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喜迎党代会 荆楚新跨越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实干兴湖北 辉煌这五年]保障群众“舌尖安全”服务国际航空大都市建设
发布时间:2017-06-15 10:02:40来源:湖北日报进入电子报

食品药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一直以来,鄂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立足国际航空大都市建设,主动作为、勇于担当、认真履职,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目前,全市食品药品形势持续稳中向好,连续16年没有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责任为先,高位推进,压实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一方面,落实“党政同责”。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食品药品安全党政同责意见”,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纳入全市“十三五”规划,并将食品药品安全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和日常督查范畴,强化了责任的落实。另一方面,强化“四有两责”。市、区、乡三级严格落实食品药品监管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的要求,接通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末梢神经”,初步建成了行政管理、监管执法、技术支撑和基层监管“四位一体”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

法治领航,通盘谋划,完善综合治理体系。充分发挥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统筹协调的职能,大力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一是积极开展综合监管。根据各职能部门的不能职能,对农产品、水产品、药品、粮食等进行全程监管;对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管理;对景区、饭店、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进行规范和指导。二是大力推进专项整治。开展了农村食品安全“清源”、“净流”、“扫雷”、“利剑”、禁限用农药专项整治、兽用抗菌药专项整治、农资打假等30余个专项整治行动,形成了纵向顺畅、横向协调、权责明确、高效有序的“一盘棋”格局。三是建立健全联合办案机制。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搭建了食品药品安全行刑衔接和交流协作工作平台,进一步健全了联合办案、信息共享、案情通报等合作机制。

创新加力,拓宽思路,提升安全保障能力。食品药品行业点多、面广、链条长,单靠部门监管,不能有效保障安全,必须坚持科学监管、创新监管,群策群力探索创新。一是完善基层监督网络。推进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深化农村、社区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实行监管人员、协管员、信息员联防联查制度,有效化解食品药品安全隐患。二是有效运用“互联网+”。依托“智慧鄂州”建设,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动态监管和溯源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实现科学监管、效能监管。三是健全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信用等级评定,“一户一档”建立生产经营者电子化信用档案, 严格落实信用承诺制度、警示约谈制度、“红黑榜”制度,积极推进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同时,大力培育行业示范单位和依法诚信经营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增强食品行业守法自觉性。

宣传助跑,凝聚力量,营造社会共治氛围。食品药品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积聚各方力量,形成社会共治合力。一是扩展宣传广度深度。通过“电视有影像、广播有声音、报刊有专栏、网络有信息”的立体宣传格局,增强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二是发动社会群体力量,积极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三是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12331”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专线24小时值守制度,开通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投诉通道,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积极性。通过各方良性互动,努力构建全社会共管共治的大格局,让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无处遁形,为鄂州市国际航空大都市建设营造安全的饮食环境。

图为巧借“创卫”之力 压实食品安全责任

图为鄂州市食品“三小”行业全面提档升级

图为“垃圾街”变成了示范美食街、“小作坊”变成了“放心店”……2016年以来,鄂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照国家卫生城市考核验收标准,对全市“三小”行业进行全面整治。经过一番治理,鄂州市一家家华丽转身的小餐饮、小熟食、小食品加工小作坊,获得了群众的一致点赞。

严格行业标准 分类进行改造

图为“三小”行业是群众消费的热点,但大多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多。加上其面广量大,流动性和随意性较强,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责任主体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更是难点。

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该局专题研究整改举措,精心制作改造方案,统一小餐饮、小熟食和小食品加工的行业标准。

一方面,高标准规范小熟食经营环境。除要求42个农贸市场(其中主城区20个)中的小熟食经营户全部亮证经营外,对卤制品、豆制品经营点根据经营场所实行全封闭或定制“三防”罩,对酱腌菜经营户配发带盖鼓形玻璃缸。另一方面,以奖代补促改造达标。以小餐饮、小食品生产加工比较集中的区域为重点,在督促亮证经营的同时,督促经营户加装“三防”设施。对改造达标者,按改造工程款的50%进行奖励,对未达标者责令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的经营单位予以关停。在白天拉网式巡查的基础上,结合小餐饮经营特点,建立早、晚勤工作制度,共督促完成小餐饮硬件改造1338家、小食品加工140家,查封严重不符合食品安全条件的小餐饮107家。

加强部门联动 推动提档升级

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部分从业人员拒不配合整改等问题进一步凸现,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为此,该局联合其他相关部门,通过两手抓,推进整治工作的顺利展开。

一方面,借部门联创之力,联合街办、城管等部门,强制拆除拒不整改的食品经营店92家,取缔35家;联合卫生部门开通健康体检绿色通道,督促从业人员集中时间开展健康体检1.8万余人次;联合公安部门依法处理拒不整改、暴力抗法的经营者4名,彻底打消了“三小”经营户的观望情绪。另一方面,借示范创建之力,联合商务、教育等部门和行业协会创建“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1条、“省级示范农贸市场”2个、省级放心食堂2家、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单位4家,市级“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142个,建成“透明厨房”200余家,充分发挥以点带面、以示范促规范的引领作用。通过严厉整治与示范引领的结合,“三小”行业持证率和卫生状况及管理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改变,食品行业经营面貌明显改观。

建立长效机制 有效巩固成果

为将“三小”行业整治的成功经验向整个食品行业延伸,该局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并严格执行,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向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转变。

一是形成常态化宣传机制。在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站以及微博、微信中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监管动态900余次;发放《湖北省食品安全条例》单行本5000余册、各类宣传资料1.5万余份;督促安装有LED显示屏的超市、集贸市场、餐饮服务单位宣传食品安全法律和食品行业标准,在行业内营造了浓厚的守法经营氛围。

