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为魂,“将军县”续写新时代传奇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红安县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14万英雄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宝贵生命,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韩先楚、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位共和国高级将领,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新时代的红安儿女,如何传承红色基因,续写老区高质量发展新传奇?11月21日,红安县委书记刘堂军做客湖北日报5G演播室,畅谈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产业兴县和全面融入大武汉的新举措、新路径。[详情]
精彩观点:
一座丰碑,一种精神,一部传奇 刘堂军

一座丰碑,一种精神,一部传奇

说起红安厚重的红色历史,在红安工作10多年的刘堂军用“一座丰碑、一种精神、一部传奇”进行了概括。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整个湖北只有7名党员,其中红安就有3位。1927年11月13日,在红安打响黄麻起义第一枪,建立鄂豫皖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黄安县农民政府,创立鄂豫皖第一支革命军队——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红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一要三不要”( 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一图两不图” (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铸就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

“在今年党代会上,我们提出要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安精神,永远保持‘红安红’的价值追求,打造革命老区精神高地。”刘堂军说。

他表示,围绕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红安将着力做好保护修缮、传承教育、产业发展三篇文章。

红安共有革命遗址遗迹224处,是全省乃至全国红色资源最富集、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红安专门成立湖北红安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以争创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抓手,实施革命文物抢救性征集、抢救性维修、等级提升等“五大工程”,实现了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看护全覆盖。

今年1月至10月,全县接待红色旅游游客800余万人次,红色旅游收入达30亿元以上。红色旅游产业成为全县支柱性产业。

 
精彩观点:
从‘救命苕’到‘致富苕’ 刘堂军

从‘救命苕’到‘致富苕’

刘堂军说,红安苕的种植史也见证了红安县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发展史。

在粮食紧缺的旧社会,“红苕”作为重要粮食作物,养活一代又一代红安人,成为老百姓眼中的“救命苕”。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红安苕”一度成为红军战士的“主粮”,曾留下红苕地里埋银元的动人故事。

2009年,“红安苕”成功申报为全国第一个甘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1年获评湖北十大地理标志金奖。

刘堂军介绍,为推动红安苕产业的发展,红安设立2000万元红苕产业发展基金,并与科研院所合作,筹建湖北省第一所薯芋类大健康产品产业技术研究院,广泛开展红苕脱毒育苗,紫檀红、龙薯9号、商薯19等良种苗及脱毒种苗实现全覆盖。今年全县优质红苕种植面积达15万亩,总产量37万吨,位居全省第2位。

目前,全县红苕加工平台达36家,开发红苕系列产品100多种,加工转化能力达20万吨。该县还引进北京鼎萨公司,投资5亿元筹建红苕产品研发、网络销售、商超营销三大中心。

“我们还将建设一批红安苕‘一村一品’专业村,培育一批产值过亿元的红安苕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红安苕知名品牌,建设一批红安苕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刘堂军表示,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红安苕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60亿元,带动10万户以上农户增收致富,让“救命苕”“英雄苕”成为名副其实的“发展苕”“致富苕”。

精彩观点:
锚定大别山红色中心城市目标 刘堂军

锚定大别山红色中心城市目标

刘堂军说,红安要发展,重点要破“路径依赖”之冰,突“产业体系不优”之围;破“固步自封”之冰,突“县域经济不强”之围。

红安有一半乡镇与武汉接壤,具有全面融入大武汉同城化发展的先天区位优势。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红安将全方位对接武汉高铁、高速、轻轨、港口、机场、干线公路等,打造武汉“半小时通勤圈”。

“11年前,我们在县城南部、武汉长江新城周边的觅儿寺镇新建了经济开发区。如今,经济开发区从一片荒野起步,已经成长为建成区达40平方公里、落户企业近600家的湖北红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刘堂军说。

下一步,红安将主动融入东湖高新区,努力把红安高新区打造成为武汉都市圈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融入大武汉的先行区和武汉同城化发展的“桥头堡”。

辉煌的革命历史、厚重的红色文化、难得的发展机遇,为红安建设大别山红色中心城市奠定良好基础。“我们将锚定这一目标定位,努力把红安建成红色精神的中心之地、美好生活的幸福之地、撤县设市的品质之地、续写传奇的奋斗之地。”刘堂军说,“赓续红色血脉,我们一直在努力奔跑,续写新时代的红安传奇。”

倡议红安干部带头说普通话
作为红安人,近来回家乡,发现干部都改说普通话了。这一变化,听说跟您有关?
这个主要还是红安适应时代发展、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今年的一次县委常委会会议上,我倡议所有干部在正式场合要带头讲普通话。因为这一届新领导班子有不少外地干部,统一使用普通话便于沟通交流。再加上我们致力于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和撤县设市工作,希望通过广大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来推动普通话普及工作,展现城市文明新形象。讲好普通话,也有利于开展更广泛的交流合作。
搬迁“吊脚楼” 建生态住宅区
引人关注的华家河镇“吊脚楼”避险搬迁工程推进情况如何?
华家河镇镇区位于红安县西北部山地峡谷带,滠水河沿镇区穿镇而过。早年有不少居民占据一侧河道建房,形成“吊脚楼”。每逢汛期,河水暴涨,对河道行洪和居民房屋带来巨大安全威胁。
县委、县政府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为”,实施“吊脚楼”避险搬迁工程。我们制订最惠民避险搬迁方案,仅用4天时间就顺利完成183户864名居民的搬迁拆除工作。选择最好的地段,打造高质量的“绿色环保生态住宅区”,供搬迁群众选购居住。整合发改、环保、水利等项目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投资2080万元,实施滠水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建设滠水河“一河两岸”休闲带,将滠水河打造成景观河、生态河、休闲河。

