经济格局的冲击等,都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党的十九大闭幕将近一年,国家安全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势。我的理解,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为人重视,如何协调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关系,需要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和谐统一。二是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术亟待突破,需要发挥“两弹一星”精神,艰苦奋斗,久久为功,避免国家利益因核心技术问题受损,避免国家安全因核心技术问题受到威胁。三是国际社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自由贸易和多边合作体系遭遇空前挑战,我国经济安全、金融安全和海外利益安全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四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安全问题日渐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以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增强中国企业应对国际规则体系的能力,以知识产权保护向世界展现中国不断扩大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姿态。

尽管国家安全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就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维护人民群众身边的安全是内在要求

记者: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但对有的人来说,似乎觉得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离得较远,具体来讲,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普通人的关系是什么?

祝捷:人民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维护力量,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持续改善,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安全是前提。没有安全,谈不上高质量的物质文化生活,也谈不上美好生活。

国家安全并非抽象的概念、遥远的事情,也不只是少数人的职责,而是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国家安全法》第3条规定,“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这凸显了人民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目标定位和重要价值。与传统安全观主要注重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不同,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放在重要位置,这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人民性的直观体现。

除了传统安全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安定和谐有序的环境外,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海外利益安全、能源安全等都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维护这些领域的安全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个人信息泄露,就涉及到网络安全,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涉及到生态安全,我们的投资理财、个人储蓄等就涉及到经济安全、金融安全,而普通人的“一日三餐”,就涉及到食品安全,这些看似小事,但都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进而关乎社会稳定和政权安定,解决这些问题,维护人民群众身边的安全,因而也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在要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