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更多

莫言家乡拟花千万种万亩红高粱 官方:赔本也要种

发布时间: 2012-10-18 08:21   来源: 新京报   进入电子报

    高密市旅游局局长王剑智说,“这一切已经不是莫言一个人的事情了”。

    管谟欣对于修缮的事不愿再表态,这几天他总是显得很疲惫,“听政府的吧”。

    分一杯羹

    高密最大一家农家乐老板将农家乐改名为“红高粱庄园”,包间名称改为与莫言小说有关,比如“红高粱”等

    与萝卜相比,很多人在诺贝尔效应里想得到更多。

    莫言新闻发布会召开前,发布会所在酒店费尽心思,在布置会场时,把莫言身后的酒店标志放得尽量低,想让电视媒体在播放莫言采访时,能露出酒店标志。

    “莫言迷”张守云收藏了一百多套莫言不同版本的书。旁边的人羡慕他,“你可算赚了”。张守云一扬头,“我该准备5000套!”他从去年就开始准备,计算着莫言得奖还应有两年时间。他颇为懊丧,“准备的还是太少了”。

    莫言得奖那天,他冲上去要了三个签名。“不敢再要了,差不多就行了”。

    馆长毛维杰的手机这几天几乎被打爆。不断有人询问:“能不能把我列为莫言研究会的理事?”

    此前,莫言研究会已有35个理事。毛维杰显得很为难。“门槛一定要提高”。

    对于莫言文学馆来说,从以前的“羞羞答答”到如今的“理直气壮”。一度传出要迁出重建的消息,毛维杰后来面对记者不得不多次强调,只是在现有基础上扩建。

    10月15日,东营一所大学的文学院院长来到莫言文学馆,要求建一个实习基地,学生可以来帮忙。他向同行的人比划着,“牌子要挂在这里,要快,不然以后就挂不下了”。他还强调了一句,“迁走也不怕,牌子要跟着走”。

    高密当地的一些文化人士很担心外来者抢占莫言的资源。

    文化界人士李章合看到胶州电视台强调莫言是喝胶河水长大的,受胶河文化影响。他有些着急,“胶州都能把莫言往他们那里拉”,高密更不能落后。

    招商局局长王述忠10月15日就开会研究如何让莫言促进招商引资。他多次强调利用莫言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却也表示,“还没想好具体怎么做”。

    怎么打莫言这张牌?他看着记者,你给出出主意?

    商人在这方面总是能得风气之先。

    高密最大一家农家乐的老板冯涛决定将农家乐改名为“红高粱庄园”。饭店里的包间名称均与莫言小说有关,比如“红高粱”、“白棉花”等。

    10月13日,冯涛请来了青岛农业大学的教授,指导如何种植高粱。他准备明年春天和周围的老百姓进行股份合作,种上200亩弯头高粱。

    “高粱地里有故事”,他要把红高粱电影里的场景搬进高粱地。

    在高密,“只有我这里能看到成片的高粱”。

    “万亩红高粱”计划

    要种一万亩的红高粱,只能每亩地补贴一千块钱,“把本先给农民”,“这一千万先要扔出去”

    冯涛错了。

    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等待这个机会很久了。

    他们的蓝图显得波澜壮阔得多。

    10月15日,管委会拿出了弘扬红高粱文化,打造半岛特色旅游带的计划书。

    这是一个需要投资6.7亿元的项目。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红高粱影视作品展示区,胶河沿岸景观带,以及乡村度假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他描绘了建成后,水陆交替,红高粱与碧水相互交映的景色。

    在红高粱文化休闲区,将会种植万亩红高粱。在几天前,他们提出的还只是2000亩。

    范珲对这个项目颇有信心。“借莫言的东风”。虽然胶河治理这一项,他认为就要花费近两亿元。

    他希望能够成为政府的项目,再加上社会资金的投入,“三年一定能建成”。

    范珲也担心收益,尤其是万亩红高粱。

    在高密,农民不愿再种红高粱。管委会曾经为了鼓励农民种红高粱,每斤高粱补贴一块钱。

    第二年,即使补贴,也没有人种了。

    现在要种一万亩的红高粱,只能采取每亩地补贴一千块钱的方式,“把本先给农民”。一亩地一千,一万亩就是一千万。“这一千万先要扔出去”。

    目前,高粱很难发展产业,如果旅游不能赚回来。范珲也很明确地表示,“一时半会儿很难赚回来”。但是,他还是期待着政府同意这个项目。

    作为莫言的家乡,他希望,“以大投入、大招商推进大调整、大发展”。

    他认为莫言的家乡必然会成为中国农村的缩影,中国对外形象的窗口。在建设定位甚至应该高于高密,“不能坏了中国的形象”。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高密市旅游局局长说,整个山东的旅游口号也可以改一下,“一山一水一圣人”改成“一山一水一圣人一文豪”

    10月11日,杨连才被街头的鞭炮声惊醒了。

    知道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经营旅行社的他激动得再也睡不着了。

    高密不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没有山水,一马平川。和周围县市的旅游相比,没有突出特色。主打民俗游,很难吸引大量游客。

    杨连才说,平时做旅游的人在一起聊天,常常想,高密什么时候才能掉下一个景点呢?