Copyright @ 2001-2021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刘堂军
刘堂军
红安县委书记
以“红”为魂,“将军县”续写新时代传奇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红安县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14万英雄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宝贵生命,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韩先楚、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位共和国高级将领,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新时代的红安儿女,如何传承红色基因,续写老区高质量发展新传奇?11月21日,红安县委书记刘堂军做客湖北日报5G演播室,畅谈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产业兴县和全面融入大武汉的新举措、新路径。[详细]
精彩观点:
一座丰碑,一种精神,一部传奇 刘堂军

一座丰碑,一种精神,一部传奇

说起红安厚重的红色历史,在红安工作10多年的刘堂军用“一座丰碑、一种精神、一部传奇”进行了概括。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整个湖北只有7名党员,其中红安就有3位。1927年11月13日,在红安打响黄麻起义第一枪,建立鄂豫皖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黄安县农民政府,创立鄂豫皖第一支革命军队——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红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一要三不要”( 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一图两不图” (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铸就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

“在今年党代会上,我们提出要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安精神,永远保持‘红安红’的价值追求,打造革命老区精神高地。”刘堂军说。

他表示,围绕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红安将着力做好保护修缮、传承教育、产业发展三篇文章。

红安共有革命遗址遗迹224处,是全省乃至全国红色资源最富集、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红安专门成立湖北红安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以争创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抓手,实施革命文物抢救性征集、抢救性维修、等级提升等“五大工程”,实现了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看护全覆盖。

今年1月至10月,全县接待红色旅游游客800余万人次,红色旅游收入达30亿元以上。红色旅游产业成为全县支柱性产业。

 
精彩观点:
从‘救命苕’到‘致富苕’ 刘堂军

从‘救命苕’到‘致富苕’

刘堂军说,红安苕的种植史也见证了红安县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发展史。

在粮食紧缺的旧社会,“红苕”作为重要粮食作物,养活一代又一代红安人,成为老百姓眼中的“救命苕”。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红安苕”一度成为红军战士的“主粮”,曾留下红苕地里埋银元的动人故事。

2009年,“红安苕”成功申报为全国第一个甘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1年获评湖北十大地理标志金奖。

刘堂军介绍,为推动红安苕产业的发展,红安设立2000万元红苕产业发展基金,并与科研院所合作,筹建湖北省第一所薯芋类大健康产品产业技术研究院,广泛开展红苕脱毒育苗,紫檀红、龙薯9号、商薯19等良种苗及脱毒种苗实现全覆盖。今年全县优质红苕种植面积达15万亩,总产量37万吨,位居全省第2位。

目前,全县红苕加工平台达36家,开发红苕系列产品100多种,加工转化能力达20万吨。该县还引进北京鼎萨公司,投资5亿元筹建红苕产品研发、网络销售、商超营销三大中心。

“我们还将建设一批红安苕‘一村一品’专业村,培育一批产值过亿元的红安苕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红安苕知名品牌,建设一批红安苕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刘堂军表示,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红安苕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60亿元,带动10万户以上农户增收致富,让“救命苕”“英雄苕”成为名副其实的“发展苕”“致富苕”。

精彩观点:
锚定大别山红色中心城市目标 刘堂军

锚定大别山红色中心城市目标

刘堂军说,红安要发展,重点要破“路径依赖”之冰,突“产业体系不优”之围;破“固步自封”之冰,突“县域经济不强”之围。

红安有一半乡镇与武汉接壤,具有全面融入大武汉同城化发展的先天区位优势。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红安将全方位对接武汉高铁、高速、轻轨、港口、机场、干线公路等,打造武汉“半小时通勤圈”。

“11年前,我们在县城南部、武汉长江新城周边的觅儿寺镇新建了经济开发区。如今,经济开发区从一片荒野起步,已经成长为建成区达40平方公里、落户企业近600家的湖北红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刘堂军说。

下一步,红安将主动融入东湖高新区,努力把红安高新区打造成为武汉都市圈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融入大武汉的先行区和武汉同城化发展的“桥头堡”。

辉煌的革命历史、厚重的红色文化、难得的发展机遇,为红安建设大别山红色中心城市奠定良好基础。“我们将锚定这一目标定位,努力把红安建成红色精神的中心之地、美好生活的幸福之地、撤县设市的品质之地、续写传奇的奋斗之地。”刘堂军说,“赓续红色血脉,我们一直在努力奔跑,续写新时代的红安传奇。”

倡议红安干部带头说普通话
作为红安人,近来回家乡,发现干部都改说普通话了。这一变化,听说跟您有关?
这个主要还是红安适应时代发展、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今年的一次县委常委会会议上,我倡议所有干部在正式场合要带头讲普通话。因为这一届新领导班子有不少外地干部,统一使用普通话便于沟通交流。再加上我们致力于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和撤县设市工作,希望通过广大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来推动普通话普及工作,展现城市文明新形象。讲好普通话,也有利于开展更广泛的交流合作。
搬迁“吊脚楼” 建生态住宅区
引人关注的华家河镇“吊脚楼”避险搬迁工程推进情况如何?
华家河镇镇区位于红安县西北部山地峡谷带,滠水河沿镇区穿镇而过。早年有不少居民占据一侧河道建房,形成“吊脚楼”。每逢汛期,河水暴涨,对河道行洪和居民房屋带来巨大安全威胁。
县委、县政府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为”,实施“吊脚楼”避险搬迁工程。我们制订最惠民避险搬迁方案,仅用4天时间就顺利完成183户864名居民的搬迁拆除工作。选择最好的地段,打造高质量的“绿色环保生态住宅区”,供搬迁群众选购居住。整合发改、环保、水利等项目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投资2080万元,实施滠水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建设滠水河“一河两岸”休闲带,将滠水河打造成景观河、生态河、休闲河。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