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融入‘大武汉都市圈’
团风与武汉新洲区仅一桥之隔,距阳逻港只有20分钟车程。因此,该县提出“武汉东·新团风”的口号。何永红介绍,近年来,团风抢抓机遇、挖掘潜力,在交通和产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交通方面,该县已与新洲区协商推进2.5公里的举水河特大桥建设前期工作,启动G347国道团风段改建工程。武汉新港江北铁路项目年底也可完工。
产业方面,全县累计吸引武汉及周边地区转移企业185家,促成了华立染织有限公司与武汉裕大华纺织服装集团合资联营, 成立全省首家染整智能化工厂。
“我们还要做好科技同创,深入开展县校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科技带动能力。”何永红表示,下一步该县将依托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努力打造团风功能区;生产绿色、生态、优质农产品,抓好供应同享,当好武汉都市圈的“菜篮子”和“米袋子”;在文旅同兴方面,加快团风伟鹏文旅康养生态城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吸引武汉人“游团风”“住团风”,加速融入“大武汉都市圈”和“1+8城市圈”,打造武汉同城化发展“桥头堡”。
推动‘港、产、园、城’深度融合
团风的罗霍洲港区是黄冈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汉新港首批启动22个作业区之一,港口长年可停靠5000吨级船舶,适宜万吨级船队编队作业。
“我们要把公铁水联运的区位优势发挥出来,把团风港打造成为承接周边大中城市货运及产业转移的综合性大港、辐射长江中游和大别山腹地的重要枢纽港。”何永红介绍,该县编制了临港经济发展规划蓝图,完成9.9平方公里的产业布局,完善港区集疏运通道设施,启动港区综合物流园一期项目建设。港区一期码头2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已建成投用,截至11月底,货物总吞吐量达276万吨。
围绕港区水运、铁路优势发展“五材”贸易,第一是发展钢材,一到两年突破100万吨;第二是木材,打造长江中游木材集散地;发展铝材,铝材在建筑行业的分量越来越重,团风要提前谋划;适当发展石材,从港口运输高端石材进行深加工,团风有港口资源、有纵深,能够承担石材储运、加工;发展PC板材 ,依托大别山砂石资源进行就地加工。
他介绍,下一步,将做好扩区调规工作,加快建设,加强协作。规划48.01平方公里的临港经济区,启动21.52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与上下游港错位协同发展。优先推进罗霍洲岸线和码头二期建设,尽快启动实施江北高速公路、武汉新港江北铁路复线及团风过江通道项目建设,推动建设多式联运综合物流中心。落实“市级战略、市县共建、区县一体”推进机制,推动团风港区与黄州一类水运口岸深度合作,建设联检中心,推动“港、产、园、城”深度融合。
谋求建筑业转型升级
团风建筑产业独树一帜。小小团风,汇集了200多家建筑建材企业,总产值稳居全省县(市、区)第二、黄冈市首位,获评“中国建筑之乡”。作为从团风成长起来的山河建设集团,连续5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
但在绿色、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团风建筑业如何应对挑战?
访谈中,何永红拿出两张卡片,一张是宏豪诚锦的装配式建筑房屋图,一张是辉创重工的装配式桥梁图。
“答案就在这里面,这两种就是典型的装配式建筑,节能环保、质量可靠、安全系数高。”何永红介绍,装配式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大量采用预制件,就像“搭积木”一样,不仅外形非常简洁精美,施工周期也较传统建筑缩短一半。
近年来,该县引进一批装配式建筑建材企业,补齐相关技术、配套部件等短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被评为省级“绿色装配式建筑示范县”,团风经济开发区被住建部认定为“全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何永红介绍,下一步,团风将大力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的提档升级,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扩大市场需求,完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条,发展配套绿色建材,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壮大。
我始终坚信,破解发展难题,还是要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团风建县时间短,经济基础薄弱,2016年刚到团风工作时,城区建设欠账很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集中采取EPC模式,引进优质企业参与建设,在当时黄冈来说,算是最早一批。在投融资方面,团风县小,财政困难,但我们累计筹措资金20多亿元,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项目、项目变效益,有力推动了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我们按照“一站受理、多元化解”的思路,整合人力财力物力,新建了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让群众反映诉求“只跑一地、只进一门”,矛盾化解“令出一门、政出一家”,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有效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我们主动向省里申请医共体改革试点,把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进行系统谋划。医疗改革是核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成立了县总医院,将4个县级院区、13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整合,带动220个村卫生室成为一个整体。在医保方面,实行“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分配模式,基金结余部分可用于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倒逼医院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为“以健康为中心”。我们为全县31.8万余常住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组建了64个家庭医生团队,上门为群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减少了群众医疗负担,避免了医保基金浪费。在医药方面,我们实行总医院药品耗材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目录、统一监管,有效保障供应和质量安全,降低医药成本。
