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天一阁:传承文化泽后人
发布时间:2015-01-31 12:05:16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进入电子报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印记,如北京的故宫、上海的万国建筑群,它们是城市历史的古典记忆。

  宁波的城市印记是什么?很多人都会选天一阁。坐落在宁波市老城区月湖之西的天一阁是一座藏书楼,如果再加上一些定语,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的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天一阁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创办人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义,想借水防火,来免去历来藏书者最大的忧患火灾,故名天一阁。

天一阁:传承文化泽后人

天一阁

  天一阁作为一个藏书楼,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

  历代藏书家很多,其藏书能保存百年以上的并不多见。当年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遗教,天一阁藏书制度规定:“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女性不能入阁,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还制订了防火、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各项措施。

  尽管如此,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失散。公元1808年(嘉庆十三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民国初,又有人指使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大量的藏书,运往上海倒卖。后来又经历诸多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管理机构,并收集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再加上天一阁所具有的广泛的感召力,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有一批藏书家将自己的藏书捐献给了天一阁,如张氏樵斋、朱氏别宥斋、孙氏蜗寄庐、杨氏清防阁、冯氏伏跗室等,天一阁已成为宁波藏书文化的象征。宁波城市口号中的“书藏古今”便指天一阁的藏书文化。

  天一阁虽是一座私人藏书楼,但却并不保守,历史上曾多次有选择地为名学者开放。明清以来,文人学者都为能登此楼阅览而自豪。比如,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思想家黄宗羲就曾叩开了天一阁的大门,他不仅翻阅了阁内全部藏书,还为其编写书目,留下《天一阁藏书记》传世——烟波四面阁玲珑,第一登临是太冲;玉几金峨无恙在,买舟欲访甬句东。此后,又先后有全祖望、钱大昕、袁枚、郑振铎、沙孟海、郭沫若等近40位历史名人登阁,或观书,或抄书,或撰诗文。近代著名政治家梁启超曾言,天一阁实有大益于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

  新中国成立后,天一阁完全向公众开放。各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研究人员和文史工作者纷纷进入了这个知识的宝库,查阅编辑天文、地理、医药、农政水利等古代史料。中科院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先后派人到阁,拍摄全部明代方志资料。不仅如此,还有不少外国学者,不远万里来到天一阁访书。一位美国学者为了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来华进行短暂研究工作期间,曾特地来到天一阁,查阅明成化刻本《丁亥集》等6部藏书。临别时,他留言道:“所读书皆国内外不易多见之精本,获益良多。”

  如今,几乎所有到宁波的游客都要到天一阁看一看。抚摸着刻着岁月痕迹的廊柱,置身在充满着阴凉的院落中,嗅闻着浓浓书香,观赏着潺潺流水,他们不仅看到了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事业象征的存在,也在回顾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天一阁不仅仅是一座藏书楼,更像是一部传承中华文化薪火的奇书,在记录历史进程的同时,惠泽一代又一代后世子孙。(张进中)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