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科教新闻

祖孙三代横跨61年先后考进华科 80岁爷爷送孙女报到

发布时间:2016-08-29 16:03:38来源:SRC-13

图为:昨日,黄洁和爷爷黄森如在华科校园里十分开心 楚天都市报记者乐毅摄

图为:黄洁和爷爷黄森如、伯父黄琦(受访者供图)

楚天都市报讯 楚天都市报记者乐毅 实习生苑嘉轩

昨日,华中科技大学开学,来自江苏无锡的新生黄洁在80岁爷爷黄森如的陪同下报到。有意思的是,爷爷60多年前也在这所名校上学,有过相同经历的还有黄洁的伯父黄琦,一家三代人同结校友情缘。

当天,楚天都市报记者跟随祖孙二人的脚步,看校园新景,忆往昔岁月;同时连线采访黄琦,追寻三代人的华科印象和情结。

爷爷 1955年

夏天树下拉蚊帐睡觉

“嗯,幸好还在。”昨日,在一名教师的指引下,满头白发的黄森如终于找到了华科东四舍,这是他60多年前住过的地方。不过,让老人略感遗憾的是,如今的东四舍已经闲置封楼,不能进了。

黄森如1955年考入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机械制造专业。他说,因为交通不便,他从江西老家坐火车往东到南京,再往西坐了两天的船,绕个大圈子才到武汉。“那时候交通不便,上大学就像进京赶考。当时,我们班前四名全部考进了华工。”

当时黄森如所住的东四舍,一间屋子摆4张上下铺,住8人,再就是8张拼在一起的小桌子。那个年代不要说空调,连风扇都没有,夏天学生们只能把席子铺到草地上,把蚊帐挂在树枝上到外面去睡。黄森如回忆,那时上大学的机会少,学生们都很珍惜学习的机会,“上课没人点名,但不会有人逃课。”

新的建筑拔地而起,早已将黄森如熟悉的地标抹去,昨日,漫步在华科校园里的他迷路了。不过,看着身边穿梭的年轻身影,黄森如的求学记忆被唤醒,且越来越清晰。

黄森如说,当时他们每周要上6天课,周日也要拿出大半天来学习。当时考试非常严格,有笔试和面试,“我记得物理的面试,现场抽一道题,给15分钟的准备时间,考生要现场回答问题,考官当场打分。”

那个年代娱乐活动不多,电影和舞会是仅有的两项。黄森如说,每周六晚,东四食堂门口会放映电影,因为人太多,有人就到幕布后面去看。电影结束后就举行舞会,“当时女生少,舞会上很多都是男生和男生跳舞。”黄老先生捂着嘴笑道。

伯父 1984年

宿舍楼里有了电视机

黄洁的伯父黄琦,也于1984年考入华中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昨日,黄琦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当时选择华工是受到父亲黄森如的影响。黄琦说:“高三那年,父亲一直在我耳边说华工好,要我第一志愿填它。我想来看看是不是真像他说的那么好,所以就报考了。”

黄琦来校后,印象就是校园大,学生多。他当时住在南一舍,比起父亲那个年代没太大改变,一间房住7人,依然没有风扇,夏天经常抱着席子到楼顶睡觉。宿舍里老鼠很多,曾经有同学在被窝里发现一窝刚出生的小老鼠,寒暑假回家时还得把被子吊在空中,以防被老鼠咬坏。

不过,到黄琦上大学那会儿,娱乐活动明显多了不少,除了看电影和跳舞,打桥牌和下围棋是当时许多学生的选择。到了上大三时,每层宿舍楼还有了台电视机,晚自习之前,学校允许学生看一会新闻。很多学生看完新闻,又偷偷看会儿其他节目,“当时男生最爱看足球。”

黄琦介绍,当时华工已从工科院校逐渐向综合性大学转向,学校有了新闻学院、外语学院之类的文科院系。图书馆里除了理工科的专业书籍,也有一些人文方面的书籍。

孙女 2016年

“像爷爷伯父一样认真求学”

昨日傍晚,黄洁和父母、爷爷一起到华科百景园就餐,她吃完一份皮蛋瘦肉粥,又去蹭爷爷的鸡蛋羹喝。一天分别在华科三个不同食堂就餐,她对新学校的第一印象就停留在胃里了。“来之前,爷爷和伯父说学在华科,要我说呀,是吃在华科。”黄洁俏皮地说。

黄洁说,她选择华科的原因,既有爷爷、伯父的建议,更多是她独立的理性选择。“高考分数下来后,我发现最合适的只有华科了。”同时,华科优良的学风也是她比较看重的,黄洁说她将来还会考研。

黄洁父母给她每月的生活费是1000元,而黄森如当年每个月只有9块钱,伯父每月也才50元。黄洁感慨说,和爷爷、伯父那会儿相比,她的生活条件好多了,生活费不用愁,而且宿舍有了空调和热水。黄森如当年毕业后,在无锡一所学校从事教学和技术工作;黄琦毕业后也到无锡当机械工程师,现在在苏州一家外企工作。“有了爷爷、伯父这两位校友作榜样,我一定会珍惜四年的好时光,认真求学,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