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城市守望者守护武汉根脉 为古砖古瓦挺身而出(图)

发布时间:2014-04-18 07:06:35来源:SRC-13

    

    图为:戴着厚厚眼镜的刘文斌。(资料图片,网友“兵哥哥”摄)

    图为:严涛拓印前清洗石刻碑文。(资料图片)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海冰 实习生 柴艳红 通讯员 刘宝生

    今天,是国际古迹遗址日。该纪念日设立的目的,在于提高公众对世界遗产多样性、不可再生性的认识,唤起公众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热情。

    在武汉,就有这么一群民间文物保护人:他们以“汉网-人文武汉”论坛为平台,十多年如一日,奔走于老街区、老建筑、拆迁工地,搜集了大量老砖、碑拓、照片等,力图记录文化遗存、留住城市根脉;关键时候,更是挺身而出,在废墟瓦砾间挽救下一座座老房子。人们形象而亲切地称他们为“文化拾荒者”、“城市守望者”。

    近日,记者采访了他们当中有代表性的几位。

    砖瓦巷长大的“砖家”

    捡了三千多块不重样的老砖

    蓬乱的头发,瘦弱的身躯,厚厚的眼镜几乎贴上了砖瓦,却不妨碍他如获至宝的笑容!

    他,就是人称“砖痴”、“砖家”的刘文斌。今年62岁的他,常年出没于拆迁工地。与那些持金属探测仪捡破铜烂铁的拾荒人不同,他寻的“宝”,是旁人眼里一文不值的破砖烂瓦。

    2004年,武昌彭刘杨路施工改造,刘文斌几乎每天都会光顾。一天,他在工地上意外发现了一口古井,与建筑施工挖的竖井部分重合。征得施工人员同意后,他带着几名网友来现场,并借助绳子下到井深19米处。

    井下黑乎乎的,视力本来就很差的刘文斌用手在稀泥里摸,竟摸出3个人头骨,其中1个是小孩的头骨,还有发辫。“这见证了楚王府那段惨烈往事!”刘文斌说,史载,朱元璋第六子朱桢被封楚王后,在这一带建成规模庞大的王府,明末张献忠攻破武昌城,被放火烧毁。“可以想象当年,一片火海中,一个母亲绝望地抱着幼小的孩子投井了。”

    那段时间,刘文斌成了驻守工地的文保志愿者,只要工地上挖出“宝贝”,他就立马向文保部门汇报,有文物价值的都收走了,够不上文物级别的残砖破瓦,成了他的宝贝疙瘩。在搜寻楚王府砖瓦的过程中,他在武昌西城壕一处拆房现场的墙基中,还找到一块有“楚府”铭文的砖。这是迄今发现的首个楚王府实物。

    刘文斌说,他在武昌砖瓦巷一带长大,对一砖一瓦有着特殊情结。至今,他已搜集了3000块老砖及大量瓦片。这些能让后人真切触摸到历史痕迹的铭文砖瓦,本来极可能被当作建筑垃圾丢掉。

    近日,刘文斌摸着家中码得整整齐齐的老砖,欣慰地对记者说,“3000多块,不重样,年代跨度从战国至民国,其中的系列武昌城墙砖及报恩寺、广佑寺、咨议局的砖等都非常珍贵”。最近,他将这些老砖按“纪年”“记地”“记名”等进行分类,盼望能与专业人士一道深入研究。

    视石头为“情人”

    拓过武汉三百多块老碑刻

    “36年后她的出现,有些意外,有些悲哀,她不得不面对街道正在消亡的现实。”汉口老里分华清街拆掉那年,严涛(网名“天风2160”)为街口的老牌楼写下一篇帖子《永远的情人——华清遗蜕》。“因为目睹了华清街消亡的整个过程,才如此伤感。”严涛介绍,华清街上当年店铺林立,建有汉口第一家菜场,后发展成汉口副食品市场,名噪三镇。其牌楼很有特点,呈拱形,俗称“大圆门”,老街坊们说,上世纪80年代不少台胞来汉寻亲时还以此为地标性建筑。

    几年前的一天,严涛和网友“兵哥哥”得知这一带拆迁,特意赶来寻访。听说“大圆门”上最初有字,上世纪70年代被水泥封起,两人冒着寒风爬上牌楼将水泥轻轻凿掉,“华清街”三字得以重见天日,字底金粉还熠熠生辉。老街坊闻讯赶来,高兴地站在再次露出的牌楼下合影。严涛则连忙将“华清街”三字和当地一块有“汉口市”字样的罕见碑刻拓下。

    严涛以为“大圆门”会保留下来,但几个月后,他和“兵哥哥”再次寻访时竟亲眼看到,在氧割和铁锤之下,挺立了百余年的“大圆门”轰然倒下,“华清街”花岗岩匾额四分五裂。“清理出她来的是我们,为她‘送终’的也是我们……”严涛至今仍十分惋惜,他说,“那儿后来建了新小区,偌大一个地方竟容不下一块有着厚重历史的石头?”

    今年42岁的严涛,从拓印印章边款起步,爱上了旁人看来枯燥乏味的拓印,之后抱着“多留下一点武汉历史遗迹”的念头,二十多年来坚持搜索散落民间的石刻。日复一日,他啃着干粮、只身漫步荆棘中,当断碑残碣出现时,就会立马来精神。多年前他甚至有过登上洪山宝塔外檐巡行的疯狂举动,只为查看塔上是否还有元代石刻。

    受岁月侵蚀或人为破坏,严涛拓过的老石碑至少有20块已不复存在:蛇山下曾有颜真卿《裴将军》碑刻,“最初拓时只存两块,再去,只剩一块,再去,一块也没有了。”长春观后山有一处摩崖石刻,原有题款“乾隆癸巳国望”,现今“国望”二字已不存。卓刀泉附近曾有记录道教活动的明代刻石,现也不知所踪……“碑没了,拓片还在,带给我的不是窃喜,而是痛心!”严涛说。