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湖北省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调查:“盆景”变“风景”,路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7-08-19 11:26:23来源:湖北日报

  图为:近几年,得益于农村合作金融平台,枝江育秧工厂发展迅速。图为枝江市问安镇天盈育秧工厂。(记者 刘曙松 摄)

图为:襄州区程河镇常庄村柳编专业户展示柳编制品。柳编是程河镇主导产业,目前上百名专业大户从襄州区农村合作金融平台获得贷款。 (记者 刘曙松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 胡琼瑶

农民“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矛盾由来已久。我省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关键时期,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他们对金融资本更加依赖,农村金融这个“老大难”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去年4月,我省在总结枝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新增大冶、监利、通山、钟祥、大悟、浠水、随县、仙桃、襄州区9个县市区开展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构建“农合联+金融”服务体系,力争破解农村金融难题。上月,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作出批示:推进全省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工作,把试点变成示范,把“盆景”变成“风景”。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农村金融改革亦是如此。试点一年多来,解决了什么难题?还有哪些环节亟待完善?试点经验能否在全省范围推广复制?近日,记者进行走访调查。

打造“盆景”,直指农村“老大难”

枝江市仙女镇双圆禽蛋养殖专业合作社,洁净莹透、规格统一的鸡蛋被包装成箱,即将运往全国10多个城市。这家看似不起眼的合作社,一年销售额高达2000万元。

好形势,得益于农村合作金融的支持。

合作社理事长李绪萍介绍,原来银行不认可房屋、设备等资产,如今通过农村合作金融平台抵押贷款,一次性获得过桥资金200万元,贷款利率不到6个点。

“以前想都不敢想。”乘上“申贷快车”,便捷、高效程度让李绪萍感慨万千。

枝江是传统农业大市,转型发展步伐快马加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遭遇的“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制约瓶颈。2015年6月,该市被确定为全省首个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县市。

经过一年的探索,枝江聚合分散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立农合联,抱团与金融机构“讨价还价”。截至今年6月底,枝江市通过农村合作金融平台发放贷款7.02亿元,贷款有效需求满足率达到81.65%,农合联会(社)员涉农贷款年均利率6.05%,比试点之前下降29%。

“枝江模式”为农村合作金融创新做出了有益的示范,去年全省新增大冶、监利、通山等9个试点县市区。

按照制度设计,试点县市区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起来,组建具有企业法人性质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通过整合公安、税务、人社等部门信息,建立农合联征信信息系统。省级财政将为每个试点县市区注资3000万元设立涉农风险补偿基金,各试点县市区要自筹资金2000万元以上。每个试点县市区与当地的试点银行和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和完善试点模式。

摸着石头过河,多项创新涌现。大冶市推出“信用贷”,为轻资产、无抵押、无担保的农合联会员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用贷款服务;钟祥市全面降低贷款门槛、简化办事流程,农民只需带身份证和土地经营权证,当场可贷5万元;枝江市设立2000万元农村合作金融专项“过桥”资金;监利县率先在全省开展设施农业保险、农业机械保险和渔秧保险,政府给予50%保费补贴。

目前10个试点县市区均搭建了农合联金融创新平台,设立了省级和试点县市区政府共同支持的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解决农民缺少抵押和信用问题。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10个试点县市区通过农合联金融创新平台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8.26亿元,贷款年均利率较试点前有所下降。

全省305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改革的先期受益者。从农地到林地,从农机到厂房,农民手中的“死资源”正通过不断深入的农村金融改革变成金灿灿的“活资本”。

瑕瑜互见,试点路上不平坦

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有效解决了“难中之难”,然而,要在全省范围推广,存在的问题不能忽视。“全县500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享受试点政策的不过300余家,试点进展不尽如人意。”监利县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监利是农业大县,也是试点县之一。记者了解到,试点进展较慢,农业担保平台体系不够健全,导致省级风险补偿金未发挥应有作用,是重要因素之一。

设立风险补偿金,是农村合作金融创新最大的亮点。据了解,省财政厅将每个试点县3000万元省级涉农风险补偿基金注入省农业担保公司,再由省农业担保公司与各地签订合作协议,分别注入试点县。省农业担保公司与监利县已签订了合作协议,为了做大资本金,监利配套4000万元县级风险补偿金,加上省级风险补偿金共计7000万元,按照1:5的比例,可撬动银行发放3.5亿元贷款。

然而,事与愿违。不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坦言,中间环节多,手续较为繁琐,贷款发放效率不高。以一笔普通的信用贷款为例,正常程序不超过半个月,而通过省级农业担保平台,则需要花1个月左右。监利县委农办相关数据显示:全县农村金融合作试点贷款业务中,通过省级农业担保平台办理的占比不到三成。

监利遭遇的情况并非个例。仙桃、随县等地均表示,担保平台操作起来不便,增加了运作成本。

去年底,省委财经办(农办)派出督查组,各试点对此反映较为强烈。督查结果显示,省农业担保公司实行商业化运作,担保费用平均在1.5%以上,与一些地方政策性担保公司相比,担保费率不具有竞争性,目前省级农业担保平台渗透力影响力有限。