二是形成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对经营条件不达标的经营单位,一律关停整改,对无法整改达到行业标准的坚决予以取缔,对无证经营的依法进行处罚。将“三小”行业治理成效向小食品摊贩等领域延伸,对饮食摊贩实行登记备案制。联合街办、城管、公安等部门集中清理流动摊贩,对存在过激行为的经营者依法处理,达到处理一个、教育一片的整治效果。

三是形成分级督查机制。建立市局、区局、基层所三级督查机制,不定期现场督导,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每月进行一次点名道姓的通报,直指不落实的人和事;年底将监管任务完成情况与实绩考核挂钩,作为单位评先、个人评优的重要依据,形成推动工作的倒逼机制。

历经艰苦努力,全市“三小”行业全面提档升级。如今,一家家干净卫生的餐饮店,一户户整齐划一的食品经营店,不仅满足了鄂州人“舌尖上的安全”,更成为了鄂州展现自身饮食文化的一张张“名片”。

图为监管与服务并重安全与发展同行

图为鄂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力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鄂州市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一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健康产业”、“朝阳产业”。随着“十三五”进程的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导向“红利”倍增,对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质量品牌、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的支持力度也在持续加大。

倾力支持,增强政策引导力。作为行业主管部门,鄂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积极创新服务举措,将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心,全力助推该市生物医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先后出台了《促进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十二条具体措施》等文件,成立了“一把手”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引导和全程帮扶。全市现有药品、医疗器械、药包材和药用辅料生产企业30家,经营企业361家,各类医疗机构459家,共取得药品、医疗器械、药包材、药用辅料的注册文号和注册批文478个。2016年,全市生物医药工业累计完成产值110亿元以上,医药商业完成销售收入5.5余亿元,吸纳就业人员近万人。

狠抓监管,严把产品质量生命线。坚持把全面提升安全保障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将其列为“强基固本工程”,通过抓细网格化监、抓深精细化监管、抓严标准化监管、抓准信息化管理、抓实公开化监管等措施,全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规范全部提前通过国家总局和省局现场认证,产品安全监管落到实处,产品质量得到有效管控,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目前,该市已连续16年无重大药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严格的监管促进了全市生物医药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

优化环境,当好产业发展服务员。近年来,该局积极谋思路,采取几项硬措施,全力营造良好政务环境。一是实行“零收费”。自2012年以来,对市级行政审批项目一律不收费,对企业的送检项目,不仅开辟“绿色通道”优先检验,而且从2015年开始,实行“送检全免费”政策,共为企业减免收费近百万元。二是强化“代理”服务。对于生产企业大量需要到上级业务部门办理的审批事项,积极做好对上的沟通协调,并落实专人陪同企业办理,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做好全程服务。三是积极为本土企业搭建产品购销链。积极协调该市几家药包材厂生产的产品在本市药品生产企业使用,药品批发企业购销的产品,直接从几家药品生产企业购进,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约了运输成本,大大盘活了本土企业的市场活力。

精准牵线,当好企业技术创新搭台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人才和技术优势。该局结合企业的不同发展特点,制定“菜单式”帮扶措施。对内,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利用各类药学技术交流会、药学人才交流圈,寻找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近年来,该市医药企业与武大、华科大、中国药科大等高校,建立了长期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企业引进了高端技术人才130余人。对外,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仅2016年,就为企业跟踪办理出口欧盟原料药、出口蛋白酮化制剂事项54项。目前,鄂州市远大、浩信、人福、中友等企业先后通过了欧盟、美国、韩国、印度等国认证,企业年创汇达4500余万美元,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力明显增强。

图为鄂州市规范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

图为切实保障群众“菜篮子”安全

农贸市场是群众日常消费的重要采购场所,与群众的健康饮食休戚相关。在国家卫生城创建进程中,鄂州市积极采取措施,全面加强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监管,力促食品安全。

该市致力于督促全市42个农贸市场开办方落实主体责任,履行第一责任人的法定职责,把好准入关,禁止无有效证件、假冒伪劣产品、过期食品、“三无”食品、无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的畜禽及其产品进场销售。同时全面推行亮证经营,督促农贸市场内食品经营户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悬挂合法有效的《食品经营许可证》,保持经营场所整洁卫生。

为保证食品源头安全,该市有效实行溯源管理。2014年11月开始,在全市49家蔬菜批发户实行了食用农产品“一票通”制度,要求批发市场经营者在销售食用农产品时,必须向客户开具“一票通”,“一票通”上事先印制销售者的名称、地址、证照号码、联系电话等信息,可有效追溯食用农产品的来源。

该市每日开展农残快检。为每家农贸市场配发农残快检速测仪、速测卡、试剂和快检结果公示牌,开展快检培训2次,督促市场开办方健全完善蔬菜农残检测制度,每天对自产自销的蔬菜及不能提供“一票通”的蔬菜进行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每次抽检10个批次,每日检测每日公示,同时,做好记录备查。

该市还对市场内的重点食品开展专项整治。先后开展了活禽、豆制品、散装油、早餐米面粉整治,从2016年3月20日起,在主城区农贸市场关闭了活禽交易,禁止活禽现场屠宰销售,统一经营“白条禽”产品,严控家禽疾病传染,并禁止了无正规来源的豆制品、米面粉和“三无”散装食用油进场销售,切实保障了群众的“菜篮子”安全。

图为图/文:孙麟 徐美生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