    机会来了。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就像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天大的利好”。

    杨连才的旅行社以前只能单腿走路,把高密客源往全国各地送,外地来高密的客源不到5%。

    杨连才这几天思考的都是,如何研发线路,争取外地游客,如何挖掘延伸莫言的景点。

    他说,现在高密旅行社都在跃跃欲试,只是不知道如何参与。“就等政府的消息了”。

    10月15日,高密市旅游局局长王剑智忙着准备一个微博活动。

    活动是让网友推荐最喜欢的莫言小说中的文学地理场景。他生怕点击的人数太多,网络瘫痪,赶着申请容量更大的网络。

    王剑智颇为自得,在他看来,其他部门都还停留在想的阶段,只有旅游局拿出了具体方案。

    这些选中的场景会成为旅游局招商引资的资源。他希望有企业家投资,如果能建成影视城是最好的结果。

    要想拍莫言的电影,肯定要到高密取景。而且,“莫言还在创作高峰期”,王剑智认为电影公司关注莫言,也是投资商的利好。

    对于旅游线路,他说,已经有专家进行了考察。高密市旅游局也根据莫言的旧居在设计自助游和乡村休闲游的线路。

    他想好了几个高密旅游的新口号,“三贤四宝,莫言家乡”。他说,整个山东的旅游口号也可以改一下,“一山一水一圣人”改成“一山一水一圣人一文豪”。

    他思考了一下,自己点了点头,“我觉得这么改不过分”。

    在高密已举行过两次的红高粱文化节加上了旅游两个字。在策划会上,潍坊市的一位领导提出,文化太静态了,加了旅游,让人流动起来,才会有经济收益。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高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局长邵春生认为,从此文化旅游节将成为高密的文化品牌。

    他总结出的“红高粱精神”,也被他称为“莫言精神”:“吃苦耐劳,刚正不阿,谦逊。”

    邵春生告诉莫言,这一次声势要大一点。要搞庆典活动,要有莫言的作品研讨。

    有了莫言,邵春生说,这个县级文化节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他希望有投资商能来建设莫言的文化产业。在高密,之前有想建晏子文化园的规划。晏子是高密最早的名人。

    邵春生说,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文化园将有一部分是莫言的文化园。

    “借着热乎劲儿,引来世界级别的文化投资,突破几亿。”文化界的讨论会上,一个人说着,手在空中有力地画了一道弧线。

    莫言说,希望不要太张扬,“搞大了让人家笑话”。

    喧嚣下的平静

    莫言曾说,自己只有站在高密的土地上,创作才有感觉。他喜欢高密的平静

    相对于政府的兴奋,莫言所在的平安庄的村民要平静得多。

    村民郭元礼是莫言小时候的好友,他靠在墙根,跟记者聊起和莫言下棋的往事。

    他说莫言聪明,能背《本草纲目》。

    很少有人看过莫言的书。他们只知道莫言写了自己的村庄。

    莫言曾经在红高粱里写了村民王文义,写他胆小,耳朵被流弹擦破,自己却嚷着脑袋没了。

    村民说,那是真实的。王文义已经去世了。村民一提起他就会想到这段往事。

    王文义的儿媳说,莫言得了奖,他们也跟着高兴。王文义曾经有段时间对这么写他有点见怪。莫言给他买了瓶酒,安慰他说只是用了他的名字。

    他就不再不高兴了。

    《蛙》的主人公原型是莫言的姑姑管贻兰。她也只是平静地坐在家里。她说,莫言写她部分是真的,部分是虚构。作家不容易,她的故事是骨头,莫言还要写肉,虚构是难免的。

    她为侄子高兴,却不愿意去打扰他,一个电话也没打。“自己家人不给自己家人添麻烦”。

    村里人都知道,莫言得的奖是最大的奖,“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奖了”。

    莫言的叔叔管贻喜说,管家在光绪年间曾经中过探花,莫言这个比状元还要厉害。

    然后,他们继续过自己的日子。

    莫言为人随和,有人甚至说,“他好用”。什么事情,只要求到他,他很难拒绝。

    莫言的家人也是如此。

    莫言的老父亲90岁了,耳朵有点背,听不懂别人的问题,慌张中总带着些惭愧。

    他们接待一批一批的记者,尽力地回答每一个问题。只要记者离开,他们一定会送到门口。如果开车,送出门的人一定会站在那里,不停地招手,直到车开走。

    ……

    莫言从50岁之后,回高密的时间越来越长。

    回到高密,莫言喜欢背着手赶大集。逛市场的时候看到粮食一定要摸两把。

    得了诺奖之后,他说自己压力很大,忧虑重重。

    他希望一切能尽早平息,可以尽快进入创作的状态。

    莫言曾经对邵春生说,自己只有站在高密的土地上,创作才有感觉。

    他喜欢高密的平静。

    □新京报首席 记者 张寒

 

(本文来源:新京报 编辑:刘郸)
关键词:莫言;家乡;红高粱;高密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