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新华网西宁11月6日电(记者 顾玲)青海省“问天借水”,通过在三江源地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八年来共为三江源区增加降水418.1亿立方米,三江源湿地面积扩大,黄河源头“千湖景观”再度显现,江河径流量有所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青海省气象局局长谢双亭在6日举行的全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上介绍,2005年,青海省承担了由国家投资建设的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项目,在三江源地区持续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共为源区增加降水418.1亿立方米。
“人工增雨作为重要的科技手段之一,为改善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谢双亭说,通过人工增雨工程项目,黄河源区年均降水量较工程实施前增加10%以上,年平均径流量增加100立方米/秒以上。据遥感资料分析,黄河上游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湖体面积较工程项目实施前分别增加了29.7平方公里和60.3平方公里。根据2005年至2011年的数据分析,三江源地区低覆盖度草地面积以每年1719平方公里的速度减少,中覆盖度草地面积呈稳定趋势,高覆盖度草地面积以每年1529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江河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亚洲水塔”之称,是我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带”,源区每年向下游供水600亿立方米,在维系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地位特殊、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