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之十四:瞄准重点 推进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_荆楚网
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之十四:瞄准重点 推进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

发布时间:2018-08-13 10:52:04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提要

棚户区改造事关千千万万群众安居乐业。我们的城市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脏乱差的棚户区。目前全国棚户区改造任务还很艰巨。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我们就要努力去办,而且要千方百计办好。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北并作重要讲话时指出

嘉宾

冯桂林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

对准公共服务保障上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棚户区项目建设时曾指出,我们的城市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脏乱差的棚户区。做好民生工作,除了做大民生“蛋糕”,普遍提高民生福祉外,该如何从薄弱环节突破,从民生关切处发力,补齐短板,精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

冯桂林: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棚户区的改造,不仅把它看作是对社区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改造,而且看作事关千千万万群众安居乐业、事关提高民生福祉、事关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基本公共服务是为维持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作为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一方面要保障居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还要满足居民生活中基本尊严、基本能力和基本健康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逐渐丰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上还存在许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像棚户区改造、居民就业不充分、就业质量不够高等就是这样一些具体表现。

解决这些问题,要从根本入手,多措并举。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三最”标准。即是说哪里民生有需求、有反映、有问题,我们的工作着力点就要指向哪里、化解哪里。经济较发达、社会治理成效较显著区域,要防止沾沾自喜,故步自封,看不到问题找不到差距听不到呼声的自满情绪;发展欠发达地区,要防止问题多欠账多束手无策的畏难情绪;中间状态的要防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得过且过情绪。心中时刻要装着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按“三最”标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工作。二是要小中见大,主动作为。群众利益无小事,利益本质是民心。对此既不能主观臆断,也不可以偏概全;更不能充耳不闻,熟视无睹。要看到,漠视的是“小事”,丢失的是民心,危害的是执政之基。正因此,平时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民声,也要注重体察民意,还要设身处地为民众着想,急民众所急,积极主动履职尽责,在民生关切处发力。三是要量力而行,合理安排。既要反对浪费资金浪费资源办不好事的蛮干行为,也要反对一刀切、一锅煮,或操之过急,或难承其重的不当举措。该马上办又可以办的绝不拖延,该积极创造条件才能办好的要纳入日程加强协调,提倡凡是为民之事都要有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都要言而有信兑现承诺。

精准化、精细化体现鲜明的时代性要求

记者:改革越是往前走,落实的难度系数就越大。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些重大民生问题,不仅是民生之痛,更是发展之困。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全方位就业服务,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工作,加快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切实做好民生工作,如何体现民生保障的精准化、精细化方向?

冯桂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表明,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不仅在于一国的经济实力,而且在于其制度的设计、完善和运行是否科学合理,在于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是否及时、显著。正因此,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其基础性、广泛性、保障性、多元性等时代特征的形成,又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总是在发展中不断实现普及、完善和更替。其中民生需求的保障程度或实现的满意度,更是衡量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继而衡量社会制度优越与否的重要指标。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中,通常主要包括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健康、社会治理等内容。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甚至不同行业所具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的不平衡性,因此其问题的表现程度并不相同。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所强调的就业、帮扶救助、社保、社区治理四大领域,不仅是我省而且也是全国当前突出存在的重点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收入之源;帮扶救助是党的宗旨、国家性质所在;社保是民生依托,完善健全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的底线所在;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稳定从而确保民生幸福安康的根基。只有抓好了这几大领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才能体现出精准化、精细化发展的更高水平,也才能真正彰显新时代我国民生事业的发展优势和魅力。

强调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就必须在全省城乡、大专院校和职业院校、复转军人等领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并且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不断提升就业质量,以实现其有尊严的劳动和有体面的生活。强调棚户区改造,因为棚户区是城市社区的落后标志,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体现,它的改造是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承诺,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而且涉及到城区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强调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工作,需要针对不同困难群体、不同致贫原因制定脱贫计划,通过“零距离帮扶”“点对点衔接”“项目—市场联通”等手段,把民生保障落实到每一户困难家庭、每一位困难群众。这些扎实具体的解决过程,正是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的生动体现和发展方向。

提升务实精神 务求务实效果

记者: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我省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寻求突破?

冯桂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事业的发展有过多次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我国新时代民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重大意义和相关政策建构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领会,养成遵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自觉,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把提升新时期执政能力和水平与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积极性,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坚守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群众路线。

我们要注重总结探索,认真把握新时期民生事业建设的规律性。民生事业建设和其他建设一样,也有规律可循,也需要创新发展。新时期的民生事业发展不仅呼声强烈,而且头绪众多,解决过程不仅不容拖延、草率,而且需要做到精准、高效。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学习,注重创新,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央和省委精神,又符合当地实际,创新性推进民生工作的新路径。

我们要勇于实践,主动提升化解民生难题的务实精神。群众所需的每件小事的解决,几乎无一不是在与困难打交道过程中完成的。有没有勇于担当的精神,有没有拼搏奋斗的劲头是关键。我们必须摈弃以会议落实会议、大搞公文旅行和缩手缩脚、拈轻怕重的不良作风,必须纠正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言行不一的虚假行为。把有无务实精神和务实效果作为识别干部的试金石和分水岭,推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深入调查研究、熟悉社情民意基础上,立足当地实际,设计发展愿景,做到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保障可行,为切实做好民生工作厚植根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付勤 实习生 李沁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