加速融入‘大武汉都市圈’
团风与武汉新洲区仅一桥之隔,距阳逻港只有20分钟车程。因此,该县提出“武汉东·新团风”的口号。何永红介绍,近年来,团风抢抓机遇、挖掘潜力,在交通和产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交通方面,该县已与新洲区协商推进2.5公里的举水河特大桥建设前期工作,启动G347国道团风段改建工程。武汉新港江北铁路项目年底也可完工。
产业方面,全县累计吸引武汉及周边地区转移企业185家,促成了华立染织有限公司与武汉裕大华纺织服装集团合资联营, 成立全省首家染整智能化工厂。
“我们还要做好科技同创,深入开展县校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科技带动能力。”何永红表示,下一步该县将依托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努力打造团风功能区;生产绿色、生态、优质农产品,抓好供应同享,当好武汉都市圈的“菜篮子”和“米袋子”;在文旅同兴方面,加快团风伟鹏文旅康养生态城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吸引武汉人“游团风”“住团风”,加速融入“大武汉都市圈”和“1+8城市圈”,打造武汉同城化发展“桥头堡”。
推动‘港、产、园、城’深度融合
团风的罗霍洲港区是黄冈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汉新港首批启动22个作业区之一,港口长年可停靠5000吨级船舶,适宜万吨级船队编队作业。
“我们要把公铁水联运的区位优势发挥出来,把团风港打造成为承接周边大中城市货运及产业转移的综合性大港、辐射长江中游和大别山腹地的重要枢纽港。”何永红介绍,该县编制了临港经济发展规划蓝图,完成9.9平方公里的产业布局,完善港区集疏运通道设施,启动港区综合物流园一期项目建设。港区一期码头2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已建成投用,截至11月底,货物总吞吐量达276万吨。
围绕港区水运、铁路优势发展“五材”贸易,第一是发展钢材,一到两年突破100万吨;第二是木材,打造长江中游木材集散地;发展铝材,铝材在建筑行业的分量越来越重,团风要提前谋划;适当发展石材,从港口运输高端石材进行深加工,团风有港口资源、有纵深,能够承担石材储运、加工;发展PC板材 ,依托大别山砂石资源进行就地加工。
他介绍,下一步,将做好扩区调规工作,加快建设,加强协作。规划48.01平方公里的临港经济区,启动21.52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与上下游港错位协同发展。优先推进罗霍洲岸线和码头二期建设,尽快启动实施江北高速公路、武汉新港江北铁路复线及团风过江通道项目建设,推动建设多式联运综合物流中心。落实“市级战略、市县共建、区县一体”推进机制,推动团风港区与黄州一类水运口岸深度合作,建设联检中心,推动“港、产、园、城”深度融合。
谋求建筑业转型升级
团风建筑产业独树一帜。小小团风,汇集了200多家建筑建材企业,总产值稳居全省县(市、区)第二、黄冈市首位,获评“中国建筑之乡”。作为从团风成长起来的山河建设集团,连续5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
但在绿色、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团风建筑业如何应对挑战?
访谈中,何永红拿出两张卡片,一张是宏豪诚锦的装配式建筑房屋图,一张是辉创重工的装配式桥梁图。
“答案就在这里面,这两种就是典型的装配式建筑,节能环保、质量可靠、安全系数高。”何永红介绍,装配式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大量采用预制件,就像“搭积木”一样,不仅外形非常简洁精美,施工周期也较传统建筑缩短一半。
近年来,该县引进一批装配式建筑建材企业,补齐相关技术、配套部件等短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被评为省级“绿色装配式建筑示范县”,团风经济开发区被住建部认定为“全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何永红介绍,下一步,团风将大力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的提档升级,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扩大市场需求,完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条,发展配套绿色建材,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壮大。
我始终坚信,破解发展难题,还是要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团风建县时间短,经济基础薄弱,2016年刚到团风工作时,城区建设欠账很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集中采取EPC模式,引进优质企业参与建设,在当时黄冈来说,算是最早一批。在投融资方面,团风县小,财政困难,但我们累计筹措资金20多亿元,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项目、项目变效益,有力推动了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我们按照“一站受理、多元化解”的思路,整合人力财力物力,新建了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让群众反映诉求“只跑一地、只进一门”,矛盾化解“令出一门、政出一家”,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有效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我们主动向省里申请医共体改革试点,把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进行系统谋划。医疗改革是核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成立了县总医院,将4个县级院区、13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整合,带动220个村卫生室成为一个整体。在医保方面,实行“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分配模式,基金结余部分可用于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倒逼医院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为“以健康为中心”。我们为全县31.8万余常住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组建了64个家庭医生团队,上门为群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减少了群众医疗负担,避免了医保基金浪费。在医药方面,我们实行总医院药品耗材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目录、统一监管,有效保障供应和质量安全,降低医药成本。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