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对金融危机 ======
欧盟委员会通过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的“蓝图”
新华网布鲁塞尔11月28日电(记者张正富)欧盟委员会28日通过了旨在建立一个“深入、真正”的经济与货币联盟“蓝图”,列出了欧盟近期与中长期在加强预算、财政等领域的一体化方面需要采取的措施和实现目标。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深入、真正的经济与货币联盟,以克服正在打击欧洲经济以及民众生活水平的信心危机。”
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称,“在一个深入、真正的经济与货币联盟中,所有欧盟成员国的主要经济与财政政策都必须得到欧洲层面上更加深入的协调、批准和监督”。声明说,“蓝图”包含短期、中期和长期以及必须逐步实施的措施,其中一部分措施可以依据现有欧盟法规实施,而其他部门则需要修改欧盟相关条约。
该“蓝图”要求,在未来6到18个月,欧盟各国应优先执行已经或将要达成一致的治理方面的改革,各国还必须为今年年底之前建立欧洲银行业单一监管机制而努力,这是建立欧洲银行业联盟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蓝图”将18个月以后的5年内设定为中期。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进一步加强预算和经济政策的“集体行动”,包括税收与就业政策,这将与加强欧盟层面的财政能力相配套。欧元区层面应当具备专门的财力,为重债国的结构性改革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 欧洲已度过债务危机最艰难的时刻?
欧盟会议:危机治标难治本
“财政悬崖”逼近美国
新华网华盛顿11月29日电(记者樊宇 蒋旭峰)距离年底“财政悬崖”仅剩短短几周,距离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国会领导人的上次会晤也已十天有余。本周,结束休假的国会议员重返国会山,白宫也展开了一连串宣传活动,华盛顿各种讨论声此起彼伏,但两党谈判却进展缓慢。
感恩节假期刚一结束,美国白宫立即开始了密集造势活动。白宫26日发布报告对“财政悬崖”的潜在威胁再次预警,称如果国会不能阻止“财政悬崖”出现,美国中产阶级明年将因税收上升而减少消费近2000亿美元,将导致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下降1.4个百分点。 美国赤字 世界难题
通过量化宽松为赤字融资,是缓和财政悬崖危险的必然之举。奥巴马上台4年,财政赤字年年破万亿,美国国债已超过6万亿美元。2011年8月美国丧失3A信用后,其国债反而成为全球稀缺资源,比黄金还要安全和昂贵!
“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产生于美国的财政悬崖,经过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转换,很快变成全球经济体系动荡的漩涡。热钱汹涌、投机冲击、汇率动荡、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输入性通胀压力日益严重,受害者则主要是新兴市场国家。第一轮量化宽松期间,即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36%,粮食价格上涨20%,油价上涨高达59%;第二轮量化宽松期间,即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10%,粮食价格上涨15%,油价上涨超过30%。
入不敷出,赤字高企,债台高筑,是美、欧、日、英等国家或地区共患之顽症,恰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不仅威胁世界经济稳定,也拖累全球经济复苏。 日本政经困局继续发酵
日本第三季度GDP按季萎缩1%,按年大跌3.5%;日本经济早就积重难返,最近在中国消费者的抵制下,更是急转直下。
日本五大电子巨头索尼、日立、东芝、夏普和日本电气,当年如日中天,如今却让人唏嘘:过去5年股价跌幅惊人,夏普更是濒临破产。韩国的三星市值居然超过这5家日本公司总和。索尼随身听和电视曾经攻城略地,而现在的股票价格只有10美元左右。2000年3月时,索尼的市值曾经高达1250亿美元,但现在为100亿美元左右。 日本面临“财政悬崖”
日本酝酿激进宽松政策
亚太风云:合作充满机遇
尽管存在种种不确定因素和摩擦火种,亚太地区今年在经贸一体化进程方面提速显著。
在欧洲债务危机、美国财政悬崖、世界经济减速的多重阴影下,亚洲继续发挥着全球经济火车头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秋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12年和2013年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增长率分别为6.7%和7.2%,是同期全球经济增长率的两倍。
东亚一体化和自贸区建设进程取得重要突破。11月18日,东盟十国领导人宣布把2015年年底设定为建立东盟共同体的最后期限。11月20日,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正式启动。同日,东盟十国与中日韩及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领导人宣布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旨在达成一个全面、高质量、互惠的区域自贸协定。
3D打印汽车Urbee采用汽油和电力混合发动机,是世界上最环保的汽车之一。(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第三次工业革命”孕育新变数 ======
“第三次工业革命”呼之欲出
对于中国人来说,第三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的概念并不新鲜,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就已经由西方提出。但是,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再次成了一个热词。这一波“热浪”始于5月底上海几张大报集中编译报道了今年4月21日世界著名的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封面专题系列文章。6月初,中信出版社引进翻译出版的杰里米·里夫金专著《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文版上市,又为这把“火”添柴加油。
《经济学人》指出,3D打印技术将使工厂彻底告别车床、钻头、冲压机、制模机等传统工具,这种更加灵活、所需要投入更少的生产方式,便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的标志,传统的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数字化、人工智能化制造与新型材料将广为应用。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把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与我们现在的工业生产技术结合,最典型的案例是开始宣传3D打印产品,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有这样的先例,在中国国内企业还没有大规模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吕政对新华社记者说。
如果说目前中国工业数字化生产甚至雏形未见,但制造业领域的企业人对最新一次工业革命可能掀起变革的危机感已然在心。张瑞敏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数字化制造旨在降低产品成本,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或将随之消失。 把握好“第三次工业革命”历史机遇
“第三次工业革命”本身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欧美学界就已经大量地论述过有关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话题。然而,今年以来,随着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的专题报道以及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 《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在中国的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尽管如此,人们对于如何界定“第三次工业革命”尚未达成统一的观点。 《经济学人》杂志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数字化革命”;而杰里米·里夫金则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必须包含“新能源技术的出现、新通信技术的出现以及新能源和新通信技术的融合”三大要素;我国学者芮明杰认为,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所导致的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层面所发生的重大变革。从这些说法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三次工业革命”其实主要包括两层面的内容:一是经由历次能源危机所催生的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二是以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