农业是弱势产业,一旦遇上恶劣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可能造成血本无归。正因如此,银行对发放农业贷款十分“小心谨慎”。“保险+信贷”的新探索,让银行吃上“定心丸”。通过在农村信贷活动中引入保险机制,转移农民不能如期还贷的违约风险,有效解决农民因无担保、无抵押而贷款难的问题。农村合作金融创新将此探索作为改革的重心之一。

令人遗憾的是,我省农业保险普及率较低。据了解,2016年,我省政策性农业保费为5.59亿元,居中部六省末位,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产品保险仅在少数地方进行探索。中央财政提供保费补贴的政策性农保险种有15个, 我省仅开办水稻、油菜等6个险种,中部邻省农保险种均多于我省。多家涉农银行表示,农业保险覆盖面有限,很大程度影响了农业贷款的发放。

作为连接银行和农民的纽带,农合联的地位显得至关重要,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平台作用发挥不够。据了解,部分试点县市区农合联除为会员提供金融和保险征信服务外,教育培训、市场营销、科技推广、生产生活服务、社会治理等基本没有参与。

织就“风景”,还需迈过几道坎

试点仅限于大冶、襄州、枝江、监利、钟祥、大悟、浠水、通山、随县、仙桃10个县市区,覆盖范围有限。如何把点上的经验转化为面上的做法,把精致的“盆景”打造成精彩的“风景”?当务之急还需加快创新步伐,完善机制,破解难题。

取经安徽,优化试点。安徽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起步早,推进力度大,内容丰富,很多成功经验我省可以复制。今年6月,省委农工部与省农业厅、湖北保监局、省农担公司组成联合考察组,赴安徽省实地学习借鉴农业担保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建设。

改革,必须真刀真枪动真格。推进不力,淘汰出局。今年开始,将实行淘汰退出机制,下半年,全省将对试点工作进行一次督查,对组织领导不力、推进不及时、成效不明显的县市区实行淘汰退出,空出名额另行遴选增补。

理顺农业担保体系,各地呼声切切。试点县及金融机构相关人士建议,完善全省农业担保平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政策性担保作用,创新业务模式、简化手续,适应地方需求。实行机构下沉、服务下沉,在服务试点县市区基础上,尽快实现全省业务全覆盖。

既然是试点,就允许大胆地试。农业保险体系是推进创新中的弱项,大冶、钟祥、枝江等地做法值得借鉴,归纳起来,就是整合涉农资金,对涉农贷款利率或保险给予补贴。积极开展特色农业保险、设施农业保险、林业保险、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气象损失保险等商业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折断难。钟祥王龙巷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5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合作社联合社,有了规模,便有了话语权。目前,联合社已获贷款资金1.2亿元。如何拓展农合联平台服务功能?全省推广钟祥、枝江等试点县市区的成功经验与做法,鼓励农合联开展财务代理、技术培训、电子商务、品牌打造、抱团营销等业务,将农合联打造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综合平台,打造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家”。

直面难题,补齐弱项。未来,农村“老大难”将不再难!

安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

两年半时间实现全覆盖

安徽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起步早,推进力度大。湖北与安徽同属中部,省情和“农”情相似。安徽很多成功经验对我省具有可借鉴性和可推广性。

早在2012年,安徽省在金寨县、凤台县启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2014年扩大到20个县(区),2015年初在全省范围内推开,仅用两年半时间将改革覆盖全省。改革内容涉及金融主体培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资本市场建设、农业保险建设、农业担保建设、信用体系建设、金融基础设施改善、组织领导等9个方面,形成了财政、基金、银行、保险、担保“五位一体”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机制,凝聚了强大合力。5年多来,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为安徽“三农”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2017年3月末,安徽省涉农贷款余额达10142.37亿元,同比增长15.7%,涉农信贷产品达500多种。

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快速发展。2015年12月,安徽省成立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由省财政连续3年每年注资10亿元,目前注册资本金达20亿元。服务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在体系建设上,省农担公司通过在县级设立办事处或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实现机构覆盖。创新担保模式,推出“劝耕贷”,充分发挥政银担“抱团”优势,由县乡政府建档、推荐,金融机构审查,省农担公司匹配、复核,实行集中签约,减少环节,提高效率。截至今年5月,省农担公司已累计为3885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19.49亿元,涉农主体贷款利率和费率综合成本控制在6.42%左右。

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2008年,安徽成立以常务副省长为组长,相关政府部门和安徽保监局为成员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领导机构;从2009年起,连续9年将农业保险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安徽省是全国第一个实现主要农作物保险基本全覆盖的省份,特色农业保险品种超过50个,基本涵盖了农、林、渔、畜牧以及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

财政金融协同联动形成合力。加强财政与金融协同联动,综合运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税收优惠、奖励补助等多种手段,对融资担保机构实行免征营业税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融资担保机构,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以来,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保费补贴资金106亿元,为1.6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 (记者 胡琼瑶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