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刘建维/蒙雪 荆楚网出品
在武汉这座人口超千万的城市里,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主角。他(她)们或不过是市井平凡,但也有属于自己的奋斗不凡。
移民彭先进:努力打拼的“新临空港人”
大城市有多少繁华与机遇,就有多少挫败与泪水。
这里包罗万象,它会告诉你,人生不是只有一种活法。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移民的一员,9年前,彭先进一家从十堰丹江口来到武汉临空港区彭家庄村。她卖过早点,当过洗碗工,摆过小摊,但都未成为长久之计。
5年前,她一举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养起了时下年轻人喜爱的多肉植物。对着自己苦心经营的“多肉王国”,彭先进取了一个直白朴素又意味深远的名字——“自勇园艺”:面对生活,不能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带着孩子在异乡,她是独当一面的母亲,也是温情流露的妈妈。这天在学校旁边,儿子拿出爱吃的零食与彭先进分享。这一刻,所有的疲惫与辛苦,都化成了笑容。
夜幕降临,为了接待晚上的批发客户,彭先进匆忙扒了几口饭,又钻进大棚仔细检查着每一株多肉。这一忙,就又是一个不眠夜了,但她干劲满满:“我就是要靠着自己的双手与努力,在临空港这个第二故乡,实现自己的园艺梦。”
的哥汤红旗:走街串巷见证“东西湖”向“临空港”的升级
跑出租10多年,作为老吴家山人,的哥汤红旗已经成了一张不折不扣的临空港“活地图”。
“这里是汽配厂,这里是门窗加工厂,那里是轮胎厂……”一路上,他不停指着远处的厂房介绍,“要说临空港最大的变化,就是京东方来了,那可是国家投资的大项目!”
2018年12月,家门口的硚孝高速建成通车。站在青瓦粗砖的老房子前,大大的“拆”字醒目,汤红旗有些伤感,也坦然接受。“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地方肯定舍不得,但城市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支持。”。
村口遇到兄弟,点上一根烟,絮叨絮叨现在的生活和未来的规划。汤红旗感慨,这一拆迁,原来的邻居朋友就各奔东西,再难一聚了。
旧房子拆后,有一笔补贴。对此,汤红旗有个小目标,想在临空港买套商品房给家人。站在泾河边,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一把,争取把装修的钱、买车位的钱都挣回来。“老婆跟着我大半辈子也没享啥福,买套属于自己的房,住着才踏实。”
记者谭明(化名):用小视角,记录临空港大变化
他是入行20年的“老记者”。
每天对于谭明来说,都是两个世界——
白天,是4.7平方公里的东西湖,甚至更大。他穿梭于临空港的无数个街巷、工地与小店,通话到发烫的手机,记录得满满的笔记本里,都是城市的变化、别人的故事;
入夜,是不到10平方米的办公室。暗夜中的台灯如同一颗烛豆,键盘在停顿思索和飞快敲击间噼啪作响。电脑的萤萤之光投射在背后的玻璃上,窗外是车流光影,城市的不夜繁华。
记者,常常是最晚的都市夜归人。开车是每天难得属于自己的时光,看看手机里妻子叮嘱的微信,放一首舒缓的老歌,等待红绿灯的间隙,心里还在琢磨刚写完的新闻标题。
人至中年,谭明正经历着转型的“困”与“痛”。从纸媒的繁荣,到新媒体的崛起;从熟悉的新闻战线,到调至东西湖。新鲜感伴随着不适感,失落感也交织着成就感。他总觉得,“既然服务临空港,就不能错过它的一点一滴”。
城管潘迪:用责任的脚步,守护临空港
不知不觉,曾经带着无数标签的“90后”,已经成为服务社会的中坚力量。
潘迪就是其中一员。作为东西湖区泾河街道城管执法队的队员,这个戴着眼镜、气质斯文的小伙子,却是有着4重身份的“变形金刚”。
城管执法、消防救火、应急救援、交通协管,入职7年来,他车中和家里常备四套制服。在临空港大道检查来往的渣土车,在泾河小学门口疏导交通,在府河大堤背砂袋抗洪防汛,在五金机电城拿着水枪灭火……这个甚至没有时间陪孩子的“奶爸”,是整个辖区最帅的“超人”。
晚上7点45分,华灯初上。群众投诉有摊贩违法占道经营,严重堵塞交通,刚到家的潘迪接到指令,立马换上制服,和同事一起赶到现场。摊主不解地抱怨,他始终耐心劝说。
东西太多,女摊主收拾起来有些吃力。潘迪主动上前,帮忙打包。“严格执法是职责所在,但其实心里也不是滋味。”他说,“其实大家生活都不容易。”
“四套服装,是四份责任。”他说,“不论多累多苦,我都要坚持,不能辜负这个城市赋予我的信任。”
在大时代之中,有无数这样的坚定的“小人物”。
没有卓著的成就,没有至高的荣耀,但每一颗嫩芽的破土都忍受了许多暗淡无光的日子,每一次晚班的收班都迎着家方向升起的朝阳,每一次烈日下与风雨中疏导交通后面对的真挚感谢……
他(她)们如你,如我,是临空港的融入者、奉献者与守护者。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将旺盛的生命力焕发为光与热,照亮一方土地,温暖这座城市。
他(她)们是平凡的工作者,他(她)们是不凡的奋进者。
他(她)们与临空港一起,阅见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